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皇戚》第322章 吾巴郡兵自破之
既然楊璿有請,而且剛才在中軍營帳的會議裡,楊璿也幫自己脫離困境,雖然心中還是對這人有著芥蒂,因為有楊璿之兄楊喬的緣故在,但是畢竟剛才楊璿幫了自己,自己欠他人情,伏泉想了想還是答應了楊璿之請,和他一敘。

當然,縱然答應楊璿,伏泉也不會掉以輕心,誰知道這位會不會來個避實就虛,先給自己一個甜棗,再給自己下套呢?

因此,對於這次密談的地點,伏泉直接說道去他的營帳,畢竟是自己地盤,也不怕楊璿設計坑害自己,誰知那楊璿沒有猶豫直接答應,似乎根本對自己的敵意絲毫不看重,這倒讓伏泉看不懂了,暗道這位心裡到底在想什麽,真是讓人看不懂。

入了營帳,伏泉屏退麾下文武,單獨與楊璿密談,畢竟也算到了自己地盤,這楊璿如果想耍什麽心思,他也不怕。

只是,楊璿話一開口,就讓伏泉有些懵了,暗道這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的家世?只聽到楊璿也不拐彎抹角,直接說道:“君侯屢受趙凱逼迫,難呆此地,而璿與趙凱有隙不合,今欲與君侯合謀,共抗閹宦國賊。”

仿佛聽了一個極大的笑話一般,伏泉啞然失色,他想不到楊璿竟然會聯合自己,若是兩人之間沒什麽的話,伏泉倒是會答應,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便是在朝堂上,外朝士人勢力不如內朝的宦官時,便會極力拉攏外戚勢力來合力對抗宦官集團,著名的黨人“三君”之一的竇武便是如此,甚至是以後的何進也是一樣。

可惜的是前一個遲疑而又墨守成規,被宦官玩死。而後一個太信任黨人,背叛了自己的親家張讓,親族何氏,卻沒想到他早被黨人玩弄於鼓掌,最終宦官是滅了,而他自己也落得個身死族消,連兒媳都被曹操搶走,隻留下一個孫子何晏,也是可憐之極。因此,這楊璿拉攏自己倒也是不足為奇,只是,伏泉此刻卻是拿不定主意,終歸是心裡有塊疙瘩,不解開他就不敢真心相對。

那邊楊璿見伏泉一臉躊躇猶豫模樣,似乎早有準備,絲毫不避諱的笑道:“君侯卻為家兄之事介懷?”

“正是!”伏泉回答很是爽快,這時候藏著噎著也沒用,人家既然問了,索性自己立馬回復便行。

“家兄之事,實屬明志之舉,先帝乃明君,強尚公主,其不欲娶之,絕食而亡,此乃天意。璿雖怨之,然非不智之人,豈因此事而陷君侯於不義?今趙凱閹宦之輩,率大軍圍攻鄂縣數日不克,空耗軍力無數,又不思為國盡忠,見江夏、廬江二郡百萬百姓於水火而不顧,璿乃漢臣,豈忍大漢江山累卵,百姓困厄,故今日尋君侯合謀,並無他意……”楊璿也不含糊,見伏泉確認,並未責怪,反而說出了一大堆話,倒是讓伏泉心中忌憚之意銳減。同時也莫名對這零陵太守有了一層敬意,若楊璿真如他說的那樣,不記恨桓帝強行嫁公主,最終間接導致其兄絕食而死,反而一直盡心盡意報效大漢朝廷,善待治下百姓的話,那伏泉還真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雖然心中還有懷疑,但面前這楊璿說話面色不似有假,伏泉思索一番,最終還是決定先答應其人,便回道:“不知楊零陵欲如何謀此國賊?”

