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雖然自身無力阻止俄國侵佔中國東北,但英國在遠東給德國扶植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敵人。
這就是新興的日本帝國。
日本帝國崛起的過程不必詳提。
甲午戰爭之後,明治維新的日本取代了中國在東亞的地位,割佔了台灣,取得了大量賠款,工業迅速發展,軍事力量顯著提升,而且得到了英國的支持。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政府利用3800多萬英鎊的巨額賠款,擴充軍備,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史稱“甲午戰後經營”,這是日本完成從地區強國到列強大國跨越的重要階段。
在1897年至1903年間,日本陸軍投入8000萬日元,將陸軍常備師團擴充為12個。
最大的發展在海軍實力的增強。
甲午戰爭的賠款以及之後的贖遼費,使日本從清帝國獲得了共計約2.597億兩白銀,折合3.895億日元的賠款。而其中被劃歸軍費的部分達到了1.79億日元之巨,幾乎佔到半數。日本海軍成為了這筆巨額軍費的最大受益者。劃撥其名下用於購置新式主力艦和建造海軍船廠的經費達1.25億日元。而為了充實艦隊內的輔助力量添置各種驅逐艦與魚雷艇,日本政府又專門劃撥了3000萬日元充當“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
日本海軍建立了以6艘戰列艦和6艘裝甲巡洋艦為主力構成的“六六艦隊”。由於當時的日本不具備製造海軍主力艦的技術,所以上述擴充的主力艦艇均購自國外,而構成“六六艦隊”的全部12艘戰艦中有10艘購自英國。6艘戰列艦更是全部從英國購買。
1902年5月18日,“六・六艦隊”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由英國巴羅因弗內斯船廠建造的戰列艦“三笠”號抵達日本橫須賀港,於1903年7月17日在舞鶴港加入日本海軍戰鬥序列。
“三笠”號實際上已經是通過挪用預算建成的。當時的西鄉從道等人為此相約,如果議會追究責任,就在二重橋下切腹。
至此,“六・六艦隊計劃”構想的全部主力艦均已服役。日本海軍的艦艇質量與戰鬥力已不亞於英國海軍任一支分艦隊。
軍事力量隻是國家實力的一部分,與二戰時的瘋狂不同,日俄戰爭前,日本高層對此是有充分認識的,日本國內的基礎建設蓬勃發展,促進了綜合國力的提高。在甲午戰爭結束之後到1900年之間,日本通過甲午賠款大興土木。包括製鐵所(後來的八幡製鐵所,當時被稱為“官營製鐵所”)的建設費,藤田兵工廠的擴建計劃,在本州島、四國、九州島三島大規模建設鐵路乾線和支線的費用,通訊基礎設施的預算等等,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增加了1190萬日元。
教育投入也在加大。1895年文部大臣西園寺公望提出用甲午戰爭中獲得的賠款設立京都帝國大學的議案後,終在1897年6月設立了第二所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
為了增加稅收,充實國庫,日本政府於1896年先後頒布了《注冊稅法》、《造酒稅法》、《營業稅法》、《煙草專賣法》等法律條文。隨後,又於1898年開始實施修改後更加沉重的《地租改正條例》、《耕地地價修正法》等增賦政策。
1897年的《貨幣法》規定1日元的含金量為0.75克純金,日本貨幣進入了金本位製時代。由此日本能夠更順利地在世界金融市場上募集資金。
與此同時,
英日不斷向同盟靠攏。 1894年7月16日,英日之間簽署《日英通商航海條約》。該條約規定,從五年以後(1899年7月17日)開始,在日本的英國國民會受到日本法律的限制,而非英國法律與領事法庭。同時,日本將收回部分關稅自主權。隨著這個開端,此後其他曾與日本締結不平等條約的歐洲國家也跟隨其後與日本改約,尊重日本的主權與司法系統。
1902年1月30日,英日在倫敦正式締結盟約。
《英日同盟條約》(Anglo-JapaneseAlliance)第一次日英同盟協約
全文共6條:
(1)日本在中韓兩國,英國在中國擁有特殊的利益,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時,將采取必要的措施。
(2)日英雙方為了保護以上的利益而和第三國開戰的時候,另一國將保持中立。
(3)在上述情況下,如果交戰中的第三國和其他一國或數國結成同盟進行參戰的話,日英將協同作戰,媾和也將根據同盟國相互間的協議進行。
(4)日英兩國不締結有害於前記利益的其他條約。(5)在危及兩國利益的時候,要相互通報。
(6)同盟的有效期為5年。
另外,根據同時交換的公文,雙方約定,日英兩國海軍平時要加強協作,在入塢修船、補給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並且明確表示,在遠東水域,日英兩國要努力保持優於第三國的海軍力量。
……
日本的實力不斷增強,日俄關系也日趨緊張。然而並不是說,日本和俄羅斯除了戰爭就沒有出路了。
畢竟俄羅斯的整體實力仍然是大大高於日本的,日本高層也不是非要與俄羅斯拚個血流成河。
盡管民間十分狂熱,但一直以來,“滿韓互換”始終在日本高層中有著市場,其最大支持者正是伊藤博文。
當然,一個人的觀點,改變不了國家的大局,但是,伊藤博文背後,有掌握了大量政治資源的立憲政友會。
無論是英日同盟達成之前,還是之後,伊藤博文都在試圖促成“滿韓互換”,即俄國佔領滿洲,日本佔領朝鮮。
但是沙俄一直野心過大,不肯妥協。
尼古拉二世知道,1903年4月21日,日本政府要員,包括時任首相桂太郎在內,在無鄰庵舉行了決定對俄政策的最後會議,決定以“滿韓互換”的“六點方針”與沙俄談判,談判成功便達成和平,談判不成便開戰。之後的數個月,談判一直沒有結果。
尼古拉二世正好趕上這個當口,他有把握與日本達成妥協,因為他讓出的東西很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