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關隴》第三十章 再鳴傾城(中)
  延年裡,荀府。

  濟北郡侯荀勖坐於花園中亭輕撫“綠綺”,悠揚的琴聲便從指尖流出,飄蕩在眾人耳旁。

  今日是九月初九重陽節,朝廷休沐五日,荀氏子弟得以齊聚花園飲酒賞菊,這也是一年中為數不多的家庭小聚的日子。

  陪侍的眾人之中,有族弟荀良、女婿武統以及荀輯、荀藩、荀聲、荀組、荀梁等諸子。

  荀勖有子十人,長子荀運早夭,是以次子荀輯繼承了嗣子的位置。余下九子中,以荀輯、荀藩與荀組才華最為突出。

  眾人品著杯中之酒,聽著琴曲,紛紛陶醉其中。

  一曲奏罷,諸人依次為家主送上祝酒詞,長子荀輯如今已經出為汝陰郡太守,等待文書正式下達,他便走馬上任。今日小聚,也算是上任之前的餞別之宴。

  他捧起酒樽端坐在席位上,向著荀勖施了一禮:“伏惟大人以允誠之姿,博洽之才,匡扶陛下毗讚聖朝。兒男不孝,即將奔波在外,不能侍奉膝下,此樽唯祝大人金安康樂,福壽綿長!”

  “你我父子,無須如此。”荀勖將綠綺轉給侍女,對著荀輯揮了揮手。他眉目之間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化之不開。

  荀良見狀,不由道:“兄長心事重重,莫非是為了太子之事?近日士林沸騰,都說兄長身為陛下股肱,不能進言以直。兄長當提攜才智之士,有此輩張目,則輿論化於無形。”

  “哼,朝廷大事豈是宵小之輩所能妄談!”荀勖眉目冷淡,將樽中之酒一飲而盡。

  “當日陛下令我前往東宮試探太子學識,我回報曰太子恭謹自守,宅心仁厚。若有名臣輔佐,可保社稷無虞。而和長輿則說太子質樸如初。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太子如何,難道陛下就不知?疏不間親,為人臣子的,不過是為主上解憂耳。”

  武統聞言亦道:“小婿亦是讚同嶽父援引同黨以為奧援。”

  “此非汝等所知,今日重陽佳節,府中但談才情莫論國事。”

  “喏!”

  侍女將酒樽斟滿,荀勖拿起酒樽欲要再飲,抬頭卻見幼兒荀梁坐在末座,用手沾著酒水在案幾上比劃著。他心中驚訝,便站起身來,朝著荀梁走去。

  荀梁不過六歲,為侍妾劉氏所生,乃是他的第十子。他近年來先與任愷、庾純較量,又與羊祜、張華爭鋒。平日裡精力亦是放在輯、藩、組等子身上,難免對剩余諸子有所疏忽。

  幼子荀梁有著過人的聰慧,一雙大眼睛如深泉暗湧靈動異常。他雖是喜愛有加,還未曾考校。如今見到他在案幾上比劃著,便輕輕來到荀梁的身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看到幼子以指代筆,轉折間隱隱有大家風范,不由大喜道:“吾兒亦學《詩》耶?”

  “隻學得一兩章,還未曾熟習。”荀梁抬起頭,見到父親不知何時竟然站在自己身後,當下不由一驚,急忙施禮道。

  “《急就篇》學的如何?”

  “尚能通誦。”

  “誦來為父聽聽。”

  “還請大人指教!”荀梁見到父親問詢,知道他是要考較自己了,當下也不客氣,直接將全文背誦了出來。

  “想來三蒼亦是如此?”荀勖見到幼兒應答如流,背誦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當下捋了捋胡須,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如大人所想。”

  “都說張茂先有幼子名韜,幾有過目不忘之能,洛中洶洶,傳其才思敏捷。

今日見到我家阿梁口才便給,吾在張茂先面前亦不虛也。”  “父親說的此人,莫非就是張韜?前幾日華暢過來,將此人誇得天花亂墜,孩兒亦想見識一番。”

  “哦?那華暢是如何說?”

  “華暢說,此人入書館不到三日,便將《急就篇》通誦如流。三個月有余,蒙學五篇悉數掌握。此等才情,孩兒原本不信。然則華暢再三保證,想必確有其事。”

  荀勖不由抬起頭看向荀藩等人,驚訝道:“難道那張韜果真如此聰慧?先前尚有朝臣嘲笑張茂先生子愚鈍,何至於短短數月便有如此大的轉變?”

  ————〇〇〇————

  凌雲台上,尚書令衛瓘陪著司馬炎相談甚歡。

  衛瓘此人出身河東衛氏,當前執掌尚書省,爵封甾陽郡公,乃是仍然尚在的開國重臣之一。

  開國之初,為了酬謝這些元老重臣的扶持,司馬炎開建五等,也即是根據功勞大小,分別授予他們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其中在公爵這一爵位上,又分為郡公和縣公。顧名思義,乃是食邑一郡或一縣,建立公國。在司馬炎的酬謝名單上,共有十二人有資格被封為公爵。

  這十二人分別是魯郡公賈充、樂陵郡公石苞、高平郡公陳騫、臨淮郡公荀顗、巨鹿郡公裴秀、郎陵郡公何曾、博陵郡公王沈、壽光郡公鄭衝、睢陵郡公王祥、濟北郡公荀勖、南城郡公羊祜以及甾陽郡公衛瓘。

  作為異姓功臣,公爵已經人臣所能享受到的最高的爵位了。畢竟自從劉邦與諸臣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後,四百多年來異姓封王非死即篡。

  比如當初呂後攝政,諸呂封王,最後被夷三族;曹操加封魏王,其子曹丕篡漢;司馬昭被封晉王,其子司馬炎篡魏。當然陳留王曹奐則是皇位被奪, 被司馬炎安個空頭王爵以示安慰。

  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作為人臣榮耀之極,若沒有偌大的功勳而得封公爵,必定會遭到群臣的嫉妒與攻訐。所以十二人中,羊祜自思功勳不顯,同時也為明哲保身,堅決上書推辭封爵,司馬炎無奈之下,隻好同意。

  就這樣,羊祜便由南城郡公成為钜平縣侯。荀勖見此,亦只能效仿羊祜上書推辭,降為濟北郡侯。雖則日後司馬炎欲依荀勖例,封羊祜為南城郡侯,終是被他推辭掉。

  至於博陵郡公王沈,雖然也效仿羊祜上書,卻僅僅只是由郡公降為縣公,成為公爵守門員。他在開國第二年去世,司馬炎追思他的佐命之功,在鹹寧年間又追封他為郡公。

  所以實際上開國功臣裡,能封公的僅僅只有十人。就如同“開國十大元帥”的評選,功勳、資歷、威望、乃至時機缺一不可。

  而羊祜與荀勖,則只能成為類似於“開國十大將之首”的角色,遺憾與“元帥”擦肩而過。

  當然,擁有公爵的並非只有這十人,比如十年來一直是朝臣排班首位的驃騎將軍、會稽郡公孫秀,繼承了蜀漢後主劉禪安樂縣公爵位的劉恂,繼承了漢獻帝劉協山陽縣公爵位的劉康,以及曹魏廢帝,入晉降封為邵陵郡公的曹芳等等。

  這些人不過是木偶與吉祥物,並不能與那些功勳重臣相提並論。

  畢竟十九州中,只有一百七十三郡,很大一部分要分給宗室作為封國,能夠留給臣下的也實在不多。建國十五年來,提升到公爵的,也僅僅只有王渾一人而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