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閩國霸業》第79章、借道南平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巍巍群山,浩浩長江,一座雄偉的城池橫亙在江漢之間,在弱肉強食的五代亂世,這座叫江陵的孤城,竟能以一城立一國,也算是千古奇跡。

  南平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為高季興所創。高季興,原名高季昌,陝州硤石人,避後唐莊宗祖父李國昌之諱,改名高季興。他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為奴,滅亡唐朝的後梁太祖皇帝朱溫收李七郎為養子,改名朱友讓,又喜愛高季興,命朱友讓收為養子,也改姓朱。高季興最初在軍中為親兵,逐漸提升為牙將,因為立有軍功,後來擔任潁州防禦使,朱溫令高季興恢復高姓。

  江陵一帶的荊南地區在唐朝末年為成汭所據,因成汭急於擴張地盤,先後與朗州雷彥恭、長沙馬殷、江淮楊行密交戰,在君山一戰兵敗而死,雷彥恭趁虛佔據其地。當年十月,趙匡凝逐走雷彥恭,以其弟趙匡明為荊南留後。朱溫不願荊南為他人所有,派軍攻伐。唐天佑三年,汴軍攻取了荊南,遂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留後。在高季興受命出任荊南留守後之前,荊南原管諸州已被相鄰勢力分割殆盡,荊南鎮原統八州已失其七,僅存江陵一地。這種情形在高季興入主荊南之時,依然如此。後梁開平元年四月,朱溫廢唐哀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朱溫更名為朱晃,是為後梁太祖。次月,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乾化二年五月,後梁太祖朱溫被其子朱友圭殺害,後朱友圭登基改年號鳳歷。次年二月,朱友貞率兵討伐朱友圭,將朱友圭及張皇后殺死。隨繼位,是為後梁末帝,追廢朱友圭為庶人。高季興在朱溫在世時,還不敢跋扈,後梁末帝在位期間,國勢日衰,高季興便不那麽馴服了。後梁末帝封他為渤海郡王,他仍不滿足,襲取襄州不成,索性斷絕了對後梁的貢賦。南平與後梁斷絕關系的狀況,共持續五年左右。後梁貞明三年,恢復與後梁間的臣屬關系,但其意圖無非在於自保而已。不遵王命的南平,不僅交通吳、蜀,自為攻守之計,並且進犯王境,顯然不是後梁轄境中的藩鎮所為。所以,南平從後梁太祖朱溫以後,已經不是後梁所能控制的藩鎮,而是正在加速向獨立王國的目標進化,割據一方已經漸趨明顯。

  後唐建立以後,高季興畏其強大,親至洛陽朝見李存勖,險遭囚禁。返回時行至許州,他對左右說:“此行有二失,來洛陽朝見,一失;主上縱我而去,二失。”於是倍道兼行,甚至連行李都丟棄不顧了,等他過了襄州之境,李存勖果然後悔縱其歸去,命襄州節度使劉訓攔阻,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不久,李存勖封他為南平王,這便是人稱其國為南平的原因。從此,高氏南平已經由昔日的藩鎮,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對其轄境內的政治、軍事、外交均有自主權。

  高季興去世以後,其長子高從誨承繼父業。南平的國策從這一時期趨於完善和定型,在治理南平期間,從高誨與其父都有相同之處,隻小有差別,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逐漸確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為高超和巧妙。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他上表向後唐明宗李嗣源請求重修與後唐的臣屬關系,得到後李嗣源的準許。於是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派押衙劉知謙上表請求歸附後唐,並進獻三千兩白銀贖罪。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

兼任侍中。從當時的形式來看,中原王朝無疑是相鄰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高從誨“事大”政策的目標。  高從誨在位時期,南平也沒有忽視與其他勢力的交往,主動與相鄰政權建立和睦相處的關系,與吳、南唐、馬楚和後蜀間鮮有戰事發生。比如對南平東面代吳而立的南唐,高從誨較早就已經看清形勢,在吳國的權臣李昪尚未登基之前,遣使勸他早日上位,這樣的舉動果然為後來南平與南唐,建立良好關系莫定了基礎。

