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明最後的藩王》第53章 食鹽弊政(1)
  朱桓與沈清妍在後院的亭子裡談了半個多時辰,大多數時候都是朱桓在說,主要是這些年來的困惑與感受,沈清妍就這麽靜靜的聽著,偶爾會插上一句,讓朱桓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雖然兩人還沒有達到無話不談的地步,不過經過這麽一交流,兩人之間的距離明顯拉近了。

  與沈清妍談心之後,朱桓心情明顯好了很多,如今朝廷已經在議論剿匪之策,或許不久之後就會議到籌集軍餉,他必須盡快完善他的方案。雖然朱桓大體知道歷史上張之洞、林則徐等人在湖廣治理鹽政的措施,但那畢竟是晚清時期了。雖然清朝繼承了明朝大部分的政策,在食鹽管理上也是如此,但還是有不同之處,朱桓必須要弄清楚湖廣的具體情況,才能對症下藥。

  朱桓吃過午飯之後將陳其猷請到書房中商議,他的老師陳其猷是朱桓目前唯一信任的王府府官,而且見識深遠。左長史黃明熙雖然也熟知庶務,但他畢竟是朝廷任命的,朱桓對他還不能完全信任。

  陳其猷見朱桓雖然精神比之前好了許多,但臉色還是有些蒼白,委婉的勸道:“殿下,您畢竟剛剛痊愈,還是要多注意休息。”

  “先生大可放心,本王只是偶感風寒而已,今日在後院走了兩圈,感覺好多了,今天請先生過來是有一件事要請教先生。”朱桓請陳其猷在他對面坐下說道。

  “殿下請問,臣自當`如實稟告。”

  “先生可知我朝鹽政弊情?”朱桓正色問道。

  “殿下為何會問起鹽政之事?”陳其猷怔了一下,他與朱桓當年初見時曾議論過楊鶴的招撫之策,但此後朱桓再也未問過任何政事,不知他此時為何有會問起。

  “先生可知陛下自從殺了闖王高迎祥之後,正躊躇滿志的想將大明境內的將反賊一網打盡?”

  “一網打盡?這如何能夠?如今朝政糜爛、官軍戰力低下,空額、吃空餉的數不勝數,朝廷哪來的兵力要將反賊一網打盡。眼下朝廷雖然滅了高迎祥部,但尚有李自成、張獻忠這兩夥較大的反賊,其余小夥反賊更有數十支。臣聽說李自成已繼承高迎祥的闖王名號,收攏了闖王的部下,如今實力大增。”陳其猷對當前的形勢並不看好,直言說道。

  “先生說的沒錯,但陛下此時信心十足,朝廷已經開始議論方略了。要想將反賊一網打盡朝廷必然要增兵。”

  “既然要增兵,那就必然要籌集軍餉,如今國庫空虛,朝廷有何法子籌集?難道又要加派?”陳其猷明白過來朱桓所說的為什麽了,問道。

  “先生猜的沒錯,國庫空虛,陛下有意讓藩王、勳貴、豪紳捐助朝廷。不過依本王看,收效甚微。如此就只剩下加派一途了。”朱桓站起來臉色嚴肅的說道。

  “所以殿下才問臣鹽政弊情?殿下難道有意想改革鹽政?陛下能允許嗎?”陳其猷也站了起來,終於知道朱桓的意圖,同樣變得嚴肅起來。

  “先生也當知道,如今百姓生活之難,朝廷再加派,無異於飲鴆止渴。哪怕一時能消滅反賊,百姓過不下去,還是會造反,反而會陷入惡性循環。”

  “臣明白,但是就算朝廷知道這是一杯毒酒,還是會喝下去。”陳其猷斷然說道。

  朱桓沉默不語,陳其猷說的沒錯,朝廷確實是這麽做的。

  “殿下想通過鹽政籌集軍餉,確實想的簡單了。”陳其猷見朱桓沉默也不再多說,而是整理下思路,為朱桓分析大明的鹽政,

“殿下可知朝廷一年在食鹽上收入多少銀兩?二百萬兩!”  “二百萬兩?我記得史書上記載唐朝時朝廷僅在兩淮區域一年收入就六百萬兩。怎麽差距會如此之大?”朱桓驚訝的問道,他雖然知道明朝在財政上可以說毫無建樹,但是整個大明一年的食鹽收入才二百萬兩,實在不可思議。

