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救國?”
“正是。”單福正色道。
“即為救國,先生必有話教我。”
“久聞皇甫大人乃世之名將,胸中有韜略,腹中可撐船,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實不相瞞,某今日前來隻為一事。”
“先生過譽了,世之名將愧不敢當。不知先生所謂何事?但說無妨。”
“征兵。”
“征兵!???”皇甫嵩,楊奉,董承三人聽聞皆是一臉不可置信。
“正是,不過在說征兵之事之前,某卻有一事不明。還望太尉大人不吝賜教。”
“不知先生所說卻是何事?”
此人究竟是誰?難道真的能解決征兵之事?皇甫嵩有些期待。因為皇甫嵩已經年過六旬,有南征北戰,自然見多識廣,深知天下之大,能人異士何其多也。難道此人就是還未出仕之大能?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所以皇甫嵩一開始就對單福禮待有加。
“是這樣的,某在朝廷誅董之時,恰好遊歷至長安。隨後朝廷頒布的一切政令,都非常適合放下局勢。可以某觀之,這種種政令絕不是王司徒所出,要不然王司徒也不會告老還鄉。所以某想知道,是哪位高人在為朝廷出謀劃策。”
單福畢竟不在朝中,所知的都是朝廷頒發的政令,所以對賈詡還不知道。
“原來先生是為此事。”大腦急轉,計上心來。自己何不趁此機會試探一下此人虛實?
“如果老夫說這所有一切都是老夫之意呢?”
“如果都是太尉之意,那某幫助朝廷解決征兵之事後,就會繼續遊歷。”
“這是為何?”
“因為陛下年幼,太尉忠心為國,自可操持一切。然陛下成人以後,心性猶未可知。不求曠世明君,只求親賢遠佞。如今大漢風雨飄搖,各路諸侯擁兵自重,如今更是起兵犯上,大漢真的不能再出無能之君了。但如果陛下真的如先帝一般,那某或投荊州劉表,或投益州劉焉,保大漢宗親,守一方太平,以全漢臣之名。”
“沒想到先生如此高義,倒是老夫做作了。實不相瞞,剛才老夫只是試探先生而已。老夫打仗還行,但對政務之事卻不太精通。”
“哦,難道朝廷之中還另有高人?”
“哈哈哈…”
聽單福如此說,卻引得其他三人一起大笑,弄的單福滿頭霧水。
“單先生,這所謂的高人並不是他人,而正是當今陛下也。”
楊奉這幾天被征兵之事弄的焦頭爛額。單福一開始說能解決征兵之事,還頗為不以為意。但此時聽到這裡,也知道這位單先生確實有真材實料,說不定還真能解決。是以率先為單福解惑。
“陛下?據某所知,陛下今年好像還不滿十二歲吧?怎會……?”
“陛下雖然年幼,然招降西涼軍,長安之戰,武威之戰,包括此次誓不向諸侯妥協,親征武關皆為陛下一人獨斷。而其他人,只不過是在旁出謀劃策而已。”
此次回答單福的卻是皇甫嵩。
說實話,如果是其他人這樣說,單福絕對會嗤之以鼻。一個十二歲的少年,怎會有如此智謀與魄力?可這卻是出自皇甫嵩之口,由不得單福不信,因為皇甫嵩沒有理由騙自己。
“看來某的遊歷要結束了。”
“嗯?”
此話一出,三人大惑不解。不過單福卻不意多做解釋。而是直奔主題,說到征兵之事上。
“某之前所說征兵之法,其實非常簡單,只不過三位大人當局者迷而已。”
“哦?此話何解?”
“三位大人可知,如今關內新增數十萬流民,並且大部分都是青壯,但卻從軍之人卻寥寥無幾,這是為何?”
這不是廢話嗎?三人都不說話,內心卻是無力吐槽。
“原因無他,只因為朝廷的政策太好了。”
單福話一說,皇甫嵩,董承二人都陷入沉思,但楊奉卻是不明就裡。
“什麽!??朝廷政策好,百姓不更應該對朝廷感恩戴德嗎?朝廷有難,他們不更應該爭先從軍嗎?……”
楊奉一張嘴就跟連珠炮一樣,還欲再問,卻被單福製止。
“楊將軍所說也不是並無道理,然卻是忽略了最為關鍵一點。”
“不知某忽略了哪一點?”楊奉還是有些不服氣。
“人心。”
“人心?”
這一次不但楊奉疑惑,皇甫嵩,董承二人也是面面相覷。
“對,正是人心。”
單福卻是無比肯定,語氣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