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之帽子王崛起》第298章寡婦而已
整個天下已經掌控在揚州牧秦宜手裡,立國已經是大勢所趨。

秦宜要當皇帝,荊州蔡家心裡的小九九早開始盤算。蔡夫人雖然寡居,但她很年輕啊,重要的是蔡夫人很美,而揚州牧秦宜又特別喜歡美色,這樣的資源不利用豈不可惜?

天下人不光是蔡家人在動心思,世家大族都或多或少有那麽一點小心思。

問題是你要有通道,而且還要有絕色美女,否則,你弄個大眾臉誰理你?

可惜,蔡家不了解秦宜,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不錯,秦宜是喜歡美女,換誰都這樣,不喜歡美女還是男人、還是正常人嗎?

美女可以收下,具體事就很難說了,如果蔡家人想要借助蔡夫人之力,來達到某種目的,恐怕要失望了。

也是,一個寡婦你還要怎麽樣?

要論女人美貌,天下人誰能比得了秦宜女人?

不要說現有的女人,秦宜的手下正在收集歐亞大陸各種膚色的美女,誰不想討秦宜高興?大皇帝愛美女,這是公開秘密。

世家大族那些小九九,秦宜當然知道,大漢朝之所以終結,與他們不無關系,土地兼並到達極致,再加上天災助威,才造成大漢朝搖搖欲墜。

嘿嘿,秦宜會讓他們如意嗎?

以前世家豪門可以控制土地,控制知識,掌控官員升遷資源,到了秦宜這裡,大概一切都不好用了。

土地的重要性,秦宜早已經關注,可笑那些世家大族,難道沒注意到屯田兵控住無數土地嗎?老黃歷不好用了。

屯田兵掌控海量土地,所擴展領土都歸皇家所有,毫無疑問,糧食價格會越來越低,指望土地發財連門都沒有。糧食不值錢,土地價格就會走低,世家大族抱著土地會哭死。他們想控制糧食渠道,百姓照樣有飯吃,江東那場糧食危機就是例子。

過往的一切不會重演,從一開始秦宜就策劃這件事,與江南世家大族第一次交鋒,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

在這個農耕時代,糧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滿足百姓吃飽肚子,是一個執政者的第一政治,這道理秦宜懂。在吃飽肚子的基礎上,每個人錢多錢少,那就要看個人本事了。

看看秦宜設定未來朝廷構架,就能看出端倪。

朝廷架構,為何設立工部?

以前不重視的行業,被秦宜一下子提起來了,或許短時間舊觀念還有慣性,但工匠地位一定會逐步提高。這件事秦宜早就開始做了,手裡掌控許多工業,盡管與後世不能比。

憑什麽工匠地位如此低下,以後就要改變一下。

秦宜大力發展工業,工匠自然變成搶手貨,報酬也隨之上升。慢慢來,需要秦宜做的只是一個標杆,引導社會走向。

為何要設立學部?

立國之後,秦宜肯定是想普及教育,藉此改變寒門現狀,擺脫世家大族壟斷仕途。

這是新朝廷要乾的第一件事,普及初級教育,而且要免費。

為何要設立財部,設立銀行?不光是為了收稅,秦宜顯然要引入資本。

發展工業就需要資本支持,雖然只是萌芽狀態,飯要一口口吃,第一個願意吃螃蟹的人大有人在。

種種跡象表明,社會即將發生巨變,靠土地壟斷延續世家命運,必將是一條不歸路。誰要是還在土地上做文章,秦宜保證他只是一個土地主而已,稀松平常。

有一點秦宜很明白,慣性力量非常強大,那些世家大族中或許有人非常靈敏,及時轉變方向,但大部分人還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想對抗嗎?然並卵,江東世家就是例子,

到現在還沒有恢復元氣。秦宜為何給他的屬下股份,除了利益均沾,其中有賞賜的含義,也有引導的含義,同時,構築一個共同體。

事情不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不可阻擋。

改朝換代過程中,舊的利益體遭受空前打擊,這是一般規律。一些世家在戰火中毀滅,一些世家選擇了敵對勢力,就算有些世家保存下來,在新政權統治下,影響力大大減輕。

新的權貴無疑將是跟隨秦宜打天下那幫子文武官員,他們才是最大受益者。

秦宜要做的是正確引導他們,徹底摒棄土地兼並這條路。

除了世家大族佔有的土地以及其他個人所有,凡是屯田兵掌控的土地以及開疆擴土得到的土地,都將歸秦宜所有,一切財富歸皇室。

而這些數不盡的土地就成了秦宜手中的武器,沒有人能夠抗拒。

在秦宜心裡,大華帝國千秋萬代,也要靠這些土地作保障。

有關蔡夫人的事說清楚了,秦宜突然想到諸葛孔明之兄諸葛瑾:“孔明,我記得你有個兄長,叫諸葛瑾是吧?還想有大才,為何不讓他出仕?”

“......”

孔明從未在秦宜面前提自己兄長,以為他不知道。

豈不知,秦宜不僅知道,而且還知道有大才。

這件事諸葛孔明還真難做,他的權利已經夠大的了,雖說主公信任自己,但自己也要自覺,舉薦自家兄長出來當官,有點過分。

重要的是,那些同僚們怎麽看待自己?

秦宜一看諸葛孔明的表情,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所謂舉賢不避親,有才不用是浪費。這樣吧,也不為難你了,本州親自舉薦,讓他出來做郡守,先乾乾看看吧。”

秦宜舉薦,那就與諸葛孔明沒有半點關系,剩下的就是選擇某一個郡縣的事,諸葛孔明打算把諸葛瑾弄到偏遠地區。

建安五年(200年),諸葛瑾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江東。 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與孫家掛上鉤,孫策已經滅亡,所以只能滯留在江東。

秦宜壓根就沒有去過江東,除了那些降將,也沒有提拔江東人選。

但是,諸葛瑾這個人,秦宜還是知道的。

諸葛瑾有才,卻不如諸葛孔明,有了孔明,秦宜也不著急招攬諸葛瑾。

“亮代替家兄謝謝主公......”

諸葛孔明卻不知道秦宜的心思,還以為看在自己面子,照顧自家兄長。

若諸葛瑾做了官,大概心裡也會感激秦宜。

所以,秦宜不僅施恩於諸葛孔明,也施恩與諸葛瑾,兩頭賺。

“這倒不必謝我,做官除了施展自己才華,主要還是為百姓服務。”秦宜時常把為百姓服務掛在嘴邊,這也算是潛移默化影響別人,至於別人能不能效法,那就另說了。說道做官,秦宜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孔明,官員是不是也要考慮異地為官,在本地為官似乎不妥吧?”

孔明一愣,而後回答:“這個嘛,倒是慣例,只是沒有條例明確而已,既然主公提到這一點,那就固定下來。”

秦宜又補充一條:“還有一條也要形成制度,為官到期,要接受審計,在審計結束之後,才有資格繼續調離、升遷。作為防止官員腐敗、怠政的一種製約。”

制度設計眼光要放遠一點,不能局限於眼前。新立朝廷大都有新氣象,腐敗現象較輕,時間久了就很難說了。後世腐敗歷歷在目,秦宜特別重視制度建設。

為什麽選諸葛孔明做宰相?不就是他在歷史上廉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作為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