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三國之最風流》一百七十九 旨到昌邑虎賁發(上)
鍾繇的密信和劉備的上書是前後腳送到的。

 鍾繇的密信先到,到之未久,劉備的上書亦至。

 荀貞先後把密信、上書看罷,即令侍吏召戲志才、荀彧、袁綏、宣康、郭嘉、陳群等軍府大吏來見,並把現在昌邑城的荀攸、樂進等也召來。

 戲志才等就在軍府之中辦公,離荀貞所在的聽事堂很近,不多時,就絡繹來至。

 眾人坐下,荀貞命侍吏把鍾繇的密信拿給他們觀看。

 戲志才等人看後,俱皆神色凝重。

 荀彧從容問荀貞,說道:“敢問阿兄,是何意也。”

 “你們來之前,我正在想,現下我可調用之兵都有何部。算來算去,就算是加上現在汝南的李通部,及在洛陽的徐榮等所部,我總共可用之兵也只有三萬上下,……倒是可以去信伯符,請他相助,然伯符兵馬有限,估計他最多能出步騎五千,也就是說,我可用來趕往長安,勤王救駕的部曲,總計只有三萬五千人上下。如元常信中所言,李傕、郭汜今雖內鬥,可是其兩人所部,加上弘農郡的張濟、段煨、楊定等人所部,彼輩合計兵馬,得有七八萬之數。

 “以吾之不足四萬之眾,驅行千余裡,入敵國之境,攻兩倍於我之敵,且李、郭諸將皆都悍勇,雖趁其弊,我可勝乎?召請諸君來,便是想聽一聽諸君的高見。”

 ——“敵國”雲雲,長安雖然是漢室的西京,然而現在長安和長安與洛陽間的弘農郡,處在李傕、郭汜、張濟等的控制之下,對荀貞而言之,確然是可稱敵國。

 荀貞的這番話透出了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勤王救駕這個問題不用考慮,是肯定要做的。荀貞經略河南尹,目的為何?正就是為了伺機進取關中,把天子搞到手中。於今機會到了眼前,自是不能錯過。

 第二層意思是,他現在的可用之兵,就算加上孫策的兵馬,相比李傕、郭汜等人的部眾,仍然是寡不敵眾,而且又是長途行軍,那麽取勝的把握有多少?

 戲志才等人聽了荀貞此話,各自沉思,堂中安靜了一會兒。

 袁綏是軍府長史,荀貞目前能調用多少兵馬,袁綏非常清楚。

 他首先發言,說道:“誠如明公所言,今如勤王長安,可用之兵確乎不足。敵強我弱,且是事起倉促,我軍怕不能做萬全之備,若貿然往赴長安救駕,勝敗屬實難料。既然如此,綏之愚見,何不先遣斥候,細探長安、弘農情形,再做定奪?”

 郭嘉搖了搖頭,說道:“長史此言謬矣。”

 袁綏說道:“我何處謬了?”

 郭嘉說道:“辨長史話中之意,是欲使明公失此良機矣。”

 袁綏愕然,說道:“我所言是再遣細作,探查關中、弘農情形,其後再做定奪,哪裡勸明公失此良機了?”頓了下,又說道,“我豈不知明公素懷輔弼天子,匡扶天下,成桓、文之業,建不世之功的雄圖壯志?前明公經營河南尹,即為此也。於今李、郭生內鬥,的確是良機來到,我又怎會反而勸說明公失此良機?且我對明公之此雄圖志願亦是非常讚同,願效微薄!”

 袁綏確實是不會反對荀貞抓住這個機會進軍長安。

 郭嘉笑道:“那就是長史思慮不周。”

 袁綏說道:“敢問奉孝,卿此話何意?”

 郭嘉侃侃而談,說道:“嘉聞之,權變不可失機,功不厭速,今李郭生亂,天子陷於危險,此正明公引兵往去救駕之時也,若是延宕,必有先登者。今如按長史所言,再遣斥候,先往去長安、弘農探查虛實,再做定奪的話,昌邑去長安路途頗遠,來回路程,便要耗費不少時間,探查情況更是需要時間,則等到把詳情都探查明白,我軍再往赴長安,只怕為時已晚。”

 袁綏說道:“可是現下長安的形勢究竟如何?鍾侍郎此信是半個月前寫來的,這半個月中有沒有出現什麽變化?我等俱是不知。如果倉促就起兵奔赴長安,萬一有失,可該如何是好?到那時候,又萬一非但天子沒救出來,我徐、兗、青諸州反而因此出了問題,又該如何是好?”

 袁綏年長,又是郭嘉的故長吏,——長史是軍府群吏之首,郭嘉之前是軍府的從事中郎,因此郭嘉不想多和袁綏爭論,起身向荀貞行了一禮,說道:“明公,嘉的意見便是如此,機不可失,應當立即出兵!至於明公所慮之勝負者,以嘉愚見,我軍必可取勝。”

 荀貞笑道:“奉孝,把你的‘愚見’說來我聽聽。”

 郭嘉說道:“勝之因有三,李傕、郭汜先亂於朝,今亂長安,明公提義兵而往,救駕天子,此大義之所在,沿途豪傑,必定雲集影從,長安士民,定然簞食壺漿,此勝之一也。”

 荀貞說道:“勝之二何在?”

