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三國之帽子王崛起》第279章收回東北亞
大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五女山位於渾江右岸,相傳古有五女屯兵之上,故而得名。五女山主峰海拔804米,突兀雄偉,巍峨險峻。

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由北扶余逃至此山,修建城郭,建立高句麗國。此山城為高句麗開國都城,而後遷都至國內城。

高句麗王城由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包括國內城和丸都山城。這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也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丸都山城位於向西低矮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勢而構築。

按理說,高句麗歸屬公孫康管轄,既然公孫康已經滅亡,高句麗已經在揚州兵馬控制之下,何必大費周折?

徐庶不解其意,連魯肅也是這般心思。

秦宜說,不要僅看到眼前,要放長遠看,今天高句麗是一個小小部族,但他的野望你無法估計,只要有機會他就會不斷擴張。

不錯,高句麗一個小小部族,竟自稱為國,已經暴露出其野心。

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製。其後,太祖王吞並東沃沮。後又吞並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

至此,高句麗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

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高句麗與曹魏爆發戰爭發生在(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

令曹魏沒想到的是,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高句麗美川王吞並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向外擴張,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

徐庶與魯肅商議,若派大軍圍剿,山路崎嶇,樹木茂密,想要全部消滅幾乎不可能,總有漏網之魚。想來想去不如放火燒山,將這裡夷為平地,而後大軍推進,就算有遺漏之人,想躲藏幾乎不可能。

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完了,就等強勁的西北風那一刻。

深秋季節正是刮西北風的時節,這一日風力正緊,徐庶等決定,行動就在這一天。

此時,山林中時不時有人窺探,大概是發覺了不正常,高句麗派出人戒備。徐庶得到報告,反倒不急於發動,而是命令少量軍隊在外圍巡視,給高句麗製造壓力。

果然,密林中人越來越多,高句麗開始調兵遣將。

都出來才好,徐庶這一招果然好使,算是引蛇出洞吧。

西北風越來越強勁,這個季節風干物燥,最適合放火。徐庶一聲令下,火箭齊射,“噗”的一聲,樹林中火光蹭地躥了起來,被強勁的西北風吹起而迅速蔓延。

火燃燒的快,燃燒的猛烈,那是因為外圍樹木都塗上了油脂,否則,沒有油脂而緊靠樹木自己燃燒,初始階段熱量低,不足以讓迅速蔓延。正是因為油脂的作用,剛一被點燃,外圍樹木瞬間變成火海,火借風勢一發不可收拾。

留下一部分人監視,徐庶等回去休息,

這種大火一時半會兒不會熄滅,至於能燒到哪裡,誰也不知道。燒吧,這樣省事多了。第二天一早,大軍啟程,從西北方向向東南方向推進,排查一切可疑之處,不留死角。

不就是一個高句麗嘛,都是血肉之軀,不信他們能鑽到地底下去。

高句麗的身後還有東沃沮、北沃沮,大火蔓延估計他們也跟著遭殃,豈不更省事?

十萬大軍對付一個高句麗,實在是小題大做,沒辦法,州牧大人要求鏟草除根,這恐怕是最好的策略。

大火將地面上一切蕩滌一空,還有倒霉的野獸,估計跑的沒蹤影了。十萬大軍緩慢向前推進,視野非常敞亮,日夜兼程,一直推進到海邊。

只需十天半月,高句麗、東沃沮、北沃沮消失了。

徐庶分出五萬步兵以及五百烏桓騎兵, 南下攻擊馬韓。

這個時期半島南部,居有三個部落聯盟,即馬韓、辰韓、弁韓,史稱三韓。

辰韓,自稱是秦人後代,其祖先為了逃避秦朝時期的苦役,逃難到了半島定居下來。

馬韓是位於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的部落聯盟,其居民是中國周朝箕子朝鮮南遷的遺民與辰國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最初,箕子朝鮮、紂王的叔父在公元前一一二二年逃至朝鮮建國,統治約九百二十八年。朝鮮王統治下的北部古朝鮮為衛滿所破,乃將其余眾數千人走入海,攻馬韓,破之,自立為韓王。

其後,大批箕子朝鮮人逃至朝鮮南部。

箕準死後未能延續王位,馬韓人複自立為王。

弁辰,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風俗相似,只是祠祭鬼神有異,施灶皆在戶西。

這個夜郎自大的民族,如今除了都城,大概還是部落形式存在。揚州牧要消滅他們,大概只需揮揮手指而已。

大兵壓境,馬韓感覺大事不妙,開始向北集結兵力,企圖頑抗。

揚州大軍並沒有立刻采取軍事行動,大軍形成威懾,樂見他們集結兵力。倒是烏桓騎兵時不時出動,采取騷擾、截擊方式,給敵軍造成巨大損失。

馬韓人並不知道揚州軍有巨大陰謀,企圖一戰將他們軍隊消滅,越是壓力大越是恐懼,盡可能抽調可戰之兵,以至於後方無兵可用。

馬漢人真的悲劇了,揚州海軍趁虛而入,從海上登陸,突襲馬韓都城。

擒賊擒王,都城失陷也就意味著滅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