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帽子王崛起》第299章大華帝國富有天下
大漢朝廷傀儡皇帝隨著曹操去了西部,至於小皇帝命運如何,至今沒有聽到消息。除了曹操封鎖消息這一因素之外,主要還是因為曹操遠在中亞,與內陸隔絕,即便發生了點什麽,內陸也不清楚。

走到這種地步,相信曹操很快建立新的朝廷,至於是不是需要打著漢朝的旗號,這種事難說,全看曹操自己的意願。

小皇帝是死是活其實不重要,總之,大漢朝走到了終點。

中原不可一日無主,諸葛孔明、陳群、袁煥等人早就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籌備建立新朝廷。

新朝廷新氣象,秦宜將紀年改為公立。

公元203年1月1日,新王朝成立,國號“華”,皇帝自然是秦宜。

只不過皇帝秦宜特別強調帝國二字,也不管別人怎麽想,非要稱呼大華帝國。

皇帝金口玉牙,諸葛孔明等人見秦宜堅持,也不不管了,帝國就帝國吧,盡管秦宜有些提法很不合規,竟然用公元紀年。

在秦宜看來,不采用帝國,似乎不威風,帝國意味著強大,難道大華帝國還不強大嗎?

是啊,整個亞洲幾乎都囊括在手,貌似很強大。

所謂強大,也不過相對而言,至少這個時代周邊國家不能與大華帝國相比較。

至於大華帝國的都城設在那座城市,秦宜覺著還是設在壽春城為好。

建新皇宮勞民傷財,秦宜不想再破費。

現成的都城有不少,許都城裡有曹操所建的皇宮,長安有西漢王朝皇宮,哪怕洛陽皇宮,修繕一下也可以用,再加上鄴城袁紹的官邸,其實都不錯。秦宜決定將那些地方都變成行宮,住在哪個地方,哪裡就是皇宮。

論規模,長安的西漢皇宮規模最大,最完整,用作皇宮做好不過了。只不過也有缺陷,距離中原太遠。如今疆域要比漢朝擴大好幾倍,權利中心所在地,首先要具備良好的交通。

而目前最好的交通就是水路,運河將北方大河與南方大江以及淮河連貫,運河遍布中原。壽春可以通過淮水可以進入大江,也可以進入運河,至少在中原可以四通八達。

想想楊廣征發百萬人修建大運河,被文人噴的臭不可聞,反倒是便宜了唐王李世民。

秦宜不知道後世人怎樣看他,他隻對大華帝國人民負責,至於外族人,他才不管呐。

修建這些運河所動用的人力何止百萬,大概五六百萬人都有,只不過全都是戰爭擄來的奴隸。後人如何看待秦宜所作所為,真的無所謂,文人那張嘴,其實價格不高,筆下生花,噴一個沒有還嘴能力的死人,太簡單了。

大運河運輸效率是陸路交通的數倍,水路便捷才會保證大華帝國繁榮昌盛,交通四通八達,才能保證天下政令暢通,政權才會鞏固。

不難想象,若沒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大華帝國政權如何掌控遠在千裡之外的北亞半島?又如何掌控中南半島,更何況還有氣候惡劣的極北之地?

大大華帝國皇帝並不滿足現有的疆域,他還要向外擴張。

西面是曹操、劉備的勢力范圍,但是,他們不願意停留在北方地區,一定會向南發展。那麽,北方那片土地就不能浪費,收入囊中在所難免。

秦宜結發妻子杜妹兒被封為皇后,皇貴妃為貂蟬、大喬、小喬、小袁、孫尚香、步練師、甄洛。下設貴嬪、貴人、常在等若乾等級,蔡夫人被列為貴嬪。

蔡昭姬為宮中大管家,皇宮也分內外,她負責內宮事務。

雖然做了皇帝,秦宜也想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但是,經歷過戰亂,

剛剛穩定下來,秦宜不想太作。再說了,人口下降的厲害,相應的美女資源也少得多,何必到民間去搜刮。慢慢來嘛,只要權利在手,自己還會缺少美女嗎?

所以,大皇帝很克制自己的欲望,至少目前沒有繼續擴大美女數量,還是在等些年吧。

其實,天下很多大族都在等大皇帝廣招美女,誰不希望自己家有人當上妃子之類,借以上位。

尼瑪,太坑人......

