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離當日攻破趙國都城之後,以為趙國平定,哪知道張耳在巨鹿複立趙王,心中憤恨,收拾好都城之事,便率軍前往巨鹿圍攻張耳等人。
而李良自從殺了武臣之後,便受命於王離固守趙國都城,王離則是率領四萬兵馬前往巨鹿,準備解決張耳等人。
此時的巨鹿並沒有其他的外援,只有趙軍一萬不到,畢竟當時趕往巨鹿的時候,還曾逃跑了不少士兵。
王離軍隊聲勢大振,後面又有章邯軍抵擋著各路諸侯軍,便無後顧之憂,張耳等人固守巨鹿,聽聞王離來圍,心中惶恐。
而現下能夠救巨鹿的,唯有吳中義帝,其他的軍隊全部都是作壁上觀,王離豈不知他們要去吳中請救兵,因此快馬加鞭通知章邯。
具體內容是王離要去圍攻巨鹿,但是又恐吳中前來支援,因此章邯你自己決策,是繼續攻打彭城,還是來巨鹿支援。
不過三日的時間,王離便趕到巨鹿外圍,張耳在宮中心急如焚,旁邊的趙王呆若木雞,根本不知道現在的形勢多麽嚴重。
“兩位愛卿,現下該當如何?莫不是那秦軍已經追了上來?”趙王很是低聲的問道。
陳余有些皺眉的看了一眼趙王,“王上管好自己就行,其他的事情吾等二人自會定奪,無須王上決策。”
趙王被陳余這麽稍微恐嚇一番,心下甚是惶恐,隻得退入內室,張耳見狀,竟在王座之上坐了下來。
“張兄,此刻應當前往吳中,請示義帝發兵,若是章邯破了巨鹿,那黃河以南的地區將複被秦王所得。”陳余很是無奈的說道。
張耳聽聞此言,只是沉默不語,當即在案牘上擺開布帛,“吾自當寫書,縱然義帝不肯出兵,想必那項籍也不會袖手旁觀。”
原來這項籍的叔父在定陶的時候,被章邯繞過其軍隊,直接將項梁斬殺,因此使得項籍心中對章邯是恨之入骨。
“此事全靠張兄,還請速速寫信,以免王離軍隊圍攻,到時候送信便難了。”陳余頗顯焦急的說道。
張耳亦是點頭,書曰:“趙王頓首,拜楚義帝,初天下紛亂,諸侯割據,奈何章王勢大,竟連破張楚、魏、齊等地,若趙失守,吳中之地皆失,秦楚相對,若時豈不失了天下之心,各地諸侯不合,各地複被秦得,縱義帝威加海內,不過秦一降兵爾,還請義帝顧全大局,出兵相助吾等,日後定當馬首是瞻。”
此書信出巨鹿不久,那王離便將巨鹿圍困,而章邯此刻攻打彭城亦是久攻不下,營帳之中,甚是煩悶,雖然章邯兵多,但駐扎在各個城中,一時難以齊聚,而彭城固守,縱使有百萬雄兵,強攻只會以十人之命換一人之首級。
恰巧這時李良持書前來,章邯見到王離的書信,心中躊躇,董翳司馬欣等人皆被叫到帳中議事。
王離的帛書被擺在案牘前,章邯面色疑惑,“兩位長史,且說這事情可成否?出兵助王離有何利弊。”
董翳看過書信,心中略作思考,便對章邯說道:“啟稟將軍,彭城不過是一小城爾,而巨鹿不同,南鄰河,又靠近吳中,巨鹿拿下,便可與吳中義帝相對,吾等四十萬大軍,士氣高漲,定能一舉收復失地。”
章邯稍微看了一眼輿圖,亦是覺得有理,“那暫且一萬兵馬與彭城,你二人前往立即召集所有的兵馬,速速集結與巨鹿外圍。”
司馬欣有些無奈的看了一眼章邯,“上將軍,此事是否稟報丞相,由他同意才好行事。”
章邯聽罷眉頭微皺,“早知今日,我不若跟著平南侯回到臨淄了,你且前往鹹陽請示公事,吾等先行發兵。”
於是乎,章邯、涉間、蘇角集結二十萬軍隊,趕往巨鹿,而這時的吳中,義帝亦是接到張耳的求救信,自然是有心救援。
然而,這封信剛來不久,江北便有消息傳來,說是章邯已經集結重兵前往巨鹿,而吳中將士僅有十幾萬人而已。
吳中豪傑此刻也猶如病貓一般,不敢有任何言語,項籍府中,雖有虞姬相伴,但是項梁的事情猶若項籍的一塊心病。
今聽聞章邯出兵圍困巨鹿,心中無不想著要為自己的叔父報仇,便親自前往王宮,想要和義帝稟明此事。
王宮之中,諸位將領皆在,也有各地的諸侯王,不過並沒有人開口說話,全部緘口不語,項籍來到廳內,見狀心中大怒。
不待義帝吩咐,直接從案牘上拿過張耳的書信,“敢問陛下,這信已經送到,為何遲遲不出援兵?”
“若是出了援軍,吳中空虛,不勝章邯軍,吾等皆要亡命於此。”楚義帝有些無奈的說道。
“那敢問陛下,若是不出兵,章邯滅了趙國,吾吳中豈可自保,還請義帝明示。”項籍很是激動的問道。
這番話使得場上無一人敢反駁,義帝看向一旁,亦是不知道該當如何,“將軍且息怒,不是朕不想出兵,而是吳中無可用之人。”
項籍聽罷,遂掃視全場, 劉邦等人只是低頭不語,“義帝莫憂,末將願帶兵前往,將章邯軍擊退!”
“敢問將軍需要多少將士?”義帝很是低聲的問道。
“五萬即可!”項羽也不含糊。
義帝略微點頭,而此刻殿上還有一人,竟被項羽的豪氣所折服,此人便是從臨淄趕來的英布,當初英布辭別陸言之後,便前來吳中投靠義帝,至今不過是軍中小將而已。
見到項羽如此豪爽,立即起身拜道:“臣英布願隨將軍同往。”
“既然如此,擇日便發兵巨鹿,所有事宜皆由項籍將軍調遣,眾將士也全部聽從將軍安排,只是將軍可有製勝之道?”義帝有些懷疑的問道。
那項籍見到義帝懷疑,當即躬身行禮道:“陛下不信臣,便在此固守爾,他日若降,吾等定不相陪。”
義帝聞言,隻覺得慚愧,便就不再多問,隨著眾臣退入後室之中,劉邦由此愈加敬佩項籍,不過項籍由此愈加反感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