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諸葛天下》第522章 修史
要是呂布還是不感恩戴德,那也行,反正就是再多打幾場罷了,諸葛亮從來都沒覺得呂布會是一個夠份量、夠資格的對手。呂布匆匆地行了一禮,就退了出去,再不退下,呂布生怕被諸葛亮看到兩行熱淚,徒惹諸葛亮嘲笑。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呂布是終於有遇到明主的感覺了,呂布沒有回去歇息,而是快步地騎上了赤兔馬,直奔軍營,呂布想第一時間將好消息與張遼、高順等人分享,對於諸葛亮的安排,呂布渾然沒覺得有任何難處,甚至擔憂,只要張遼、高順等八健將都在呂布身邊,別說是去並州,無論是大漢哪個地方,呂布都敢闖一闖。

安排妥當了呂布,諸葛亮卻還不能停歇,畢竟冒充的漢獻帝已是亮明身份,如今將真正的漢獻帝劉協放在青州,諸葛亮就不放心了,況且漢獻帝劉協不來洛陽,諸葛亮空佔了洛陽城就發揮不了什麽大作用了。

最主要的是青州又離豫州很近,而曹操此人又不是一個安份守己之人,諸葛亮是信得過陳宮和黃忠一起鎮守青州的,但諸葛亮就怕曹操將全部身家豪賭一次,執意攻打青州,那漢獻帝劉協還真的有可能會落入曹操手中。

於是,諸葛亮喚來了郭嘉,並且吩咐郭嘉帶上趙雲,率領著惡龍軍,前去青州,迎回漢獻帝劉協,諸葛亮還特意告訴郭嘉,一旦回了青州之後,漢獻帝的安全就是重中之重,到時護送漢獻帝前來洛陽之時,可以讓黃忠率領著泰平軍和趙雲的惡龍軍一起前行,兩軍護送,一守一攻,互為犄角。

郭嘉和趙雲領命而去,火速地率領著大軍離開了洛陽城,如今洛陽城內,唯一困擾諸葛亮的只有嶽父大人王允了。畢竟諸葛亮出身世家望族,與洛陽城內的各大世家並沒有直接的矛盾,倒是之前從王異那兒得知,王允想對付呂布,便是想扳倒呂布之後,成為第二個董卓。

對於王允,諸葛亮不得不防,但王允的名聲又是極其響亮,世人皆知王允為大漢的忠臣,卻不知王允內心對權力的渴望。諸葛亮邀請王允前來商議,其實諸葛亮並不想架空王允,只是希望王允不要看在漢獻帝劉協年幼的份上,對大漢朝政指手畫腳。

諸葛亮更希望王允是能像王佐之才的荀氏八達一樣,做人做事除了個人感受之外,還得顧及到方方面面的關系和利益。王允一到,諸葛亮顯得極為客氣和熱情,先是感謝王允,說道:

“此次能夠攻陷洛陽城,迎回陛下,王司徒可謂是第一大功臣,若非王司徒之女王異前去青州,知會我等,我等還被蒙在鼓裡,以為王司徒也是狼狽為奸之人,卻不料原來王司徒如此深明大義,實屬大漢第一忠臣。”

“不過,話又說回來,陛下很快就會回到都城洛陽,當今陛下尚且年幼,難辯是非,未料凶險,倘若朝中再次出現像把持朝政之人,恐怕還得王司徒幫忙陛下蕩清君側。畢竟先有十常侍張讓等人弄權,外戚何進、董氏竊政,後有董卓亂朝,正是缺少像王司徒如此的忠臣能吏。”

諸葛亮先是肯定了王允的功勞,然後卻是直截了當地說明了希望王允不要像董卓等人一樣,妄想留在漢獻帝劉協身邊,將漢獻帝劉協充當為傀儡。大漢還在,卻已不是劉氏的天下,但怎麽輪都輪不到王允來肩扛社稷,身挑大鼎。

諸葛亮這樣對王允說,那完全就是誅心之語了。王允本來是真的有心想把持朝政,只是看到了諸葛亮對付呂布等人的雷霆手段,王允就明白派王異去獻計,算是引狼入室了,

諸葛亮並不是王允所能掌控之人。王允完全能夠料到,倘若王允還堅持想要留在漢獻帝劉協身邊,當輔政大臣的話,諸葛亮肯定會第一時間將王允外派他地,或者是囚禁起來。

王允有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覺,但又不敢與諸葛亮硬著乾,隻好采取多年為官的明哲保身技巧,模棱兩可地說道:

“老夫雖為司徒,為大漢盡忠,替陛下謀事,皆是份內之事,當不得誇獎。至於陛下總攬大政,但凡用得上老夫的地方,老夫自是義不容辭。只是不知老夫這把老骨頭了,還能有何用處,料想陛下應該看不上眼了。”

王允以退為進,既然諸葛亮說王允是有功之人,那王允就托說幹什麽事情都行,反正只要不是過河拆橋就好。 王允就怕諸葛亮不顧名聲,將王允搞得像蔡邕一樣,落得個四處奔波,拚命流竄的結局。

好在諸葛亮也並沒想與王允結下梁子,怎麽說王允也是司徒,還是王異的義父,不看僧面看佛面,諸葛亮還是得給王允一個好點的下場,多給幾分薄面的。但諸葛亮也是有原則地,於是諸葛亮隻好試探著問王允,說道:

“王司徒過謙了,陛下真龍歸位,坐鎮洛陽,縱是大漢各地仍有一些小紛爭,小擾亂,自有我等前去調停、平息,此等皆是小事,交與我等後輩即可。然而大漢百年基業,自漢高祖以來,皆為天人之資,留傳下來許多的豐功偉績,而我等末學後進之人哪怕是有心想將這些光輝歷史整理出來,留給後人以示鼓勵,都未能做到一二。”

“王司徒本是飽學經典的大儒,不知可願與恩師一起修繕經史書典,匯聚百家所長?倘若能夠修成各史,也算是一件千古流芳,名揚後世的佳事,還請王司徒坦誠相告,畢竟修史一事實乃枯燥,不可勉強。”

在諸葛亮看來,對付割據各地的諸候不算困難,但如何妥善安排像王允這樣有野心的文臣,才是最為頭痛的。殺之不利,留之無用,棄之可惜,因此諸葛亮就想起了蔡邕退出朝堂之後,一心讀經研史,勵志於整理前人的智慧,梳理經史精典出來。

這也算是給了諸葛亮一個啟發,若是王允願意的話,那樣朝政既無王允相左,又無呂布虎視,那樣諸葛亮自然能夠騰出手來對付各州郡那些不願向大漢稱臣,一心發展準備造反的各路諸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