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之帽子王崛起》第278章欲放火高句麗
徐庶、關羽大軍匯合魯肅、紀靈大軍,合計約二十萬,袁譚這支傀儡軍為先鋒,兵峰直指幽州,嚇得袁熙、袁尚棄城而逃,往遼西去了。當年袁紹對烏桓有恩,如今袁紹之子有難,應該會出兵相助。

徐庶故意讓袁譚冒進,逼近柳城。

果然,烏桓冒頓以及袁熙、袁尚不知是計,率數萬騎兵來攻。

袁譚大驚失色,倉皇逃跑,哪裡跑得過騎兵速度?

危機中袁譚隻好選擇一處有利地形負隅頑抗,期望等到救兵。

冒頓、袁熙、袁尚將袁譚圍住,令騎兵輪番攻擊,豈不知袁譚只不過是誘餌,揚州兵馬正在完成對他們的反包圍。

騎兵只能在運動中才具備優勢,如今圍攻袁譚,除了參與攻擊的騎兵,大多數騎兵就地歇息,不知道一場災難即將臨近。

果然,在烏桓剛要為消滅對手而歡騰的時候,突然發現他們被包圍了,數不清的軍隊從各個方向衝殺而來。

到此時袁熙、袁尚才知道大事不好,上當了。

跑吧!冒頓、袁熙、袁尚向西亡命逃竄。

很不幸,冒頓恰好遇到大將關羽,被一刀斬於馬下。

袁熙、袁尚倒也機靈,趁關羽與冒頓交戰之機,溜走了,去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度。

冒頓已死,烏桓騎兵大多投降。

徐庶、魯肅商議,決定按照主公事先制定策略,用烏桓騎兵為奴兵,為了防止其不馴服,將烏桓族人盡數收攏到一起,以為人質,交由屯田兵管制。

這一招特別好用,家人被控制,烏桓騎兵絕不敢有二心,用心充當揚州軍隊的打手。

卻說袁熙、袁尚引千騎奔遼東。

遼東太守公孫度身體不太好,一般事務交給公孫康處理。

當日知道袁熙與袁尚來投,遂聚集本部屬官商議此事。

公孫恭說:“袁紹在世時,常有吞遼東之心。今袁熙與袁尚兵敗將亡,無處安身,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若容納之,後必相圖。不如騙於城內殺之,獻頭顱於揚州軍,必有利於我方。”

公孫康說:“怕就怕揚州軍來攻遼東,又不如納二袁使為我助。”

公孫恭說:“可使人探聽,若揚州軍隊來攻,則留下二袁。如果揚州兵馬不動,則殺掉二袁,送與揚州,以為善意,可也?”

公孫康聽從建議,使人探聽消息。

卻說袁熙、袁尚至遼東,二人密議:“遼東軍兵數萬,足可與揚州軍爭衡。今暫投之,後當殺公孫康而奪其地,養成氣力而抗中原,可複河北也。”

商議已定,乃入見公孫康。

公孫康留於館驛,隻推有病,不即相見。

不一日,細作回報:“揚州兵屯易州,並無下遼東之意。”

公孫康大喜,乃先伏刀斧手於壁衣中,使二袁入。

相見禮畢,命坐。時天氣嚴寒,尚見床榻上無?褥,謂公孫康:“願鋪坐席。”

這家夥不知死到臨頭,悟性之差,令人痛苦!

公孫康瞋目言:“你二人之頭,將行萬裡!何席之有!”

袁尚、袁熙大驚失色。康叱曰:“左右何不下手!”

刀斧手擁出,就坐席上砍下二人之頭,用木匣盛貯,使人送到易州,來見徐庶。

此時,揚州軍在易州按兵不動。

忽報遼東公孫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級至,眾皆大喜。

使者呈上書信。徐庶說:“袁熙、袁尚與袁譚之爭,乃袁家私事,何來外人干涉,並殺害之!揚州牧乃袁家近親,公孫康小兒等著州牧大人的怒火吧!”

打發走來使,大軍啟程,直逼公孫康而來。

算計半天,

公孫康白忙活了,聽說揚州大軍來攻,大怒,提兵數萬來戰揚州軍。黑土地上,揚州兵馬列陣,軍威浩大,遍布旌旗足有十裡地,令人膽寒。公孫康仰仗自己有騎兵,號令衝陣。

揚州兵馬巋然不動,設置拒馬阻擋騎兵,並使用弓箭射殺騎兵,箭矢如雨,遮天蔽日,射殺無數騎兵。遼東騎兵遭遇打擊,一陣混亂。

恰在此時,揚州軍陣兩翼響起雷鳴般聲響,數萬鐵騎蜂擁而出,殺向遼東騎兵。

這正是揚州軍所屬奴兵,烏桓騎兵,遼東那點騎兵瞬間被淹沒。

公孫康哪裡知道揚州軍隊將烏桓騎兵收攏在手,一看形勢不妙,急忙向撤兵。呵呵,到這般時候,哪裡來得及啊,騎兵的速度太快,不多時便衝亂了遼東軍陣,追著潰逃兵馬一陣亂殺。

揚州軍隊不慌不忙向前推進,收拾殘局。

遼東一戰而下,大軍繼續東進。

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裡,地方二千裡,多大山深谷,人隨而為居。高句麗取“山高水麗”之意。在經濟上,高句麗族撲生打獵,采集經濟佔有重要地位。

漢武帝時曾將高句麗族分布地區設高麗縣(今新賓縣蘇子河一帶),隸屬於玄菟郡。

到了西漢末年(公元前37年)高句麗始祖朱蒙被冊封為高句麗王。隨著農業的開發和漢族先進生產技術的影響,高句麗的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

高句麗以狩獵為生,身居大山之中,山高路險,植被茂密,確實不好征討。

但這是秦宜反覆交代過的,一定要將野豬皮消滅乾淨。

徐庶、魯肅反覆查探地形,掌握一手資料。

看著茂密的森林,徐庶與魯肅對望一下,二人都想到了一個計策,火攻。

不過,這一計策有點殘忍,十萬大山,一把火也許會燒得乾乾淨淨。

二人搖搖頭回去商議,他們真弄不明白主公到底為了什麽?為何對這片土地上的人有那麽大仇恨。

徐庶說:“一縣之地,地域雖廣,估計人不會太多。對於狩獵人來說,穿山越嶺如走平地,對揚州兵馬來說,困難重重。主公讓我等斬草除根,恐怕只有一把火燒盡這裡的植被,而後大軍向前推進,不留死角,方能完成任務。”

魯肅也是無可奈何:“看來只有這一方法,先安排人在外圍植被中布置助燃物,油脂、酒精盡可能多放一些,而後選擇西北風吹起那一日,正式放火。而後大軍刮地皮搜索前進,只有如此才會斬盡殺絕。”

二位謀士議定,只等時機。

徐庶、魯肅不清楚小小的高句麗將來會發展壯大,以至於成為禍害,甚至令數個朝代頭疼不已,大隋朝都被他拖垮。更可恨的是,從高句麗開始,將半島割裂出去。

三國時代曹操擊敗高句麗,卻沒有完全消滅掉,反而讓高句麗壯大不少。大隋朝更不用說,三征高句麗。著一些徐庶、魯肅當然不會知道,不理解在所難免。秦宜給徐庶下達命令,務必斬草除根。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