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喵道人在戰國》第41章 道子之言,振聾發聵!
  “不食止肥,恐餓死乎?”齊威王當即否定道,“不合理也。”

  道聆拋出的“不食止肥”,很明顯是不合理的。道聆的前世,就有些愛美之人,為了減肥和保持體形,做出過此等荒唐之事,結果輕則餓傷脾胃,重則性命堪憂。同樣的,治國為政亦是如此,怎能因為懼怕禍亂而停止文明的發展呢。

  “不食止肥,很顯然是錯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口腹之欲,是可以減少肥胖的。

  莊子的言論亦是如此,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他說的太過絕對,我們可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道聆順著齊威王的話說道。

  “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如何取舍?”齊威王凝視著道聆,等待他的解答。

  “莊子所學,乃老子之道,雖承其意,卻太過極端。吾等亦可以從源頭剖析,直接分析老子的道家思想,同時也可以和儒家思想加以比較。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十九章有這樣一句話: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正是,莊子的言論,應該是出自這裡的。”齊威王也察覺了其中奧妙。

  道聆頷首點頭,繼續說道:“這十九章的主旨,便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是莊子言論的出處。要想百姓得到一百倍的好處,那就要放棄聖人智謀。要想百姓恢復慈孝的天性,那就要放棄仁義的教學。要想沒有盜賊,那就要放棄追求巧妙和利好。

  此番言論,正是老子想對君王表達的治國之道,其思想本質是和儒家對立的。

  老子與孔子,和而不同。孔子倡導仁義,老子便反對仁義,孔子倡導聖人之學,老子便反對聖人之學,孔子倡導聰明,老子更反對聰明。

  老子在十九章的主要觀點,便是要讓統治者無為,讓老百姓自然而然的狀態去生活,然後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何謂無為而治?便是像莊子所言那般嗎?”齊威王問道。

  “無為而治,涵蓋了為政的各個方面,道聆就從經商來分析下‘無為’。

  若君王對經商管轄太多,百姓經商便會受到轄製,便會如秦國重農抑商那般。若君王對在國政上對百姓經商放開,百姓經商失去了限制,市場就注入了活力,像齊國都城臨淄的齊市、魏國都城安邑的魏市,便是如此。

  當然,這並算不得完全的‘無為而治’,而是在背後合理引導著市場,引導著商業發展。

  在道聆看來,這才是合理的‘無為’,商業如此,仁義如此,治國亦是如此。”

  道聆的分析,落在齊威王耳中,很有道理,既沒有直接否定“無為”,也沒有肯定極端的“無為”,這才是真正合適於國家的。

  道聆雖通曉古今典籍,但這番言論,讓他自己扯,自然是扯不出來的。他的觀點,正是提煉自前世的社會主義經濟。

  徹底“無為”,像極了那個時代自由市場經濟學派的觀點,政府不要去管那麽多,管多了經濟就會停擺,極端就是計劃經濟。

  而政府一旦放權,領導人一旦放棄智慧,放棄巧取,市場就開始變得有活力,祖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用實際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的部分正確性。

  當然這並不是完全放棄,還有一部分是引導,對市場的引導。市場也離不開政府,需要很多政策去引導,去解決問題,去監管,

去擬定法律,去配合市場做出服務。正是由於這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道聆前世的祖國,才用了相對較短的時間,在經濟上趕超了發達國家。  “那在仁義上又當何如?怎生取舍?”齊威王問道。

  道聆侃侃而談,對仁義的解釋其實更為簡單:“老子提倡絕仁棄義,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

  仁義於芸芸眾生而言,並非必須之物,而是國家強盛的體現。換而言之,若百姓食無溫飽,衣不蔽體,居無定所,誰還會在乎仁義?

  齊王見過邊陲小國和西北蠻夷講仁義嗎?”

  道聆雖修道四世,但修道也是要與時俱進的,因此他也雖道士們讀過一些“新潮讀物”。像現在所談論的仁義,道聆聯想到的是現代社會的道德。

  老子提倡的絕仁棄義,仁義這種東西便是道德。

  人類不應該盲目追求道德,人類社會的發展從來是先追求物質,然後到精神。

  馬克思的哲學就對道德提出過解釋。道德與法律、法律等社會現象一樣,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就是說,道德不是人的本性,道德是社會文明程度發展的產物,和經濟有絕對的關系。當社會物質不豐富,人都吃不飽飯的時候,人類是不會講道德的。

  老子推崇自然,推崇人的本性回歸自然,所以讓統治者放棄仁義的教化,把人們變得更自然一些,讓他們包括放棄巧取和利好的誘惑,說到底,更像是一種愚民主義。

  “治國亦是如此。

  若君主對國政把控過甚,則國家淪為一言堂,更易因君主的失誤而走向衰落;若君主對懈怠國政、不管不顧,則國家大亂。正

  正確的做法當是,君主把控國政大局,適當放權於有能力的大臣,則國家大興。

  在對待聖人的態度上,尊重聖人,理解聖人之道,但不固守聖人之道,不過度依賴聖人,這才是良好的治國之道。”道聆終於引出了最後一步。

  這對於聖人的取舍,他也是思慮再三的,慎之又慎,才說出來的,因為他知道,他的一番言論,很可能影響齊威王終生,間接影響歷史進程。

  以道聆的角度來看,老子和如今的莊周為何要絕聖棄智呢?

  因為在他們的看法中,聖人雖有才能,但往往自視甚高,把自己的認識絕對化,固守於既有的思維,以自定的善惡標準和是非評判強迫他人服從,對國家無利,所以要絕聖棄智,不迷信任何人,不執著於任何一種思想。

  但道聆覺得,他們的想法太過偏執,老子的絕聖棄智,正是由於太過絕對,一度被認為是愚民主義。

  可其實真正意義上的“絕聖棄智”,反而是對愚民主義的否定。

  聖人宣稱掌握了真理,然後佔據話語權,對其他人進行洗腦教育,以己道替換自然之道,力圖以自己的政見影響歷史發展。

  真正意義上的“絕聖棄智”,否定高人一等的聖人,方能做到人人平等;棄絕自以為是的理論,心靈才得自由。讓每位有才之人得到重用,而非像齊威王先前所問那般,取信於一人,這才是真正積極向上的為政觀!

  齊威王聽罷,面色鄭重,整肅衣衫,以君王之尊,無視來往將士震驚的眼神,對著營帳內的道聆,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朗聲謝道:

  “道子之言,振聾發聵,再造大恩,田因齊沒齒難忘!”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