“璿欲奏書朝廷,言趙凱盾兵鄂縣城下,屢屢無功,諫言朝廷撤其職,另選賢能掌兵平亂。”

“這、可行乎?”伏泉聽後一愣,試探著問道,這方法有些太幼稚了,不說奏書朝廷這一去的時間用了,可就與皇帝平亂的期限延期了,更為不可能的是趙凱既然是趙忠的人,

恐怕你即使寫了奏書,投到皇宮裡,估計皇帝劉宏也看不到,所以這方法顯得是有些幼稚了。“旁人或不可,然以君侯身份,定可成也。”楊璿言辭正正的回道,語氣帶著一種必定成功的自信,不禁令人側目。

對面的伏泉也是愣了一會兒,才明白楊璿的意思,的確,這荊州軍裡,現在除了自己,其他人還真是一點彈劾楊璿的希望都沒有。畢竟,其他人的彈劾奏書有趙忠在宮裡幫襯,劉宏能不能看見還是個問題。

而伏泉則不同,只要他有證據,無論是讓宋酆出面還是自己的伯父伏完出面,最後肯定會讓皇帝劉宏見到的,即使那些宦官想阻止,恐怕也很難。終究現在不是歷史上的劉宏一直信任宦官有加,黨錮黨人到極點的地步,直到異常黃巾暴亂,這才驚醒,宦官、外戚和士人黨人輪番信任的時候。

此時的宦官雖然依舊受寵信,但隨著曹節、袁赦等老牌大佬宦官的的離去,以及外戚宋氏、伏氏家族因軍功的崛起,只要那些奏書不是劉宏看都不看,直接交給那些欺上瞞下的宦官處理的話,彈劾趙凱這位張忠族人的奏書,肯定會到皇帝劉宏的手中。

當然了,能不能恩準,也難兩說,畢竟臨陣換帥便是軍隊大忌。這趙凱雖然軍事能力不行,但終究是荊州軍的主帥,一旦換帥致使軍心不穩,不能輕易平亂的話,朝中的百官公卿甚至皇帝劉宏都不會同意的。

想了想,伏泉最終回絕道:“此事不妥,其一奏書送達陛下手中甚難,閹宦多為欺上瞞下之輩也,若隻此事於己不利,定將毀了此份奏書。另一方面,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若趙凱檻車征詣廷尉議罪,恐軍心不穩,兵馬士氣盡喪,如此反而不美。到時如何滅賊,如何救江夏、廬江二郡百姓於水火?請楊零陵三思,莫孟浪行事!”

伏泉說話說得有條有理,倒是讓楊璿一驚,他也覺得自己有些魯莽行事了,連忙自嘲笑道:“璿恨閹宦久矣,趙凱未有寸功,然身居高位,不思為國盡忠,只求爭權奪利,故有此怨,未想竟錯矣!錯矣……”

等楊璿自嘲完以後,伏泉見之心中雖有笑意,不過卻未表露,之後兩人又交談一會,談天說地,伏泉不由佩服這人學識豐富,其中一些治民施政的觀點讓伏泉受益匪淺,暗道其人真是一個能吏,而他所表露的才學也說明他是一個名士級的人物。

想到楊璿的兄長因為外貌帥氣,才學俱佳,而被桓帝賜婚,伏泉也就釋然了,畢竟能被皇帝看中下旨為婿的人物,沒有一定的才學皇帝傻了才會讓你做女婿,就如同自己伯父伏完,不是外貌才學都不錯的話,怎麽可能就輕易做了駙馬?

哥哥如此,弟弟又會差了哪去,楊璿家族沒落依然能三十余歲做到大漢秩比兩千石的零陵郡太守,這本身也說明他的才學能力之所在。

談著談著,伏泉不由得感覺這楊璿也是妙人一個,頗有種值得結交的感覺。想想看,他能因為自己親兄長因為桓帝賜婚公主而絕食而死,卻不怨恨桓帝,也是能看得開、想的通透的人,畢竟現在大漢民間充斥的是極致的大復仇思想,只要自己和對方有一點仇,那也要拚命報復,即使如同齊襄公那樣九世復仇,也無怨無悔。

坦白來說,當了太守以後,伏泉對這種思想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自己也是他的受益者,當年他殺曹破石也是靠的這個理由而避罪。這還是往小了說的,往大了說的話,甚至強漢之所以是強漢,也是因為有這種與異族只見不死不休的仇恨思想在,所以能讓一代又一代的漢族先輩們前赴後繼的為報國仇,誓死不休,從而開疆拓土,使得漢人威名遠揚。

當然,這種思想可愛,但也可恨,畢竟正是因此才會讓民間任俠之風昌盛,遊俠惡少年隨處可見,稍有結怨必是刀劍相向,不死不休,無端端的為社會增加了不少隱患,甚至也危害不少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少黑惡勢力便是由此而生。

