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諸葛天下》第38章 言明實情
  “多謝母親的關愛。為家族辦事,孩兒不累。孩兒尚有一事必須如實稟報父親母親,孩兒在洛陽買官歸來的路途之中,路經豫州陳留附近,遇到一個賢者大儒,孩兒真情懇求,終拜入其門下,還望父親母親能原諒孩子的自作主張。”

  諸葛亮順著章氏的話語,不敢有一絲的反對,但還是覺得必須得第一時間將老師蔡邕的事告訴父親諸葛珪,以免導致諸葛氏失禮,惹其他士族笑話。

  “阿亮,你竟不經引薦,自行拜師?茲事重大,快告訴為父,所拜者何人?”諸葛珪聽到諸葛亮說在回來的時候就偷偷地拜了師,不由大驚,心裡急得不行。

  大漢,這時代,拜師必須極其慎重。一旦拜師,即等於將學生與老師二個家族聯合了起來。

  學生對老師的影響微乎其微,就像孔子門生不記名的無數,其中有一些自是不成材的,卻對孔子的聖名毫無影響。

  但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卻是深入一生,可說入木三分,也不為過。真實意義上的,一榮俱榮,一損皆損。

  因此,由不得諸葛珪如臨大敵,十分焦急,生怕諸葛亮年紀太小,在回來的路途上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蒙騙,草率拜師。拜師之後,要更改師門門楣,可不容易。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說明老師的社會地位和父母沒什麽區別。

  “父親別急,孩子並非魯莽之輩,不識賢明。此人乃是敢於在朝堂上,直言宦官張讓乾政、外戚何進弄權的前議郎蔡邕,蔡伯喈公。飛白書,八分體,以及傳名天下的《熹平儒經》皆是出自此人。此等大儒文士,還請父親母親能同意孩子拜此人為師。”

  諸葛亮現在就怕諸葛珪不同意他拜蔡邕有師,畢竟,蔡邕現在可是朝廷重犯,待罪之身,與蔡邕有所關聯,並不是什麽好事,有可能會惹禍上身。

  “竟是大儒蔡邕蔡伯喈公,我兒好生福氣。伯喈公的事,為父也早有聽聞,朝廷無道,不識忠良,真乃令人歎息。若是拜伯喈公為師,為父自然是同意的,甚至求之不得。卻不知伯喈公現居何處?我兒拜師之後,何不請伯喈公來泰山盤桓幾日?也好為父幫你隆重安排拜師儀式,廣邀友人,備好束脩六禮,答謝師恩。”

  諸葛珪聽到所拜之人是大儒蔡邕,心中一陣大喜,卻又開始擔憂諸葛亮人小耳輕,容易被他人忽悠蒙騙,萬一是個冒認充假的混人,並非是真正的蔡邕,那可就不是一件美事了。因此,想幫諸葛亮把把關,鑒別一下,故意提出要見蔡邕,以便親眼一見,了了諸葛亮拜師蔡邕一事的心結。

  “不瞞父親母親得知,老師如今被宦官外戚到處捉拿,四處搜捕,算是歸家無門,無處可去。孩兒能在回來泰山的路上偶爾遇到,也是因緣幸會。老師原本是想回陳留郡圉縣老家,避難躲禍,孩子既思念父親母親,又想留在老師身邊學藝,且實是不忍老師顛泊流離,居無定所,故鬥膽邀請老師前來家中留宿,還請父親母親不要怪罪孩兒不稟自行。”

  諸葛亮為了讓諸葛珪同意老師蔡邕一家長期住在泰山郡郡丞府,不得不和盤托出。諸葛亮不得不賭一把,雖然拜師蔡邕能帶來偌大的名聲,但也會帶來風險。這點諸葛亮懂,長年為官的諸葛珪自然不會不懂。

  所以諸葛亮心中已是開始打算如何勸服諸葛珪收留蔡邕一家,倘若是諸葛珪露出一絲的反對,該如何應對。

  “身為學生,老師有難,自當援手,

豈可旁觀。我兒能不畏強權,邀請蔡伯喈公來府裡常住,為父心中甚慰。至於朝廷那方面,我兒可盡告之蔡伯喈公無須憂慮,來了泰山郡便安心住下就是了,其他種種,為父自會安排周旋,準備妥當。”  身為世家士族的諸葛氏子弟,諸葛珪這點文人士氣還是有的,當下打包票,不僅同意蔡邕長居諸葛府,還承諾搞定朝廷的搜捕,給蔡邕一家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

  當然,這也是權衡利弊之後的結果。

  諸葛亮拜師蔡邕,身為諸葛亮的父親自然是得出一份力。跟著蔡邕不止能學到一身本事,讀書治經不在話下,而且蔡邕的名聲實在是大,整個大漢不知道蔡邕的文人儒士可能不多。

  至於官府那方面,身為泰山郡郡丞,泰山郡的二把手,只要搞定了郡守,則算是萬事大吉。

  “多謝父親鼎力支持,孩兒必向老師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材,做一個像父親,像老師一樣的人。 ”諸葛亮心中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過了諸葛珪這一關,老師蔡邕那邊就好交待了。拜師一事,自然水到渠成,再無阻力。

  “阿亮,事不宜遲,快帶為父去拜見蔡伯喈公,以免失了禮,招待不周,沒有盡到我諸葛氏的地主之誼,被他人詬病。”諸葛珪還是心急著見上蔡邕一面,以作確認。也好,和蔡邕商議其他各事,讓蔡邕安心靜住諸葛郡丞府。能和蔡邕這樣的大儒共居一處,探論文學儒經,談談天下大勢,想想都令人興奮。

  “父親,老師一路趕來,舟車勞頓,傷神傷體,孩兒已帶老師到府中廂房先行歇息去了,待今夜晚宴,孩兒再去請老師來和父親母親一見。如何可好?”

  諸葛亮知道諸葛珪要是不見上蔡邕一面,心裡的疙瘩和芥蒂就不會消去。但此時又不便再去打擾蔡邕,既顯得言出無信,又不給蔡邕時間休整,且倉促相見,以蔡邕這種愛面子,顧形象,上年紀的老人最是在意,容易導致彼此形象分不好。

  所以還是緩緩。以酒宴相待,輔以佳肴,到時氣氛也會好一些,而且能讓蔡邕一家感到諸葛家的重視厚待,因此諸葛亮隻好先勸住諸葛珪,希望諸葛珪能夠同意,晚點再驗明蔡邕的身份真假。

  “如此,我兒之大言,大善。”精於官場沉浮的諸葛珪,一經諸葛亮提醒,就想通了其中的門門竅竅,要是此人是真的蔡邕,急於相見,則有種落井下石的味道,要是此人是假的,堂堂郡丞急匆匆跑去拜見,也是惹人笑話。

  想通關節的諸葛珪不加思索,立馬同意了諸葛亮的提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