 郭嘉說道:“自明公起兵於廣陵,至今已經轉戰東南三州,所向無敵。今又是勤王救駕,此去長安,雖然路遠,然我軍必士氣如虹!李、郭之兵,因利相聚而已,利在則聚,利消則亡,稍微受挫,其必四散,此勝之二也。”

 荀貞又問:“其三呢?”

 郭嘉說道:“聞明公義師至,李傕、郭汜有可能會罷兵言和,可他兩人仇隙已生,和亦不足憂,以明公之謀,足以破之,此我軍之必勝三也。”

 郭嘉的這三條必勝,前兩條解答的其實就正是荀貞剛才所提出的兩個疑慮。

 第一個疑慮便是長安為敵國此慮。

 郭嘉指出,荀貞今往勤王,是有大義在手,則到了弘農、長安以後,弘農、長安的豪傑、士民對他肯定是非常歡迎。亦即,弘農、長安本地的士人,包括朝中的大臣都會主動、積極地和荀貞合作,通消息給他,送情報與他,那麽“敵國”雲雲之慮,實際是完全不存在的。

 第二個疑慮,是此去長安千裡之遠,且到長安,中間還需要經過弘農,需要在弘農打上一仗,那到長安後,部隊會不會成為疲師的疑慮。

 郭嘉指出,荀貞的部隊跟著荀貞征戰多年,對荀貞的命令非常服從,現在又是大義在手,大家都知道這次去長安是為什麽而戰,則便是路途遙遠,士氣亦不會因而低沉;反觀李傕、郭汜,還有弘農的張濟、段煨、楊定等部兵馬,如今卻是外表觀之,雖然依舊強大,好像勇將雲集,兵強馬壯,其實內部早已四分五裂,成一盤散沙,——如李郭內鬥、如段煨和楊定不和等等,那麽就算他們以逸待勞,可是以我軍之團結,擊彼之分裂,荀貞依然還是能夠取勝。

 郭嘉說的第三點,有拍荀貞馬屁的嫌疑,不過說的也是實話。

 以荀貞的善於采納良謀,以戲志才、郭嘉等人的智謀相佐,便是出現李傕、郭汜因為荀貞兵馬到來而暫且罷兵言和的局面,荀貞也是完全不用懼怕,也是能夠擊敗他們的。

 荀貞聽罷,撫掌說道:“奉孝之三勝,解我三慮矣!”笑與袁綏說道,“長史適才所言,長者之謀也。今事急重,當權變,不可用之。”顧問戲志才、荀彧、陳群等人,說道,“卿等以為奉孝所言何如?”

 “長者之謀”,看起來是在說袁綏的話是老成之語,而間接的是在說,他的謀策不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

 戲志才、荀彧、陳群、宣康等人俱皆讚同郭嘉的意見。

 從戲志才等人到堂上至此時,前後不過半個時辰,荀貞的疑慮既悉數解掉,當即他就下了勤王救駕,奔赴長安的決定;並做出了此次勤王長安,將由他親自為將的決定。

 荀貞勤王救駕此事,可以說是荀貞起兵到現在以來,最為重要的一件事,荀貞當然是要親自帶兵前往,戲志才等對此皆無反對意見。

 眾人遂在堂上,接著往下邊討論該選調何部跟著荀貞前去長安勤王救駕、糧秣的調集、民夫的征募等等諸事。

 討論了多時,荀攸、樂進這才來到。

 諸人暫且停下話來,荀貞仍叫侍吏把鍾繇的密信給荀攸和樂進觀看。

 荀攸、樂進看完,兩人也是神色凝重。

 荀攸問荀貞,說道:“敢問明公可已有決定?”

 荀貞笑道:“已經定下,今天就傳檄從我勤王之各部備戰,五天后,便啟程出發,先到洛陽,……文謙,你不用跟我去長安,留在昌邑,助公達鎮撫境中。”

 樂進雖有遺憾,荀貞的軍令,他嚴格遵從,乃恭謹應諾。

 “並已定下,今天就開始招募民夫,公達,此任托付給你了。隻五天的時間,你夠用麽?”

 荀攸問荀貞,說道:“敢問明公,此赴長安,打算調兵多少?”

 “隻從昌邑出的兵馬,總計約步騎兩萬。”

 荀攸估算所需民夫的數目,說道:“兩萬步騎,至長安千余裡路,得需民夫三四萬。”面現難色,說道,“明公,五天時日,怕是不夠。”

 “你不要招募三四萬這麽多, 萬人即可。”

 荀攸不解,問道:“萬人?”

 “余下之數,我將會檄令昌邑等郡的軍民兩屯,調撥屯田卒充之。”

 荀攸恍然,松了口氣,說道:“若隻萬人,五天足矣。”

 “好!你且記住,不可遲延一日!”

 荀攸凜然應諾。

 比之那邊連續兩天,而最終決定不勤王救駕的袁紹,荀貞這邊一個時辰不到,不止在無一個臣屬反對的情況下,勤王的大事就已定下,並且調兵、籌糧、民夫等事也都已經定下,兩邊對比鮮明,亦是可發一慨。

 ——

 多謝大家的捧場、月票和推薦!求推薦、求月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