閑話說的遠了,對比大漢整個社會,像楊璿這樣看得開、想得通透,不因桓帝間接害了其親兄之事而怨恨大漢,報復皇帝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若是正常之人,隨著大漢掀起黨錮,迫害士人,早就因為幾番仇恨之下,各種名義避仕,普通的如此,而偏激的就應該像後來的袁紹那樣,隱忍數年,最終一招得勢,顛覆大漢天下了。

但這楊璿和那些人不同,反而不因私仇而混公事,不僅入了漢朝朝廷為官,甚至做到秩比兩千石的一郡太守之職。雖然零陵郡並非大郡,此時人口稀少,可是治下也有數十萬人,而且他這官職可不是宦官親屬門生那樣,靠著美言和賄賂皇帝得來的,是他一步一步為官親政得來的,足可見這位的能力有多厲害。

以楊璿和大漢的緊張關系來講,若楊璿真的像他那樣不記恨漢室,反而因為趙凱無能,沒有拯救江夏百姓從而怨恨這閹宦黨羽的話,不得不說他可真是一個大漢忠臣,簡直說他是楷模級的人物也不一定。

不過,具體楊璿如何,能不能與之結交,還是需要時間去觀察。因此,在感覺談得差不多時,伏泉便不再談,而是轉移話題,匆匆說了幾句,便禮送楊璿。

楊璿也是知趣,知道他們談得不少,伏泉點了話頭便不推辭,瀟灑離去,一點也沒有不滿之色,名士之風盡顯。憑白讓伏泉有種感覺,感覺自己不知禮數一般,竟然強製驅趕了客人離去,有種十分不知人情往來的意思。

至此,伏泉稍安,楊璿之事他雖依舊起疑,但畢竟無證據,暫且相信他對自己無害。若如此,那麽僅僅一個趙凱還不至於讓他心中憂慮,想著出走,畢竟說穿了趙凱不過是一個靠著宦官勢力爬上來的狗而已。在如今天下都在注意江夏平亂的事情時,他要對付自己除了使一些旁人看不到的背後手段以外,也沒有其他辦法,畢竟,真要傳出兩人正面不和的事實,這趙凱自己也拖不了乾系,皇帝絕對不會容忍一個在這種平亂時候還想著爭權奪利的人繼續待在這荊州刺史的位置。

念及此處,伏泉大定,開始思索攻城事宜。這荊州軍對他不是龍潭虎穴的話,他自然要想著如何快速攻克鄂縣了,畢竟剛才軍事會議上,那文姓武將所提的攻城方案就非常好,如果按照他的法子攻城的話,這江夏叛軍令漢軍頭疼的火油之物倒是沒有那麽可怕了。

想乾就乾,對於這類事情伏泉一直不會做過多猶豫,當下就召集了麾下文武前來商議。不一會兒,伏泉麾下文武心腹聚齊,臉色皆是怒氣未消,顯然還是為今日自家太守被荊州那幫無能兵將圍攻而憤憤不滿,只是同為漢臣,他們又是客軍,再有趙凱這個權利比伏泉大的地頭蛇在,他們也只能受這悶氣,真是受罪。

看著麾下文武的臉色,伏泉自然清楚他們所為何事,並未細問,而是直接說道:“今鄂縣難破,孤細查之,欲以土挖地道之法,奇襲鄂縣,諸君可有異議?”

帳內諸將聽後皆是露出愕然之色,顯然十分震驚不解,不知為何自家太守還要去攻那鄂縣,畢竟今天荊州軍那幫混蛋可是根本不留情面的威逼他。按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他們乃是客軍,只是奉命來平定叛亂的,去哪裡都一樣,何必在這掉著,幫這些荊州兵呢?就讓他們在這鄂縣寸步難行不是很好,到時候他們去其他地方破城立功,好好打一打那趙凱的臉。

當然,他們心中這樣想著,話語裡也沒有藏著噎著,在震驚之後,紛紛叫喊起來,都是情願離開也不幫這趙凱破這鄂縣縣城,帳內頓時一片群情激憤,讓伏泉暗歎自己這些年善待他們沒有白費,以後他們對自己的忠心可見一般。

不過,他們的叫喊沒有多久,就被伏泉的一句話嗆住,只聽他說道:“孤可不欲趙凱得功,此鄂縣城,吾巴郡兵自破之,豈有荊州兵分功之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三掌門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