大皇帝下設內閣和外閣,內閣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外閣專管法律法規以及監督內閣,相互製約,給秦宜這個大皇帝減少麻煩。

內閣由丞相孔明領銜。下設工部尚書華歆、學部尚書劉曄、財部尚書楊宏、農部尚書張昭、吏部尚書閻象

外閣由律政院和稽查院組成,分別有禦史陳群和袁煥領銜。

律政院主管法律法規,稽查院專管稽查、審查、司法,同時,這兩部門都對內閣有製約作用。

這種設計,是諸葛孔明、袁煥、陳群等在充分討論,經秦宜認可的方案。

此方案充分考慮了遠近結合,就目前而言,秦宜的威信空前高,可以放手給孔明大顯身手。這一代人怎麽折騰都行,怕就怕第二代、第三代,誰都不想出現一個短命的王朝。所以在設計上要充分考慮,讓皇權逐步退出矛盾中心,而將矛盾集中在內閣。

內閣不是終生製,乾不好就要下去,乾得好也要有年限,兩院的眼睛都盯著,上面還有一個大皇帝管著,屬於夾芯板,苦差事。

總之,要風水輪流轉,內閣成為聚焦點。

嗯,有點像君主立憲製。

但又不是立憲製,國家一切權利歸皇室,至少軍隊與內閣掛不上邊,只有大皇帝秦宜,才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這個設計,非常怪異。

大華設置三級政府,州、郡、縣。

無論州、郡、縣,管理架構都采取三權分立,相互製約,而且都是上下垂直領導,互不干涉。地方長官乾得好與不好,全在稽查、律政這兩方監督之下,更別說貪腐,隨時可以參你一本。

縣以下采取鄉自製,當地人舉薦鄉紳,主要采取道德約束以及調解為主,解決各類糾紛。如果鄉紳解決不了,再送往縣衙通過訴訟程序解決。

而村一級,每一個村要制定村約,主要依靠道德約束村民。

三級政權大大簡化了公職人員,實現秦宜所要求的的小政府架構。

設大元帥府,秦宜自領大元帥。

大元帥府下設參軍部、兵部、安全部以及保障部。

參軍部成員包括龐統、徐庶、賈詡、步鷲。參軍龐統領銜。兵部由高順領銜,安全部由陳宮領銜,保障部由魯肅擔當領銜。

任命高順、張遼、於禁、趙雲、關羽、張飛、周瑜為上將軍。太史慈、黃忠、魏延、紀靈、甘寧、凌統、凌操、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等為中將軍。其他少將軍無數。

設立北部邊軍,由中將軍太史慈領銜,主要防禦西部。

設立南部邊軍,由中將魏延領銜,主要防禦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平原與西部山區交界處。這一時期,次大陸人口並不是很多,都被驅趕到臨近貴霜國東部,貴霜國在波斯國東部,暫時形成緩衝地帶。

設立東北屯軍,規模一萬人。設立北方屯軍,規模一萬人。設立西北屯軍,規模二萬人。設立東部屯軍,規模一萬人。設立東南屯軍,規模一萬,南部屯軍,規模一萬人,西南屯軍規模二萬。

為什麽只有一萬人?數量太少。

其實,一萬人也用不上,只不過為了將軍隊分散布置而已。無論是西北、北方以及東方,除了屯田兵之外,再也沒有人,哪裡需要軍隊駐防?

西南方向戰爭還沒有結束, 從雲貴一直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島,十萬大山一時半會兒結束不了。

常備軍總規模五十萬,分散在二線人口密布小的位置。邊防軍三十萬,布置在西北和西南方向。

將屯田兵改名為建設兵團,總規模二百萬。

目前來看,這二百萬建設兵團大部分都是管理者,只有少量技術兵種還在親自動手勞作。那麽,二百萬管理者,他們將會管理幾千萬勞動大軍。

大華不缺乏勞動力,三韓五十萬奴兵正在扶桑島攻城略地,俘虜的倭人運往其他島嶼作戰,不適合作戰的都塞給建設兵團。

大華人口粗略計算四千萬,大部分基本集中在中原地帶,人口相對稀薄。

但是,大華皇帝秦宜手裡掌控的建設兵團,奴隸組成的勞動大軍足有幾千萬,你說他有多麽富有?哪怕四千萬人口不從事農業,光是建設兵團所生產的糧食,也能夠養活所有的人。

從地域上將,中原之外幾乎都是無人區,都屬於建設兵團所有。

在中南半島,數以千萬計的奴隸在勞作,種植稻米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原。大草原上主要以畜牧為主,為中原提供肉食品。

所以,饑餓已經遠離中原,大華帝國百姓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生活。

別看中原剛剛結束戰爭,與歷朝歷代不同的是,大華帝國富甲天下,民眾衣食無憂。一切源於帝國開疆擴土,掠取他人財富、勞動資源,為中原百姓服務。

有那麽多人為大華帝國服務,再不富裕就沒有道理了。

大皇帝秦宜野心勃勃,眼光看的更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