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解釋一下,《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到底是誰,目前歷史屆都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本小說選擇的是明末文學家王世貞,這人也是戚繼光的好友。)
……………………
“想起來了,蘭陵笑笑生這個名字。我上學那會兒我還偷偷找過他寫的小說看過呢,就是寫那本書的啊。”
剛到戚府門口,秦良玉猛地一拍腦門,想起了已經到了嘴邊但是沒說出的那句話。
趕緊回頭望了一眼那輛刻意放慢腳步的馬車,心底一笑。
《金瓶梅》這神書竟然是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伯寫的……
難怪剛才覺得這老伯有種沉迷酒色的神態,看來自己的判斷應該也沒錯。
“寫哪本書的?”
同行的小蔡還糊塗著呢,忍不住問道。
“呃……一本不太適合小孩子讀的書……”
秦良玉也不知道該怎麽解釋這本書,只能這麽含含糊糊的回了一句。
把捕到的黃鱔都交給小蔡,吩咐她送去廚房,接著便打算找戚繼光通稟一下訪客的事兒。
結果剛邁出去半步,她又想起了什麽,趕緊回過頭來,鄭重其事的叮囑道:
“小蔡,你的年齡還小。這幾天在家裡務必記得一件事情,離那個老伯遠一點。”
說完這些,方才放心的拔腿跑向了後院。
戚府門口隻留下仍舊一頭霧水的小蔡。
“我年齡還小?我可是比姑娘你還大一歲啊……”
搖了搖頭,不明所以的小蔡捧著兩人捉到的黃鱔,撓著頭走向了廚房。
另一邊,跑到後院的秦良玉則是氣喘籲籲的向師傅通報了老友來訪的消息。
一聽這來訪好友的名號,戚繼光便笑了。
放下手中的筆,起身走到門口,抬頭看了看天。
忍不住戲謔道:“這位仁兄,倒是會來,這是趕著飯點兒來的啊。玉丫頭,你現在出去,買一壇好酒回來。”
“師傅,家裡應該還是有一些酒的。”秦良玉善意的提醒道。
“哈哈哈,你聽師傅的便是。去那家咱們常去的酒家,買最好的酒。”
安排完徒弟出去買酒,戚繼光背手踱著步,便朝著院門方向走去了。
戚府堂屋裡,戚繼光和王世貞寒暄過後,已經就坐於飯桌之前。
王世貞先端起一杯酒,斟酌了一下語言,說道:
“元敬,官場之事,你也不要過於在意……其實還是有很多同僚在為你惋惜的。只可惜,當下這朝堂上的氣候,沒人敢替你說話。你且再等等,待尋到一個好的時機,為兄一定會試著再舉薦你……”
王世貞的話沒有完全說完。
卻見戚繼光抬起手,搖了搖頭,示意對方不要再說了。
淡淡一笑:“我已對官場之事看的淡了,幸好眼下太平盛世,四海安樂,並無大的戰事。我這種粗鄙武夫,在這朝堂之中,也無甚用武之地。”
輕啄一口酒,戚繼光繼續道:
“此事實乃我大明之福。就讓我繼續這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吧。”
王世貞歎了口氣,把手中的酒一飲而盡,笑道:
“罷了,罷了,是為兄的錯。今日咱們不說這些,隻敘舊說文,說些風月雅事。”
說完,他給自己倒上了滿滿的一杯,並且從懷中掏出一本書。
“愚兄在南京兵部甚是閑逸,素來無事,便寫了本書。來,元敬,
為兄拙作,你給品評一下?” 戚繼光微微一笑,饒有興致的接過這還帶著體溫的書本,隨手翻看了幾頁。
不過看了幾頁之後,戚繼光就有點說不出來話來了。
他神情複雜,有些犯愁,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評價老友寫的這本書。
這本書乃是小說。
這個也倒沒什麽,至明朝萬歷年間,社會上的小說作品已經很多了。
雖然許多古板的讀書人仍舊認為這種藝術形式是閑書,無用之書。
可架不住群眾喜歡啊。
社會上愛看愛讀小說的人也是越來越多了。
戚繼光本人隻略讀過幾本小說,對於這種文體,算是既不反對,也不支持。
只不過,手裡的這本小說跟他之前了解的還是差別不小。
不是基於以往的民間故事或者收集現成的話本編纂而成。
似乎是講的一個尋常大戶人家的故事。
而且……
戚繼光眉毛一動,這書中的很多描寫也甚是直接露骨。
放下書,戚繼光有些尷尬的道:“兄台大作,必定是不錯的了。”
“哈哈哈。”王世貞飲下一杯,狂浪笑道:“元敬這話違心了。這書我都不敢署上真名,而事用了只有我與你知道的一個化名。”
“哦?”戚繼光不鹹不淡的應了一句。
“實在是為兄也知道,這書裡的內容足夠驚世駭俗,可謂文不驚人死不休。哈哈哈哈。”
說到此,王世貞似乎甚是得意,又是一仰脖,直接幹了一杯白酒。
戚繼光也熟知這老友的脾氣,隻淡淡笑著,沒多說什麽。
王世貞正繼續給自己倒著酒,又突然又想起另外一事。
他起身找來了一個隨身攜帶的包裹,又從中拿出了另一本書。
只是這本書就裝訂沒那麽考究了。
“有一人找到了我,說是寫了此書,希望我能幫助聯系書局出版,你再看看?”
戚繼光又接了過去,看到書名便是一陣驚歎:
“素知兄台飽讀經略,涉獵甚廣,沒想到兄長竟然還讀醫書?”
王世貞端起酒盅,一飲而盡。
他的臉已經開始微微泛紅,不過本人似乎很享受這種狀態。
眯著眼,呵呵笑道:“元敬見笑了,我哪裡懂得什麽醫書。只是這作者言之鑿鑿,神情懇切,我於心不忍而已。”
“哦?還有此事?說來聽聽。”
“這大夫說是有感於各醫家和醫書記載之紊亂,因此考據實證二十七年,寫成了這套醫書,希望能把我國之醫方做個整理匯總。”
“哦?這可是需要滴水穿石之耐心的工作。”
“是啊,他來見我,說自己為了寫這本書,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等人為師,並參考了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近千種。可謂是搜羅百氏,采訪四方。”
戚繼光把這工工整整手抄筆錄的書冊一合,放在桌邊。
輕歎一聲:“這位太醫院的大夫也是個癡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