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方辰與唐寅二人相談甚歡之時,門口突然傳來腳步聲。
“哈哈,伯虎兄我這老遠就聞見酒味了,你這不待我等,又怎地一個人偷偷喝起來哩?”
邊說,方辰聽聞此聲,轉身就看到三人從竹簾後依次魚貫而入,這三人皆頭裹四方巾,不過卻是有一共同之處,那就是相貌皆奇醜無比,不過這是相比之唐寅來說,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哦伯虎兄原來今日是來客人了啊,還不為我等引薦引薦啊?”
唐寅看到三人,這才起身對方辰苦笑一聲,開口道:“這三位是老哥我的至交好友,都忘了與你說,來來來,這便為你們介紹一番!”
在這三人進來時,方辰便竊自猜測三人的身份,不多時便有了答案,“莫不是那江南四大才子另外三人?”
其實並不難猜,唐寅本身好友並不多,結交之人莫不是為了他的畫作而來,而觀之他的行為舉止和此話,顯然這三人是另算,能稱得上至交之人除了那三人又能有誰呢?
最前方一個身穿深色對襟長褂,手持一把扇子,一身長褂垂到地面,約莫四旬左右,須發間已有斑白,唐寅伸手指著對方辰道:“這位便是允明兄,外號枝山,他的年紀啊是我們裡最大的,尤工狂草,書法一絕,還在我之上,師承趙孟頫、褚遂良,功力深厚,敢說在大明那可都是一絕!”
“哈哈,一絕不敢當不敢當,不過在吳中我的狂草稱第二,那就沒人敢稱第一咯!”祝枝山嘩地一聲展開扇子,很讚同唐寅之話。
方辰只能點點頭,心道:“他娘的,真狂!”
緊接著那人個頭矮小、體態肥胖,瞪著一雙眼睛看著方辰,微微笑著,“這位是徐禎徐昌國,人稱‘吳中詩冠’的便是他。我等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間,獨昌國以詩詞名滿士林,更是七子之一,與本朝大儒、時任郎中令的李夢陽倡文學複古之風,更是獲得不少士子生員大力支持!”
“呵呵天下文壇黑暗,我也不過是作一指路明燈罷了。”徐昌國道。
最後那人身形瘦高,一身交領粗布長袍,下頜留一小撮山羊胡,面相和善,不待唐寅介紹便開口道:“在下文征明,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只可惜這文采不及昌國,畫畫不如伯虎,就是這書法還行哩。”
面前幾人均是當世文壇大佬,這放在後世都是教科書上的人物,不曾想今日竟然有幸見到了。方辰當然不敢有所倨傲,對三人微微拱手作揖,道:“三位哥哥,在下魯鎮方家方士清,家父方世鴻。”
“哦?方士清?”
“原來是世鴻兄的兒子啊!”三人著實吃了一驚,皆圍著方辰打量一番。
“還記得當年應天府會試,世鴻兄與我等一道前行,一路談笑風生,現在想起都記憶猶新呐。”祝枝山道。
“今日諸位一同來我唐某寒舍,蓬蓽生輝啊,只可惜陋室無好酒好菜招待,不若就破費一番,歡迎我士清老弟來此,咱們一起去太湖邊的望江樓一聚如何?”唐寅興起道。
方辰摸了摸肚皮道:“哈哈,唐哥一說我還真有些餓了,那幾位哥哥就一同前去吧。”
“好哇,我們上次來你都沒有請我們去望江樓,今日這方老弟頭次一來,你才邀我們前去,看來我們在你唐伯虎心中還不如方老弟咯!”文征明與徐禎相視一眼,打趣道。
“哪裡哪裡,看你們又不是不知道,唐某這日子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若非方老弟此番接濟,我還不知道明天去哪要飯哩。”唐寅道。
……
望江樓乃吳中最著名一間酒樓,樓址建於太湖邊,高居空中看似空中樓閣一般,從中可俯瞰整個太湖全景,地上街道行人小販走卒,還有那大小江河,連遠處個個船隻也都一覽無余,故才得名望江樓。
方辰與這江南四才子一路同行,吳縣很多人都認識唐寅等人,一路都在招呼,在看到與幾人談笑風生的方辰之後,更是心中吃驚,皆在暗自揣測方辰之來歷。
五人從吳趨坊穿街而過,跨橋走巷,眼前路面越來越寬,漸漸有涼風從遠處水面而來,拱橋逐漸多了起來,幾人上了橋,方辰這才遠遠望見前面一座簷牙高啄、碧瓦琉璃的閣樓,前有亭台軒榭,廊腰縵回,很多遊客行人坐在亭台之上,觀望太湖。
望江樓的招牌遠遠就可以看到。
“走吧方老弟,今日也帶你來這看一看,體會一番吳中生活。”唐寅帶頭前行,方辰一行人隨即跟上。
“當年鄉試第一,鹿鳴宴後,那蘇州知府史大人欣賞於我,後來來吳地時,還特意宴請我等吳中才子來這望江樓,我才有幸啊,不然這開銷我怕自己都吃窮哩。”
從這大橋望去, 行人逐漸多起,不過能在這望江樓之上吃飯之人甚少,大多是富紳達官,相比較平民百姓來此,也多是午後散心,來此遊玩罷了。
還未進樓,底下門口便有戴著瓜皮帽的小廝迎面而來,將肩上的毛巾取下招呼方辰一行人,唐寅四人在吳地名號頗大,幾乎人人盡知,那小廝當然知曉。
“唐爺、祝爺、徐爺、文爺,還有這位……爺,裡邊樓上請!”
幾人哈哈大笑,也不理會,直接就進了望江樓,方辰走到那小廝跟前,露出一排潔白牙齒:“我姓方,前邊帶路,要一間能觀太湖全景的最好雅間,上最好的菜、喝最好的酒,錢不是問題!”
“好咧,方爺請!”一聽這方辰如此說,那小廝更加對他的身份摸不透,能夠與江南四才子談笑風生、稱兄道弟,而且出手又如此闊綽之人,莫不也是某個富豪大官之子?
想到此處,小廝兒的態度愈加恭敬。
望江樓上,靠窗雅間。
方辰五人團坐一桌,臨窗四面通風,一眼即可望見整個太湖,湖面如明鏡透徹,因其地勢西高東低,太湖之水自西向東一瀉千裡!
大大小小的船隻朝東邊天際而去,流入大江之口,太湖水北東兩面七十余條河港下泄長江,以淞江、黃浦江為主,連通大小湖泊數百,密布如蛛網。
祝枝山看著湖面吟道:“太湖八百裡,魚蝦捉不盡。”
“這吳地名食,以太湖銀魚、白魚、白i蝦三味湖鮮最為冠名,宋人曾有‘春後銀魚霜下鱸’之名句,便是把這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