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府大廳已經被改造成了臨時作戰指揮所,反清起事的第一戰即將打響,此刻大廳內戰前會議的氣氛卻有些凝重。
會議的第一項議題就是軍隊名頭的問題,也就是自家兵馬的稱呼,而且這名頭得要聽著威風、響亮,還要符合反清的宗旨,絕不能胡亂就起個名頭,那樣只會讓天下人笑話,墮了自家兵馬的威風。
心知軍隊名頭的重要性,李克青嚴肅說道:“咱們現在已經不是滿清韃子的練勇營了,是得有個正經的名頭,這樣出師才能名正言順,才能讓人覺得是正義之師,不然老百姓還以為咱們是從山裡鑽出來的土匪!”
黃興漢沉吟片刻,開口道:“咱們既然是在青龍山起兵反清,那乾脆就叫青龍軍吧!,這名字既威武又順口,多好!”
“不行,什麽青龍軍,聽起來就像是江湖幫派的名字,跟咱們一點兒都不搭,咱們可不是綠林好漢!”
劉信猛搖頭,對黃興漢起的名頭很是不讚同。
李正傑想了想,一拍手激動道:“依我看,這名字不但要威風,更要顯出咱們救民於水火的宗旨,不如就叫做‘救國軍’吧!”
“救國軍?”
李克青一聽這名字,驀然聯想起後世內戰片上經常出現的“某某救國軍”的名號,差點笑暈了過去,這名字可不怎麽吉利!
“我覺的叫‘混元軍’也不錯啊!”
混元教資深骨乾朱興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劉永安一聽,蹦起來道:“不行不行,你那個‘混元軍’的名字聽起來神經兮兮的,那能做咱們的名號。”
“張兄弟是秀才出身,你說說這名字改怎麽起?”
眼見眾人爭執不下,李克青看著一直閉口不言的張元松,突然問道。
張元松閉目沉思片刻,爾後忽然睜開眼,看來已經有了主意:“那就叫‘太平軍’吧!”
“太平軍?”
李克青一聽,頓時楞在那裡半晌沒動,差點沒岔過氣兒!
“李兄認為這個名字不好嗎?”
張元松見到李克青的反應,有些疑問道。
“不是,這個名字很好...。”
李克青強自將後世的太平軍寶卻腦後,然後對眾人沉聲道:“不如這樣,咱們的名頭就叫‘光複軍’吧!取大漢光複之意,一掃滿清之汙穢,複漢官之威儀,可謂光明盡複!”
“光複軍?”
眾人細細品味這個名字,爾後一起叫好:“好!好!就用這個名字!”
軍隊的名頭議定之後,自然就要商定對敵的計劃,畢竟是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造反,清廷近百年來的極權統治在大夥兒心目中的積威還很盛,因而當得知襄陽鎮總兵官達色和襄陽知府顧駉統率3000多名清兵已經抵達谷城縣城,並叫囂著‘活捉李克青,踏平青龍山’口號的時候,與會的眾人中還有小部分人仍然有些畏怯。
鑒於清兵此次來勢洶洶,人馬眾多,氣焰十分囂張。李克青決定收縮兵力,采用誘敵深入的打法,將原本駐守南河鈔關的兵力悉數撤回,集中兵力對付清軍,同時也能給清軍一個重要的“假象”,李克青等賊寇根本就是外強中乾,畏懼朝廷“天威”,“天兵”一到根本不敢接戰,就落荒而逃回了青龍山!
等到清軍大意冒進,就可以組織在途中伏擊或者正面迎擊清軍,給其迎頭痛擊,爾後趁勝奪取谷城縣城,爾後再利用尚未暴露的水師沿江突入襄陽北碼頭,解救楊鐵和老丈人沈德新一家,趁勢奪取襄陽府城。
說乾就乾,李克青簡要的將自己的大致計劃告訴了眾人,雖然這個計劃實施起來難度不小,看起來有些異想天開,不過由於李克青這幾年屢出神跡,大夥兒早就對李克青信任有加,李克青說出來的話不管有多麽的不著邊際,在其他人的眼裡都認為是可行的。
擬定計劃之後,接下來當然就是厲兵秣馬,與清軍決戰。
在村內的軍營校場內,李克青率領近全部士兵進行了誓師大會,反清的第一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乎所有人的性命和未來的出路。
想要百姓徹底跟李克青一條心,就一定要打敗襄陽府的綠營,只有這樣,青龍山周遭的百姓才會信服,願意跟咱們走,四方豪傑才能聞風而動,聚在光複軍的大旗下,而不是擔心清軍一到就樹倒猢猻散,把百姓們留給清軍禍害。
光複軍的總兵力大約2300人,為了適應戰鬥需要,李克青將其重新進行了整編,親兵營由親兵馬齊率領,兵力為200人,騎兵營由張修武、鄭林全二人率領,兵力為200人,步軍營分為三營,每營400人,分別由劉信、齊林、文啟榮擔任一二三營營長,而李正傑和薛亮統領的水師營雖然人數有近400人,不過由於不太擅長陸戰,因而暫時被歸為後備軍使用,曾孝說率領的工兵營雖然人數也有200人,可大多擅長土工作業,也只能作為後備使用,剩下朱興帶著100多名混元教徒大多懂些武藝,暫時也只能充做肉搏兵使用,等到此戰過後讓其單獨擴充成一個營。
雖然李克青手裡的士兵人數多達2300多人,可真正能可堪用的只有不到1700人,與清兵3000多精銳綠營來說,可謂懸殊巨大,若是清兵得到谷城本地地主武裝的支持,說不定人數會更多,不過李克青也不懼怕,因為這1700人全部都是新式刺刀燧發槍,而且訓練有素,一旦打起來清軍未必能佔得了便宜。
軍事編制擬定之後,剩下來的就是劉灣村周遭的鄉民了,由於劉灣村這幾年發展迅速,吸納了不少山間的流民和棚民,因此人口也是激增,現今整個劉灣地區的人口已經達到近萬人,已經不亞於一個集鎮的規模。
如何妥善安置這些百姓也是李克青遇到的頭等難題,這些百姓可謂是李克青光複軍的本家,是李克青現下反清最大的支持者和兵力的來源,絲毫不能馬虎。
李克青的法子是將整個老弱婦孺整編成光複軍的後營,青壯全部整編成光複軍的後備軍,剩余老弱婦孺則由劉永安、沈福、老丈人楊德財等人負責管理生活等一應事務,這樣整個劉灣村就成了一座戰爭機器,軍隊和百姓成為一個整體,能最大限度的動員一切力量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
這只是李克青的初步設想,具體計劃實施還要等此戰之後,不過李克青細想起來,倒是覺得自己這套辦法與滿洲韃子的八旗制度有點類似,一切為戰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