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321章 道聽而途說
翌日,漢軍營寨裡,隨著號角響起,擂鼓陣陣,各部將帥齊聚中軍營帳,伏泉不情不願的帶著麾下眾將前去,因為他被告知今日荊州軍的主帥趙凱召集各部議事。

縱然此時的伏泉心中已經有了就此離開漢軍,自尋出路的念頭,不過沒有合適機會,他還是按捺了下來。畢竟憑著他手下的那幾千人,去攻其他兩個還在叛軍手裡的邾縣、西陽縣的話顯然還是十分吃力的,而且這兩縣的兵馬也和鄂縣的兵馬相差無多,伏泉可不會想著自己憑著那幾千兵馬去攻破這兩縣。漢軍兩萬余兵馬圍攻鄂縣都數番不能破城,自己這幾千人去強攻,除了給對方送人頭以外,估計是很難登上其他城池的。

種種緣故之下,伏泉還是決定暫緩,先看事情是否有轉機,沒有的話他便準備想個趙凱等人都能接受的理由,就此離去。只是,命運總會與人開玩笑,就在伏泉還在考慮要離開的事情,那邊趙凱明顯就不會給他時間,直接用了一個議事的機會讓他去,軍情勢大,伏泉即使不想去也得去,否則他就真得授趙凱的口舌了。

眾人到了中軍營帳,此刻營帳裡已經站滿了人,伏泉望之,裡面大多數應該都是昨日隨趙凱出營地迎接自己的那批人,看來他們都是趙凱的心腹,與其關系十分密切。

趙凱此時早就坐於上,目見伏泉帶人前來,臉色頓時一陰,隨後似乎故意對伏泉挑刺一般,語帶深意的說道:“君侯何以晚乎?需知軍情緊急,今日大軍商討破城一事,若耽誤良機,該如何是好?”

狗太監同黨,小爺的事情也是你能扯的?看不慣小爺就明說唄,如此這般拐彎抹角的找理由針對自己,還不是怕自己嗎?有本事你現在就把小爺趕出去,廢得著這般找事情針對自己?

伏泉看著那趙凱,心中惡狠狠的泄怒氣,然而這趙凱話語說得對,他也沒法反駁,而且自己反駁又如何,他又不知道這趙凱後面是不是還有其他後招,誰知道這次議事會不會有其他意圖針對自己?所以為了避免再有狀況,伏泉也不怒,一臉誠懇的回道:“趙荊州所言大善,孤初來營地,不識道路,因而誤期,還望見諒。”

一句話說得不卑不亢,絲毫沒有因為趙凱故意的針對而怒,使得原本期望激怒伏泉從而挖坑讓他的跳的趙凱猶如拳頭打在棉花上一樣,一點多余的話都說不出來。

冷冷的看了一樣伏泉,趙凱也不再多言,而是轉頭巡視一眼帳內諸將,這才開口道:“幾番激戰,皆未克鄂縣,今伏巴郡遠來相助,招諸君前來便是再議攻城一事。”

話語落下,早有帳內兵卒搬來胡坐,放於趙凱一旁,請伏泉坐下議事。按身份伏泉雖然只是一郡太守,和趙凱這個荊州刺史不能比,但他畢竟是受了聖旨而來的外來客軍,還是列候之尊,這點趙凱比不了,所以給他一個次座以表尊重。

當然,在伏泉想來,若不是怕故意針對自己太明顯,那趙凱恐怕根本連一個胡坐都不給,讓自己和他的下屬一樣,站著和他議事。

隨著這場軍事會議開始,帳內立即議論紛紛,但並未有人出言,過了小一會兒後,便見一個長相魁梧的中年將領出列道:“回稟明公,賊軍城高糧足,兵馬亦眾,加之滾木礌石、火油等物甚多,幾番激戰,吾軍兵士皆為其阻,如此這般圍攻殊為不智。以末將觀之,不若深挖地道,直通鄂縣城內,再選敢死之士潛入城中,到時裡應外合,則城池可破。”

“嗯!此言有理。”趙凱點頭應了一聲,隨後環視帳內諸人,

再等其他人的回答。不過看他臉色,顯然趙凱也覺得這主意不錯,雖然他是靠著趙忠的關系才當上這荊州刺史的位置,但是這並不代表他不知兵事。這些日子漢軍圍城強攻屢屢受挫,趙凱也是看在眼裡,表面上雖然有他這支臨時整合而成的荊州兵士氣不足,加之久未經歷戰事,兵卒不精銳的緣故,但也不乏有對面叛軍太強,不是一般的賊子的緣故。再加上這些賊子顯然對於守城有了明確的應對,各種守城利器準備充足,漢軍每一次攻城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所以對於這中年將領提出的不再強攻,以挖地道偷襲的方法也表示讚同,不過雖然他喜歡這想法,但他現在可不敢用,因為這可不是他今天預謀的計劃,即使這方法再好,他也不會立即才用,只能心裡對這提計謀的將領說聲抱歉了。

隨著趙凱話語落下眼神巡視之後,得到他眼神示意的帳內文武立即有人出列,出聲道:“末將素聞伏巴郡麾下兵馬乃吾大漢精銳,皆有以一抵十之能,其中關、黃二人更有萬人敵之能。今江夏板蕩,戰事困頓,不若明日以伏巴郡所率之軍為主,再攻鄂縣,末將深信,以伏巴郡之軍,定可一戰而定。”

“是極!是極!”

“伏巴郡乃吾大漢名將,麾下精銳定可輕易破城。”

“叛軍螻蟻之輩,如何可敵伏巴郡?”

