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慶也選擇了“轉行”,國家隊聘請他擔任男子場地短距離項目的教練,專攻男子團體競速賽。
自行車手們在知道“間歇訓練”這個詞之前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英國的車手們在團練中輪流破風,在前面領騎的時候是高強度,退下來跟風的時候則是休息恢復,這就是變相的間歇訓練。
在60-70年代,大多數的車手都忙於比賽,而沒法進行太多的針對性訓練。從2月到10月是賽季,只有在賽季前後的那一個月有時間訓練,12月份則是休息時間。
這是一個悖論,車手們馬不停蹄,卻沒時間正兒八經地訓練。比賽非常密集,車手們恢復時間的匱乏是非常明顯的。
“二月份開始,我們來到法國南部,一周之內會有三場比賽,期間我們還會一起團練。然後是古典賽,再是一周賽,然後就是環法,之後還有繞圈賽。一直到十月份的環倫巴第結束之後,賽季才真正結束。留給訓練的時間是少之又少。”
▲雅克·恩奎蒂爾
首個環法五冠王雅克·恩奎蒂爾會在賽前進行針對計時賽的訓練。他的教練在賽前兩周為他提供訓練計劃,並確保在備戰期間少參加比賽。
那時候的報紙開始推行間歇訓練,1965年,巴黎尼斯的冠軍兼記者Jean Bobet在報紙上寫下了他的訓練計劃,40公裡每小時騎兩公裡,30碼時速騎一公裡,然後重複12次。
其他的車手在那時候並沒有時間來進行結構化訓練,他們很多人都是在有空的時候進行高強度地訓練。那時候英國有個牙醫名叫哈姆勒,他贏得了1972和1976年的奧運團體競速銅牌。他的日常訓練是在上下班的通勤。哈姆勒回憶說:“每一天上班和下班的時候我都在‘飆車’”。
▲車手的誕生少不了披星戴月地訓練?馬克·博蒙特
裡程堆積大法好
以前的車手們可沒現在那麽好的教練和設備。當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他們就多騎。其中大多數還是高強度裡程。
計時賽車手米克·布拉德肖告訴我們:“我通常上10個小時的夜班,所以從每年的一月份開始,我都要在下午四點鍾起床,6點出門然後騎上60-70英裡。第二天早上再騎車回家,睡到下午四點,然後重複前一天的進程,從周一到周四都是如此。”他在賽季期間都是這樣的作息,然後在周末的時候參加比賽。
“這就是我整個職業生涯的樣子,”他說,“後來我上的是白班,工作之後依然保持每天3個小時內騎完70英裡的節奏。我愛上了全力以赴的感覺。”
達利爾·韋伯斯特是多次英國場地、計時賽的國家冠軍。他的辦法比起布拉德肖稍稍科學一些,“從聖誕節開始,我連續半個月每天騎60公裡。從勻速訓練到不同節奏的騎行。一直都是42X16的齒比。”
“然後我會參加一些團練,一般是4-6個小時。在周三和周日的時候,我會去健身房舉鐵。還會在其它時候進行仰臥起坐和俯臥撐。如果天氣條件不允許,我就在室內跑步半小時和騎行20分鍾。”
“我的首場比賽會在2月份開始,然後我會休息一周。在那之後,我會逐漸增加訓練量。兩周內騎上2200-2600公裡左右。然後我回到每天騎行60公裡左右。在周中的時候來長距離,然後在周末參加比賽。有時候會讓摩托車配速,或是3分鍾的間歇訓練。”
他是那個年代靠巨大的訓練量獲勝的車手,於此同時,他也有自己樸素的訓練哲學。
▲在韋伯斯特的年代之後,教練,科學家,醫生等專家在自行車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功率計在訓練中已經不可或缺?dcrainmaker
從心率到功率
在70年代,已經有車手開始嘗試間歇訓練。而直到1979年,意大利的康尼爾博士才定義了乳酸閾值,並且將乳酸閾值和運動表現、心率聯系在一起。那時候發明了“便攜”的心率計,讓教練可以提著來測試車手的心率,從而定義車手的訓練強度。
奧爾多·撒西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研究,不久之後成為了名聲在外的教練。於他而言,心率僅僅是訓練中的一步,用來增加訓練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而已。
“心率在不同的情況之下會浮動,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之下會心率不一樣。心率計確實有用,不過精準的訓練嘛,還得靠功率計。”(延伸閱讀:用心良苦:功率VS心率哪種最好?)
美國教練亨特·艾倫在運用功率計方面有深厚的經驗,和安德魯·戈庚一起合著了影響巨大的《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功率計在訓練和競賽中的應用》。
這本書影響了後來車手們競賽和教練指導訓練的方式。
“利用功率計的精準,我們逐漸理解了訓練量和壓力對於體能的影響,可以采取更加針對性的訓練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我們甚至可以幫助車手調節狀態。”(延伸閱讀:精英車手和專業教練利用PMC表管理訓練和狀態)
以前那種靠平日裡堆積訓練量, 在比賽的時候以賽代練的方式已經改變。功率計改變了遊戲規則,它可以幫助車手控制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檢測體能和狀態,比之前精確太多。
知識就是力量
如今的頂級車手的比賽量相比40年前已經少了一些。雖然以賽代練也有它的作用,然而對於需要達到巔峰的體能和狀態的車手來說,這種方式有些漫無目的。如今的方式可以精準地紀錄功率的輸出,以適當的強度給體能以合適的刺激,改變特定的生理能力,能更有效地提升體能,達到比賽要求的巔峰。
有人說,如今的一些頂級車手相比他們的前輩的知識更少,因為他們的教練是知識中心。
對於人類的運動生理學研究正在飛速發展,如今的尖端訓練手段已經到了基因層面。針對每個人的獨特的訓練計劃和飲食,來產生獨特的基因應答。這可以讓你的訓練非常具有針對性,比如用特定的強度來提升無氧功率或是燃燒脂肪。
如今的訓練方式也愈發地整體有效,所有的頂尖車手的訓練已經不單單是騎車。力量訓練和其它訓練都成為系統化訓練的一部分。針對性的訓練根除車手的弱點,增強力量和功率,甚至增強動力鏈——調整肌肉纖維來讓效率更高。
自然,最頂尖的訓練方式需要配合頂尖的教練和頂級的器材,而這些都是稀缺品。
不過請你放心,老一套的方法仍然適用,積累訓練量,塑身,享受騎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