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最後的藩王》第29章 《物理》學刊
  宋應星帶著滿滿兩大箱《天工開物》的草稿於三月下旬正式抵達荊州城,朱桓早已派人在碼頭等候,接上宋應星主仆二人之後直接趕往紀王府。

  對於這位後世大名鼎鼎的人物,朱桓自然是客氣有加,不僅親自在承運殿接見,令宋應星倍感惶恐,晚上又在王府內大擺宴席,為他接風洗塵,席間不僅承諾會出版這本著作,還會專門成立一個著書局由宋應星擔任主編,邀請知名的格物士子一起研究出版一本格物學月刊。

  為表示對此次出版的重視,朱桓已經讓人收購了一家印書坊,聘請全荊州最好的雕版師來雕版,雖然此時已經有活字印刷術,但活字印刷的質量始終比不上雕版印刷。當然雕版印刷所花費的時間及成本要遠遠超過活字印刷,朱桓不惜花費巨資也要出版這本著作的目的就在於引起士子們的關注,彼時士人家稍有余財的皆喜歡收藏書籍,一本印刷精良的書籍無疑會引起人們的興趣。

  明朝的印刷業十分繁榮,這得力於大明自建立之初就鼓勵藏書、印書。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曾“命有司訪求古今書籍,藏之秘書府,以資覽閱。”洪武元年又下令免除書籍稅,大大刺激了印書業的發展。

  到了中葉以後隨著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刻書成為一項重要的手工業,專門從事書籍買賣的“書商”隊伍日益壯大,形成了京師、江南、福建幾大書市,其中尤以江南最為發達。

  席間,朱桓還向宋應星提出想要創辦一份專門介紹格物學的月刊,每月發行一期,內容可以采自歷代學者有關格物致知的論述,可以翻譯自西洋傳教士傳入的自然科學,也可以接受各地士子的投稿。

  宋應星對朱桓的這一條建議特別感興趣,詳細詢問了如何發行、采編、士子投稿如何加以選擇等等問題。朱桓將後世的雜志如何創辦一一為他講解。

  這本月刊的名字也采用朱桓的建議命名為《物理》,物理一詞在中國早已有之,但與後世所說的物理一詞含義不盡相同。

  物理一詞始見於《淮南子覽冥訓》:“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三國時吳國人楊泉著有一本《物理論》,乃是一本講述自然哲學的著作,此書已經失傳。古人所說的物理一詞指的是世間一切事物之理,探究的是哲學范疇,與後世的自然科學含義不同。

  朱桓始終認為中國與西方國家開始拉開差距就是從明朝中葉以後。明朝中葉以後隨著王陽明心學的發揚光大,士大夫們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道德修養,始終局限於哲學范疇。而西方在走出中世紀之後,經過文藝複興與宗教改革的洗禮,通過大航海不斷的擴大認知領域,開始從自然現象研究自然之理,逐步趕超並拉開與中國的差距。

  朱桓希望借《物理》學刊的發行,能引起一部分士子轉而研究自然之理,從而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朱桓相信此時的明朝是有這麽一部分學者已經開始重視這方面的研究,從萬歷年間西方近代科學傳入中國以來,受到一小部分士人青睞,開始重視西方之學,這其中的佼佼者如徐光啟、李之藻等人,不僅翻譯了西方眾多的著作,還參與編寫大明第一部采用西方歷法的《崇禎歷法》。

  《天工開物》的全稿已經完成,很快就進入雕版印刷階段,這部分有專人負責,宋應星暫時將這塊工作放下,轉而開始向熟識的親友寫信請他們前往荊州一起參與《物理》月刊的編寫工作。

  宋應星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江西老鄉王宣,王宣早前著有一本《物理所》以象數言物理,頗有見解,對宋應星有很大的啟發。因此他打算寫信請教王宣是否可以將他的著作刊登於《物理》學刊上。

  總之籌備《物理》學刊發行是一項十分繁瑣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僅靠宋應星一人顯然是不夠的,朱桓也不強求馬上就能發行,他需要等到《天工開物》正式出版以後,引起天下士子們的注意之後,選擇合適的時機發行,這樣才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否則就會像其他的書籍一樣淹沒在歷史的浩瀚海洋之中。

  荊州這邊正緊鑼密鼓的準備出版之時,遠在黃州府的藍溪農莊也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情形,進入四月之後農莊的田地裡開始種植水稻,這項工作已經由沈清陽主持著提前做好了準備,農莊提前從各地購買了大量的農具、耕牛、種子,通過借貸或者出租的方式供佃戶使用。

  同時組織農莊裡閑置勞動力抓緊時間搶修水渠、水壩等水利設施,並且幫助佃戶趕在梅雨季節到來之前統一修繕房屋居所,使佃戶能夠安心勞作。

  沈清陽還有一項由朱桓親自交代的重要任務就是引進玉米的種植,雖然現在還不是玉米種植的季節,不過前期準備工作要做好。

  玉米最早傳入中國的記載是在嘉靖年間,嘉靖三十九年《平涼府志》最早記錄了當地種植玉米,之後陝西、雲南、貴州、南京、浙江、河南、山東等地陸續有記載開始種植玉米,可見當時玉米傳入中國是通過多個途徑進入的,但是湖廣地區的種植時間相比其他地區要晚的多,直到清初才有記載。

  由於玉米的產量在平原地區與其他農作物比如小麥、稻米相比並不佔優勢,只有在山地種植產量優勢才能體現出來,而且玉米作為糧食一開始並不受百姓青睞,是作為釀酒之用。

  所以沈清陽選擇了靠近潛山附近的丘陵地帶作為種植試驗區,劃出一百畝山地專門種植玉米,安排有經驗的老農負責,至於種子則準備從河南南陽府引進,如果確認玉米產量確實比其他作物要高,以後就會將所有的山地全部種植成玉米。

  由於玉米可以和其他作物相間種植,並不會耽誤小麥或者稻米的生長,可以實現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

  從朱桓前期讓人了解的情況來看,玉米之所以始終未能擴大種植規模關鍵就在於當時的人還沒有發現太多的吃法。(在當時許多縣志記載中玉米的用途始終作為釀酒之用,或者直接生食或煮食。)

  朱桓作為從後世穿越來的北方人恰恰知道最能體現玉米價值的一種吃法,那就是煎餅,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北方面食以外的補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