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秦亂我為王》第八十六章 國學堂
    張良說道:“項羽此人臣也聽說過,聽說如今他叔侄二人已趁亂將江東會稽郡、九江郡等六郡全部佔領,實力不可小視。

  大王,如今我大夏國有兵力五十余萬,這幾乎已是大夏國可征兵卒之八成。當年秦始皇平定楚國之時,兵力尚且只有六十萬,那還是舉全國之力。

  如今人口略有增長,已勝過當初,不過人口依然不多。這幾十萬人如不征戰,不如馬放南山一部分人,以免其嚴重影響耕作。

  因此,微臣以為,可令章邯部五萬人在太原稍作休整侯,立即攻擊代國,然後出軍都陘,攻擊燕國。

  當然,該部要派監軍和可靠之副將,防止章邯生異心。而且,臣建議其兵力要擴大,最好是讓太原許建部配合。

  至於匈奴,可去信許其厚利,多送些絹帛,先將其穩住。我想,有王離將軍長期戍邊之影響,其暫時不會輕易南下。

  還有,大王既然帶領二十萬函谷關參加會盟,我等必須要讓李由將軍在河內郡製造些借口,先北上攻擊趙國。”

  吳廣一聽,這個張良果然不凡,戰略非常清晰。原本自己想緩一緩,不過倒是沒有注意這五十多萬常備軍所帶來的巨大物質消耗。

  這張良說的的確有道理,如果不打仗,至少一半人就應該馬放南山,以休養生息恢復農業生產為主。

  古代是農業社會,經濟不發達,醫療技術落後。在此條件之下,無休止的徭役和大型工程、征戰對於勞動力消耗非常大。

  自己沒記錯的話,漢武帝雖然武功蓋世,北逐匈奴,不過,全國人口下降巨大,據說下降了一半。

  雖然不排除儒家汙蔑之言,但是人口大量下降的事實是肯定的。

  “張侍郎,阿房宮修建情況如何?”

  “啟稟大王,該處還有近十萬人在進行宮殿的修築。如今就比較為難,因為工程完工約六成左右,如果全部停工,損失極大。”

  “如今天下未定,主體工程暫停施工。在今後天下大一統之時,再重新完成阿房宮修建。

  不過,部分快要完工的宮殿和宮城,可繼續修建,但一定要控制到最少。”

  吳廣想,這大冬天的,自己也沒有去看一看那天下第一宮。

  根據秦始皇的魄力,那阿房宮規模肯定極大,氣勢恢宏。

  ……

  安排完阿房宮之事,吳廣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來,就派人把叔孫通找來,他要辦一件大事。

  半個時辰之後,禮部侍郎叔孫通被人叫了過來。

  “臣禮部侍郎叔孫通參見大王!”他給行了禮。

  “免禮請坐。”

  “不知大王何時召見小臣?”

  “愛卿!我有一事,須得叔孫公去辦!”

  “但請大王吩咐就是!”

  “叔孫公,我自小尤其喜歡孔孟之學和老莊之學。公乃是我夏之大儒,今日所請,乃是希望先生主持,將這孔孟之學定位國學。

  同時,要在鹹陽建立學堂,組織學生學習孔孟之道。這教授學生的衙司,就叫國子監。

  公擔任國子監大監,品級同大理寺卿。至於內中機構設置,公就與陳仆射商量一下即可。學生招生之規模,暫控制在三百人,今後要擴大至一千人至兩千人。”

  那叔孫通一聽,異常興奮,讓他主持一個領導全國教學的機構,極令他感到意外。

  自從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之後,全國像他這樣的儒生不多了。

  要說起來,吳廣並不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提高儒學的地位非常有必要。其必要性體現在兩點:

  其一是華夏文化之傳承;其二是維護集權專製的統治需要。可以說,沒有儒學至高無上的地位,華夏集權專製的統治不可能延續幾千年。

  作者君不喜歡用封建兩個字。實際上自秦始皇之後,中國的封建制度只是在西漢和西晉短時間搞了一段封建制度,也就是在各地封王。

  所以嚴格說來,中國並沒有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只有專製集權制度。

  吳廣看著叔孫通興奮的模樣,又接著說道:“叔孫公,我所要成立的國子監,只是以儒學為主,然儒學並非全部。

  我意,先期二百學生中,儒學生一百五十名,其余一百五十名學生分做六個班。每個班二十至三十人,分別教授律、農、醫、算、工、兵等六學。”

  叔孫通說道:“大王之見,可謂前無古人也!微臣一定盡全力辦好此事。”

  旁邊張良也說道:“大王,此等舉國之力培養學生之妙策,怕也只有大王能想得出。”

  吳廣輕輕地點點頭:“我想揚儒學,尊百家。 今後這國子監之學生,其生源不限來源,普通寒門子弟也可入學就讀。但是,對各級官員也要適當照顧,名額控制在六成左右。”

  “諾!”

  實際上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沒有必要進行控制。因為普通人當中真正懂得讀書識字之人,非常少。

  不過吳廣的這個限制要反過來看,就是要拿出四成給普通百姓和吏員,也就是給基層百姓一個機會。

  否則的話,那國子監的學員名額幾乎百分百會被官員子弟所佔有。

  吳廣接著道:“這些學生的所有開支,都由朝廷負責。具體待遇和教學之法,公擬一奏折,交由議政堂討論過執行。

  我想大意就是,這些人入學之後就成了公家人。大致比照中等吏職給衣食。其考試合格,大部分可授予從九品官職。

  考試不合格者,可延長一定學期,如再不合格,就讓其畢業擔任吏職。總之要讓其學有所用。”

  “臣已知大王之意!”叔孫通說道。

  吳廣說完之後,又對張良說道:“公擬一草詔,大意就是讓天下舉人,每郡以五人為限。其中內史二十人,河東、河內各十人。

  讓所舉之人到鹹陽會考,通過後,給予秀才身份,再根據其考試之等級,也授予從八品到從九品官職。

  本次考試之主考官,依然暫由叔孫公擔任,時間到年底完成。”

  “諾!”

  吳廣覺得,除了辦好國子監之外,還應該舉行一次考試,以便招攬天下英才。對於考試合格之人,此時隻好稱為秀才,稱為進士尚不合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