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傾危大秦》第15章 群臣皆驚
  趙高尖銳的嗓音實在是不悅耳動聽,但是殿內眾人都毫不在意趙高的嗓音,而是聚精會神的聽著公子扶蘇的這封《與皇帝書》。

  當趙高最後一句“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念完之後,殿內一片肅靜,丞相李斯微閉雙眼,這時他進入深度思考特有的特征,細心地話可以看到,丞相李斯的右手食指和拇指在不停的摩擦,眉頭一會微皺一會舒展。

  眾人見丞相未曾表態給出說法,也都緘默不言,始皇帝坐在上面垂首看著下面的群臣,並未開口說話,而是留下時間讓眾人思考。

  始皇帝頭上的冕冠輕輕晃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yǎn)統纊(kuàng)”,冕冠前圓後方,象征天圓地方之意。不同於往日諸王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的冕冠,始皇將冕服的制度完全廢止,隻用元冕(即玄冕)。

  始皇帝手指輕輕敲打著椅背,目光深邃,無人能看透皇帝在想什麽。

  “蒙上卿你認為扶蘇此‘屯墾戍邊’之策何如?”始皇帝似狼般的聲音在安靜的殿廳內響起,此時閉眼的李斯雙眼緩緩睜開,其他公卿目光也逐漸移到蒙毅身上,趙高還是那副笑眯眯的面容,眼睛掃了一眼蒙毅,便移開,目光下垂,笑容保持不變。

  蒙毅似乎是始皇帝認為的智略之人,他眉目軒朗,眸光澄澈,面容如他的名字般堅毅,十分注意個人的修飾,袍服每天都折痕分明。

  雖然年紀不大,但是眾人誰也不把他的心智和俊朗的外表視為一致。一個簡簡單單之輩,不可能讓始皇帝做到“出則參乘,入則禦前”。蒙毅很像後世所說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在座的各位不止一次見識到他開口言辭簡要但直擊要害。當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有仇必報的性格自然不能忍受如此大辱,怒急之下,不顧先前定好軍事進攻戰略,激怒之下對燕增兵。

  當時丞相勸諫讓秦王嬴政以大局為重,按照既定戰略,兵力重點傾與對楚。始皇帝不納諫,一心要快速滅燕,便問蒙毅:“寡人欲立即伐燕,蒙卿以為可否?”

  蒙毅隻回答了一句“可,不礙大局”,始皇帝便命王翦、辛勝率軍伐燕。李信率領先遣部隊最先抵達易水河畔,以輕裝騎兵突進大敗燕太子丹,不理燕王請降,直至擊燕殘部至遼東,才把兵力轉用對楚作戰。

  聽到是皇帝的詢問,蒙毅定了定神,殿內的執筆史官早已準備開始書寫此次廷議的奏對,“臣認為此乃強兵足食千古之策。”

  始皇帝聞言大笑道:“哈哈哈,能讓上卿如此評價,此策自然有它獨到之處,上卿細細說來。”

  “自韓、趙、魏三家分晉,到皇帝休烈而一統六國,山東之地,飽受戰亂,黔首之數稀薄,土地凋零,百裡無煙,城邑空虛,國力凋敝,非一時可以恢復。”

  “加之北方匈奴威脅關中,皇帝命吾兄領三十萬精銳北卻匈奴出陰山,令秦軍五十萬南征百越,奈何兵糧軍資所耗甚巨,如此長年累月下去,帝國國庫必然一空。”

  蒙毅說到這裡,看向皺眉的丞相李斯,蒙毅所說,他這個丞相最了解其中耗費。

  李斯看蒙毅看過來,開口道:“扶蘇公子此策,目光之長遠,大局之俯瞰不可謂不大。一旦此策在邊疆穩定施行,於帝國最棘手的軍糧問題,便得到極大緩解,甚至河套水源充沛之地,

會有盈余來反哺帝國國庫。”  其他官吏皆微微點頭,蒙毅接著說道:“不錯,除了軍糧問題減輕國庫負擔之外,此策亦不影響長城軍團精銳戰力,使民眾有自保能力,對於加強皇權,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始皇帝這時對蒙毅投去讚賞的目光,收到扶蘇此策,他最看重的並非軍糧解決問題,而是,始皇帝在位多年,自然之道豪強大族對皇權的製約力。

  中原之地,連年戰亂,使民眾如亡命山澤,或遠赴遼東。貴族階層憑借先天的政治優勢,大肆收購小生產者的土地,兼並土地使貴族成為“田畝連而成國”的豪門大族,這些大族是皇權最大的製約。

  如今扶蘇之策,便是可以吸引流民,如此減輕關中和山東之地的賦稅負擔,一切趨於穩定之後,便可削弱蠶食豪族實力。

  這便是秦始皇為何開懷大笑的原因。一統六國之後,始皇帝雖然集權於一身,強勢威嚴,但是在地方實施政策仍然還是要受到豪族的掣肘,令他十分惱怒。

  但是如今還要依靠這些大族,始皇帝壓住內心的怒火,未曾對豪族下手。

  不但是秦始皇帝,後世很多皇帝都受到大族的掣肘,唐太宗李世民當時深受關隴貴族的牽製,不得不扶持山東士族,靠兩個集團衝突從中掌控平衡。

  蒙毅繼續說道:“實施‘屯墾戍邊’,便可以改善黔首生活,使流串或為盜人口轉移到農事生產上面,這樣對於帝國的安穩,中央的統治,都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始皇帝微微點頭,對著下方公卿官員說道:“此策朕遇盡快實施,丞相你結束此議後,便立刻著手擬定公文,發放全國各地,務必是郡縣和黔首盡快知曉。”

  這次朝議,意義重大,執筆史官全程記錄,未曾一絲停歇。

  始皇帝曾有三次重大朝議,影響中國兩千年,被記錄於史書。

  一是:議帝號、廢諡法。

  “皇帝”稱謂的敲定,不是名號簡單的變更,它是代表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誕生。從此,“皇帝稱謂”沿用直至封建社會結束。

  二是:廢分封、立郡縣。

  廢除分封製改為郡縣,不但加強了中央集權,更是開創了官僚政治的開端。

  三是:焚詩書。

  今日朝議結束,因扶蘇的影響,後世在記錄評論秦始皇時,又多了一次朝議,四:開屯墾戍邊先河。

  而扶蘇的政治聲望在中央擬定文件,快馬從鹹陽出發,去往全國各郡縣之後,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各郡縣守、尉、監無不議此策,無不談扶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