  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以“事大,為核心,而輔以交好四鄰的原則,與其父成策確實更為理性和務實,也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政策的執行,大大解除了長久以來籠罩在於南平之上的戰爭陰雲,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定局面,南平政權的延續確立了良好的基調。高從誨的後繼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國。

  然而,隨著閩國在東南的崛起,面對這樣一個從未正面打過交道的南蠻百越之國,南平王高繼衝依仗有後周王朝為依靠,並不放在眼裡,還以後周藩國長輩的口氣,屢屢出言不遜,作威作福。畢竟南平國到底也是個百年老店。南平國作為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其主雖然有時也與中原王朝搞摩擦,但始終保持著一個藩鎮的政治地位,未敢稱帝。正因如此,南平的軍事體制與當時其他藩鎮並沒有什麽兩樣,由於南平靠近長江,所以其組建有水軍。由於南平地狹國小,而且不產良馬,所以沒有獨立的馬軍部隊組建,其軍隊的規模也很有限,就此點而言,南平連中原王朝下轄的某些強鎮也比不上,只是由於中原王朝政局始終動蕩不安,無力及顧,才使其政權維持下來。

  雖然南平軍並不強大,但閩軍西征,銳意西南,不願節外生枝,再加上南平國受到後周的肯定。閩軍作戰,仍然打著大周的旗號,也不好尋釁,怕引起汴梁方面的誤會。但閩王繼汐對南平國的傲慢無禮實在耿耿於懷。乘著中原霸主,一代名君柴榮病死在征契丹歸途,中原治喪,無心南顧時,決心一舉拔了這眼中釘心頭肉。便急令原本駐守淮南的柴克宏和他的五萬黑雲軍順江開拔,直向江陵而去。

  柴克宏接到閩王的命令後,毫不遲疑,就拔營起寨,本想一氣呵成,就此打下江陵。但王繼汐並不想在江陵鬧出太大動靜,更不想鬧得太久,以免中原王朝問罪。於是特意在軍報中指示要以假圖伐虢的辦法速戰速決。

  很快,南平國內就收到一份閩國關於要討伐蜀國,要求江陵犒軍且要借道的國書。一下炸開了國,畢竟如今的閩國可今非昔比,和中原周朝又無心他顧。

  高繼衝的僚佐們聚在一起商量,想拿百姓恐懼做為借口,希望能在江陵城百裡之外犒軍,但被閩國拒絕。這時荊南方面產生了分歧,節度判官孫光憲和另一位軍官梁延嗣認為應該答應閩國的要求,兵馬副使李景威則認為應該設伏殺敗宋軍。他們提出了各自的理由。

  李景威說道:“現在閩國雖假道以伐巴蜀,然觀其事勢,恐因而襲我。景威願效犬馬之力,假兵三千,於荊門中道險隘設伏,攻其上將,閩軍必自退卻。不然,且有搖尾乞食之禍。”

  南平王高繼衝信足不足地說道:“吾家累歲奉朝廷,有大周在,必無此事,爾無過慮。況爾又非黑雲將軍之敵乎!”

  李景威見此又想以風水之說鼓動南平王,於是說道:“舊傳江陵諸處有九十九洲,若滿百,則有王者興。自武信王之初,江心深浪之中忽生一洲,遂滿百數。昨此洲漂沒不存,茲亦可憂也。”

  孫光憲不屑地對繼衝說道:“景威安識成敗?且閩國近來滅唐亡漢時,凡所措置,規模益宏遠。今伐巴蜀,如以山壓卵耳。此事強抗,是授人以柄,自招禍患。不若內緊外松,借道於閩。我則於周閩之間周旋,坐收漁翁之利。”

  高繼衝深以為然,便決意借道。

  “大事去矣!”李景威知計不行,歎而退求其次地說道:“那請讓我帶兵監視,以保萬全。”

  “好吧。”高繼衝勉強的同意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