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先行進入洛陽,撲滅了洛陽大火,與裴元紹一起將被董卓挖掘的陵寢簡單修繕了一下,而後裴元紹繼續帶兵修繕民間墳塚,孫堅則在舊日洛陽宮殿內,尋一空曠地方扎營。夜間,孫堅與孫策以及黃蓋等眾將在營外駐足,抬頭看著星光黯淡的星空,又看看被董卓付之一炬的洛陽宮殿,不由悵然歎道,“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眾人皆感傷,氣氛沉重。
而就在孫堅猶自傷悲的時候,一名軍士跑來,對孫策道,“殿南有五色毫光起於井中,”,孫堅認為有異象必有奇物,於是忙下令打撈。軍士打撈起一太監屍體,懷中抱有一錦囊,五色毫光正從錦囊中隱隱散出。
孫堅忙命人打開,內有朱紅小匣,用金鎖鎖著。孫堅一把扭斷金鎖,發現盒中竟然是一尊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傍缺一角,以黃金鑲之;上有篆文八字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孫堅不識,於是問左右,有程普上前,視之大喜,道,“此傳國璽也。此玉是昔日卞和於荊山之下,見鳳凰棲於石上,載而進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為璽,李斯篆此八字於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風浪大作,舟將覆,急投玉璽於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華陰,有人持璽遮道,與從者曰:‘持此還祖龍。’言訖不見,此璽複歸於秦。明年,始皇崩。後來子嬰將玉璽獻與漢高祖。後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將璽打王尋、蘇獻,崩其一角,以金鑲之。光武得此寶於宜陽,傳位至今。近聞十常侍作亂,劫少帝出北邙,回宮失此寶。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此處不可久留,宜速回江東,別圖大事。”。
孫堅聽到傳國玉璽四字之後,就已經心生他想,此時聽了程普的話,正好順水推舟:“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托疾辭歸。”。眾人私下商議已定,並吩咐周遭軍士勿得泄漏。
眾人卻不曾想到,在周遭軍士之中,有一人是袁紹同鄉,見孫堅得了玉璽之後,便已經動了心思,認為自己富貴的時候到了,於是連夜出營,偷至袁紹帳中,將此事告知袁紹。
次日,孫堅歸江東心切,一大早便來袁紹帳中辭行,對袁紹道,“堅抱小疾,欲歸長沙,特來別公。”
袁紹冷笑,“吾知公疾乃害傳國璽耳。”。
孫堅面色大變,但依舊強做鎮定,道,“不知公此言何來?”。
袁紹長身而起,義正言辭道:“今興兵討賊,為國除害。玉璽乃朝廷至寶,公既獲得,當對眾留於盟主處,候誅了董卓,複歸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為?”。
孫堅堅決不認:“玉璽何由在吾處?”。
“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
“吾本無之,何強相逼?”
“作速取出,免自生禍。”,袁紹見孫堅依舊不認,不由大怒,厲聲道。
而孫堅,則將心一橫,指天為誓:“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眾諸侯曰:“文台如此說誓,想必無之。”。
袁紹見孫堅還不承認,便將前來與自己報信的軍士喚出,指認與孫堅,“打撈之時,有此人否?”。
孫堅頓時大怒,拔出腰間寶劍,就要將那名軍士斬殺,而袁紹早有準備,也滄浪一聲拔出寶劍,擋在孫堅之前,厲聲道,“汝斬軍人,乃欺我也。”。袁紹背後,眾將領紛紛拔劍出鞘。
孫堅背後程普、黃蓋、韓當亦掣刀在手,
孫策更是拔出寶劍,就要奔袁紹而去。眾諸侯見了,趕緊拉住孫策、孫堅,將二人一齊勸住。孫堅冷哼一聲,也不理會袁紹,出帳上馬,隨即拔寨離洛陽而去。 袁紹見孫堅如此不將自己放在眼中,心中大怒,遂修書一封,差心腹人連夜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教就路上截住奪之。