……

隨著那將領的話語落下,頓時帳內一片叫好之聲,無數伏泉只有昨日一面之緣的文臣武將紛紛出聲吹捧起來,而且聲音沒有刻意壓低,似乎就希望帳內能夠傳開一樣。

局勢漸漸變得微妙起來,伏泉臉色越陰沉,看來他事先預料的差不多,今日這軍事議會早就是趙凱準備坑自己的。不然,為什麽帳內這麽多人要吹捧自己,不就是逼著自己帶兵做此次破城的主攻嗎?

當然,如果強攻沒問題,事情不大的話,伏泉也就認了此事,可是這鄂縣哪裡是這麽輕易就能攻下的?且不說荊州軍兩萬余人圍攻數日不克,就是自己真的帶人去攻,伏泉十分懷疑這趙凱會不會百分百全心全意的支持自己去攻城,若是他在攻城時候,耍一些陰謀詭計,故意拖延支援,那豈不是讓他手下兵馬去送死嗎?

因此,種種考慮之下,伏泉是根本不敢答應的。不過,如今趙凱已有逼宮之意,他不回答也沒辦法,總不能一直不回聲才是,最終伏泉還是出聲道:“諸君所言皆傳聞耳,不足為憑,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孤雖偶立寸功,然並非名將也。加之鄂縣城堅,荊州兩萬兵馬圍攻數日不克,孤又豈敢妄言破城?今諸君聽信此等胡言,豈非謬論?實屬不智也。”

經歷得多了,伏泉如今也算對這種逼宮的套路駕輕就熟了,他知道此時可不能說自己不想做這個炮灰替死鬼,說不得就被人抓住把柄說自己怯戰,那樣等他想要離開趙凱時,自然會有人拿今日他的言論作為攻擊自己的證據,到時候他可就真的洗不清了。因此,想要此時回避這威逼自己當炮灰的帳內眾人,唯有轉移話題,如何轉移,當然是謙虛了,反正他自己認慫打不過,其他人還能硬逼著他帶兵攻城嗎?

營帳裡頓時為之一頓,早有預謀的眾人都沒想到伏泉竟然會認慫,這哪裡是他們印象裡那個在朝堂裡怒罵袁赦的伏泉,要知道今日的計謀是他們早就想好的,為的就是逼著伏泉去攻城。本來在他們看來,伏泉有少年人心性,再加上又有前科,只要好好鼓搗一番,這位頗有軍功的巴郡太守顯然不會受的了他們的逼宮,輕而易舉的答應他們的要求,最後自己帶人去攻城,然後他們在後面“支援”,只是沒想到伏泉並不接招,就這樣認慫,無疑這使得他們的計劃落空。

之後,帳內算計伏泉的眾人還想繼續勸解,可是伏泉並不接招,只是一直用自己無能這樣的認慫姿態來辯駁。對他而言,任你有諸般詭計,反正他就是不接招,直到伏泉對隨行而來的關羽、黃忠等人使了眼色,他們早就對這些威逼伏泉的人不滿了,本來早就要作,不過一直被伏泉按著沒敢動。現在得了吩咐,哪還能看著自家太守受這冤枉氣,紛紛橫眉怒視那些趙凱手下的人,手握掛在身上的兵刃,大有一言不合就開仗的趨勢。

這其中,關羽尤其令人矚目,他自從被伏泉派去鎮守閬中以後,也相當於鎮守一方了,掌兵日久,逐漸的也養成了一種上位者的趨勢。這次被伏泉一同征召來平叛,本來就是想著好好立功,以後封妻蔭子的,沒想到了被荊州兵這麽一玩,哪能忍受。

只見關羽也不言語,就睜著一副噬人的雙眼,一身殺氣的看著帳內眾將,他往日的功績早就傳得天下皆知,眾人都知道這是一尊殺神,哪能惹得起,見他如此,紛紛不敢妄言,就連坐於上方的趙凱也是突然失聲,似乎被關羽震住一樣,亦是不敢言。

就在場面上有些控制不住時,帳內突然走出一人,伏泉望之卻是楊璿,只聽他行了一禮道:“諸君就此爭辯已是無用, 依璿看伏巴郡所言亦是有理,昔劉向有言,‘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今吾等未見伏巴郡臨陣應戰,如何言其定可破城?”

楊璿的言語出乎伏泉的意料,畢竟在伏泉心裡這位可是和趙凱一樣要給自己下套的人,怎麽突然之間為自己說話呢?他用前漢名士學者劉向的名言為自己佐證,那句“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的意思卻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之意,他這般引用卻是在反駁帳內威逼自己的眾人,沒有見過自己打仗,就不要聽信謠言說自己能破了鄂縣,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對自己沒把握的事情不要隨意亂說。

帳內眾人隨著楊璿這話靜聲,畢竟話說到這個份上,再去爭辯也沒意思了,就連上的趙凱也並未出聲。不過,伏泉看他對楊璿的眼神,心中卻有一種深深的熟悉感,因為這趙凱看楊璿,就和看他的眼神一樣,十分不滿,看來這楊璿和趙凱有隙卻是不假,楊璿昨日所言並未撒謊。

之後,長久無聲,卻是根本沒話可說,畢竟原本針對伏泉的預謀沒有搞定,那裡還能有其他事情?直到趙凱說了日後再議後,眾人這才散去,伏泉是當先帶人離開,今日算是有驚無險,只是他如果再不做應對的話,恐怕終究還是要被趙凱等人算計,這該如何是好?

看來必須要想辦法脫離這困境了,至不濟,他也要找到正當理由離開趙凱營地才是。不過,就在伏泉想著如何應對時,楊璿竟然出現在他面前,要與他再次一敘……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三掌門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