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221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
十月初,伏泉帶著百余人走在米倉山旁小道上,這小道因山得名,名為米倉道。

 米倉道北端,這裡險居岩側,陡臨深淵,看似險峻異常,但早有前人所雕刻的青石台階一層一層供他們行走,倒也只是比平常道路稍難走許多而已。唯一讓伏泉覺得不好的是這山裡的米倉道有些太繞了,往往可以直線穿過的路,偏偏要多走好多彎路,實在麻煩不已。

 但想想也就釋然了,古人受限於生產技術的影響,明顯做不到後世那樣遇山鑿山,遇水劈水的建路能力,他們能做的只有避開翻越巍峨大山,采取“沿溪河成路,嶺橫越埡,陡峻盤旋,險絕而棧”的方法建造山路,所以才會這麽繞。

 青石台階上那斑駁的青苔,一段一段述說著前人建立此道的血汗,令人不住感慨先人不易,為了生存披荊斬棘,方才能有後人享得這山間小道。先秦時候,巴人開辟了這條古道通行,到了秦漢,這條古道不斷修葺,經歷一代代人的努力,終於有今日這米倉古道的規模。

 不然,沒有這條道路,也不知這崎嶇山路,又會讓多少人喪命於此,魂落山林。

 伏泉他們一行從漢昌縣而來,此刻將要往西南的閬中縣而去,那裡是伏泉這次巡視巴郡在板楯蠻亂時,被蠻人攻破的九縣的最後一站。

 兵戈一起,戰亂難安,百姓陷入苦海,田野荒廢,各縣糧食種子都緊缺,糧食是為了百姓填飽肚子而不至餓死,種子則是為了來年的農事生產不至於荒廢。

 好在蠻亂時,那些板楯蠻也有所顧忌,知道這些漢人百姓不會和他們同夥,反叛漢朝,也害怕做的出格遭到漢朝打擊報復,所以只是劫掠了糧食種子,隻留給那些漢人少量的食物,既為了讓百姓餓不死,也是為了不讓這些百姓有力氣反抗。

 不然若是那些板楯蠻人毫無顧忌,流賊一般毀壞百姓一切,裹挾那些百姓從賊,那便恢復便十分困難了。此時這九縣雖然因亂損失嚴重,但也只是今年的農事損失而已,隨著益州富裕的幾郡、以及朝廷賞賜的錢糧到位,這九縣也在慢慢恢復生機。

 當然了,朝廷賞賜的錢是郡府自己的,而益州其他幾郡所運來的錢糧可是相當於和其他幾郡借的,等巴郡府庫充盈是要還的,畢竟巴郡可不是窮郡,往年還要接濟益州南部郡縣。

 “真蜀地要道也,今日方知太祖高皇帝屯兵得漢,據米倉為糧道,所為何也。若無此道,何以滅楚興漢而得天下哉?”伏泉觀望著這飽含歷史的蒼涼古道,不由感歎說道,瑟瑟山風出來,憑多了幾分悲涼的寒意。

 身旁一剛及而立的青年聽了伏泉言語,讚同笑道:“明公所言極是,若無此道,縱太祖高皇帝依淮陰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略定三秦,控扼關中,無米倉轉運巴蜀之糧,事難成也。”

 伏泉點頭讚同道:“是也,太祖高皇帝入三秦,淮陰侯之計,米倉道之糧,缺一不可。”

 的確,若是沒有這米倉道為劉邦出蜀轉運糧食,他得關中,定三秦還真不容易。自古入蜀出川,大軍出征都非常困難,畢竟蜀道難行,即使人安穩過了蜀道,可後勤卻不一定。後勤不能及時運輸,其他不說,沒有糧食,一支軍隊,十成戰力就要廢了三成,當然如果以戰養戰倒不是不可以,不過以劉邦為了得到關中民心,從而“約法三章”,他敢如秦末起義那樣以戰養戰,攻一城劫掠一城嗎?

 當然了,也不是說不走這條古道運糧食不可,閬中縣旁還有一條金牛道,也可以從蜀地出川入關中,不過它南起城都,過廣漢、綿竹、梓潼,越大、小劍山,經葭萌而出川,穿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裡秦川的全長約二千余裡的路程,在蜀地繞了一大圈,明顯比米倉道過漢中後直入關中要遠得多了,扣除路上要運輸糧食的民夫兵卒所食糧食,也不知最後能運入關中的糧食還能剩下多少?

 那青年隨後又歎道:“可惜‘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大漢初興,亦是淮陰侯命喪夷族之時。不知淮陰侯當日可曾後悔於這米倉道中,應文終侯所諾,複返漢營,否則其遁歸西楚,亦不會因此身死而族滅。”

 “子敕慎言,自古‘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此事終涉太祖,切勿多言,”伏泉不想再討論這有些犯忌諱的話題,一言絕了身邊這青年的話題。

 畢竟這事情涉及到漢代開國皇帝,雖然大漢不禁私言,但像伏泉這樣的地方太守若被傳出私下議論劉邦,終歸是不好,說不得被人彈劾一個大不敬之罪。而且更何況劉邦說到底還是伏泉的外親祖輩,這事情傳揚出去,說不得他還得被人彈劾一個不忠不孝的名頭,那可真是飛來橫禍了。

 “宓孟浪,請明公勿怪!”那青年估計也反應過來自己犯了什麽錯誤,連忙賠罪道。

 伏泉知他初入仕途, 還未明白官場規則,並未怪罪,招呼眾人繼續前行。山路漫漫,不知不覺便遠遠看到一座小城輪廓,倒讓一路走來的眾人憑白多了力氣,畢竟他們走得久了,也非常勞累,急需找一地方休息。

 “昔漢祖(劉邦)不用韓信,信遁歸西楚,蕭相國追之。及於茲山(米倉山),故立廟貌(淮陰侯廟)。”摘選自《太平廣記》

 劉邦為漢中王,招募賨人,平定三秦,國相蕭何留守巴蜀,並以得漢城為根據地儲糧屯兵,漢高帝據此以通餉道,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滅楚興漢而得天下,故此名為得漢城。

 摘選自《蜀中名勝》

 “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摘選自《韓非子·內儲說左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摘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摘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找本站請搜索“”或輸入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