又過一日,曹操、公孫續與劉關張引兵回,袁紹聞曹操大敗而歸,險些喪命,便令人將曹操接至寨中,會眾置酒,與曹操解悶。飲宴間,曹操想起先前眾人惜兵不前,今孫堅又背約而去,聯軍已經形同虛設,不由傷感,多飲幾杯,略有醉意,起身道:“劉太尉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本應盡力除賊,以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製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尚不如一小兒,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袁紹等眾多諸侯無言可對,席間氣氛沉重,片刻之後,不歡而散,曹操見袁紹等各懷異心,料不能成事,在與公孫續道別之後,自引軍投揚州去了。
而公孫續也因為再在此間也無所作為,也辭眾而去,公孫續離開後,劉備也與關張商議,引兵回平原,至此,諸侯聯軍,算是名存實亡。
平日裡,眾諸侯之間多有摩擦,之前有盟軍約束,各自收斂,如今聯軍已散,眾人便開始翻出陳年舊怨。兗州太守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瑁推辭不與,岱引軍突入瑁營,殺死喬瑁,盡降其眾。袁紹見眾人各自分散,就領兵拔寨,離洛陽,投關東去了。
公孫續知曉眾人的命運與歷史上不會出現太大偏差,所以也就未多做計較。唯一可惜的是,此時在張邈手下的惡來典韋,公孫續不敢明目張膽的撬過來,否則,幽州能戰大將,當屬諸侯第一。
而另一邊,董卓到長安之後,重新安頓百官,此時,董卓突然想起尚在獄中的蔡邕以及荀爽,不喜他二人與公孫續的關系,而如今又遷都長安,有函谷、潼關之險,足以抵禦諸侯,於是準備將二人斬殺,以儆效尤。李儒等人勸諫,反被董卓呵斥,於是,只能任由董卓施為,眾人皆為蔡邕、荀爽二人暗中傷悲。
但當董卓命人提取蔡邕、荀爽二人之後,卻得軍士報告,原來早在初離洛陽之時,獄吏便已經將二人放走,如今早已經不知何處去了。董卓大怒,殘殺獄吏以泄憤,又命人全國通緝二人。
自此之後,董卓又在長安行洛陽之事,甚至變本加厲,李儒屢次進言,皆被董卓無視,最後,甚至因為李儒的勸諫而故意疏遠李儒,令李儒心灰意冷。尤其是在聽聞當初洛陽出逃百姓,竟然遷徙千裡,奔投幽州,再想起當初訓練有素的劫路匪徒,李儒後知後覺,當時汗流浹背,過後卻又突然頓悟,長歎一聲。至此,不再向董卓進言,而是開始暗中籌備一些事物,準備後事。
另說孫堅,在攜帶玉璽回歸江東的途中,被劉表截住,死戰得脫,恨上劉表,在江東厲兵秣馬,準備報仇。眾諸侯之間,也相互攻伐,一時之間,整個大漢狼煙四起,紛爭不斷。
受戰爭影響,百姓們家園被毀,民不聊生,紛紛思取另謀生路。而此時,丐幫、暗靈以及夜鷲便開始在民間大肆宣揚之前“百萬奔幽千裡徙行”之事,又言及幽州富庶,太尉仁慈,於是各州郡百姓,紛紛攜家帶口,投奔幽州而去。
此時,眾諸侯尚未意識到百姓的重要性,只顧彼此之間攻城略地。只有益州、荊州安寧富庶,百姓們免受戰火影響,同時,未來的梟雄劉備與曹操,也開始暗中截留百姓,積累人口。
公孫續回到幽州之後,第一時間去見了已經安全返回的荀爽、蔡邕,拜見了師傅和這位自己未來的老嶽父。對於公孫續的所作所為,荀爽十分高興, 不斷稱讚公孫續。而蔡邕,也對公孫續滿意至極,次日便與侯老太守、劉君商議過後,將公孫續與蔡琰之間的婚事定了下來。
侯老太守、劉君共同來到鎮北將軍府,將事情與公孫瓚、侯夫人說了,對蔡琰滿意至極的侯夫人頓時大喜,便對公孫續進行催婚,令公孫續苦笑不得,最終,在公孫續好說歹說之下,訂婚立即進行,但將婚期拖到了十六周歲,這也是侯夫人和蔡邕所能夠接受的極致了。
漢朝訂婚,並不是一件需要大肆慶賀的事情,遵循周禮的蔡邕更是力求一切從簡,公孫續當然求之不得,十四歲便訂婚,對於後世穿越來,二十六七還沒有女朋友的公孫續來說,實在是一件總覺得很荒謬的事情。
於是,公孫家在與蔡邕商議過後,象征性送了些定親禮,便算將這門親事定下。定下親事之後,蔡邕在涿郡辦置了一間宅院,將蔡琰從公孫府中接了出來,畢竟如今再一直住在公孫府中,已經不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了。而後,蔡邕和荀爽又應侯老太守和陳寔之約,在幽州設學。
又多了兩尊大儒,公孫續自然欣喜,有此等大儒在,幽州的影響力必然會再次更上一層樓,尤其是如今陳家、荀家這兩大世家已經站在了公孫家這一面,這針對於公孫續降低世家大族對幽州的影響至關重要。
同時,暫時安定下來的公孫續,也開始正式著手籌辦一些其他的事情,嘗試著去進一步提升自己和公孫家在民間的威望,打壓世家對幽州的影響力。於是,定親之後的投入,又一頭扎入到幽州的興改大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