  “家祖曾在萬歷年間任職山東清吏司,那時朝廷開始讓各地的都轉運鹽使司將所有帳目交由山東清吏司核驗,臣曾經讀過家祖的筆記,筆記記載朝廷一年在食鹽賦稅上所得僅二百萬兩,其中兩淮就佔了六十萬兩。甚至曾經出現過鹽課積壓,朝廷三年內少收二百多萬兩收入。這其中的弊端實在太多了,如亂麻一般,無從下手,臣還請殿下三思。”

  “然則本王一定要去做呢?”

  陳其猷定定的看了一眼朱桓,見他眼神透著一股子堅定,輕歎一聲回道:“殿下既然執意要做,臣定當盡全力為殿下解憂。只是臣所知也甚有限,有許多內情還是楊敬寬寫信告訴臣的。殿下可還記得楊敬寬?”

  “本王當然記得,他不是說要遊歷天下嗎?如今到哪了?”朱桓想起五年前在春風樓見到的那個年紀輕輕卻憤世嫉俗的落榜舉人。

  “上次接到信時尚在浙江,不過他在信中說準備去湖廣,此時應該已經到了。景仁在信中提到他在南京時曾見到有灶丁每年曬鹽上千斤卻養不活一家人,有鹽商購買了鹽引之後三年都支取不到食鹽,而私鹽販子卻趁機提價,導致食鹽價格大漲,百姓因無力購買,以致食而無味。”陳其猷講楊敬寬信中所說如實相告。

  “這是為何?”朱桓訝異的問道。

  “我朝自太祖定下食鹽政策之後這麽多年一直沿用,很少有更改。食鹽的生產由灶丁來,運輸、售賣則由鹽商負責,官府則負責售賣鹽引,稱重,收取賦稅。這個政策在王朝初期時尚合理,然而朝廷當初付給灶丁的是寶鈔,後來寶鈔不值錢之後, 大量的灶丁逃跑,臣記得家祖記載萬歷時有灶丁兩萬人,然而王朝初期時則有四萬五千余人,逃走了一半多。官府收取食鹽是按每個灶丁固定額數收取的,照此來算,朝廷收取的鹽少了一半多,但實際上食鹽的產出雖但並沒有少,反而一直再增加,殿下可知為何?”

  “多出的食鹽都是私鹽?”朱桓想了想說道。

  “正是,由於朝廷只允許灶丁生產食鹽,其余人生產皆按私鹽處理,私鹽可是重罪。這就導致了有些富裕的灶丁就雇傭流民來生產食鹽,這些流民並不屬於灶丁,朝廷收取食鹽時隻按一人計算。如此這些富裕的灶丁就變成了鹽梟,生產出來多余的食鹽朝廷是得不到任何收入的。”

  “再說鹽商,鹽商一般由邊商,內商,水商之分。朝廷一開始實行開中法,即邊商將糧食運到邊境各鎮換取鹽引,內商拿著邊商的鹽引去官府支取食鹽,再交給水商售賣。然而灶丁減少之後,官府倉廩之內沒有鹽給付內商,往往需要等待,這一等就需要幾年的時間。後來朝廷放開灶丁生產食鹽的配額,多出來的鹽則稱為余鹽,內商只能去購買余鹽,相當於內商花了兩份的錢隻買到一份的鹽。朝廷看似毫無風險,坐收漁利,但實際上朝廷隻獲得了灶丁生產的配額的收入,大量的收入落入鹽梟、貪官和一些不法內商之中,真正的內商反而損失慘重。”陳其猷將其中的弊端娓娓道來。為朱桓分析道。

  “這麽說來,這是一個多輸的局面?”朱桓聽後總結道。

  “多輸?殿下這個詞可謂是一針見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