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516章 土地女人孩子缺1不可
自漢以後,真正第一個將屯田發展到極致的是曹操,面臨三國時期的人口糧食嚴重不足的問題,較之劉備、孫權,在中原實行的更厲害的全面化的軍事屯田管理制度。

 朝堂上的公卿百官,對於屯田移民的認識自然沒有伏泉認識深刻,而且伏泉的策略,在他們看來完全沒有問題,並且提出的實在是太好了,認真分起來的話,卻是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策。

 比如伏泉所提出的第一策,實為下策,認真實行起來的話,必可保大漢國百年安寧。

 只是卻頗有些治標不治本,不能永保大漢邊境平安,因為那些被大漢驅逐到異國的蠻夷,很有可能會在異國和其他蠻夷融合,最終恢復元氣,形成更大的勢力,並且最終再次入侵漢境。因此,此策雖實行操作簡單,漢軍花費錢糧不會太多,但隻可為下策。

 第二策卻是中策,其類似於羈縻制度,和大漢現在對於邊塞匈奴、烏桓、羌人等民族蘇勇的策略類似。不過伏泉所獻卻又有所不同,若大漢堅持此法,不過分壓迫蠻夷,終有一日,必可同化其族。

 所謂“羈縻”,就是一方面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其古已有之,然無論哪朝,多是賜予虛位王爵,實行自治,伏泉加以更改,變虛為實,立成萬世之良法。伏泉所獻之策,根本目的是慢慢同化異族,如同後世天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一樣,很難出現蠻夷反叛的事情,除非中央政府徹底衰弱。只是此策花費錢糧人力靡費太多,所需時間也長,也許三代、五代,甚至百年,所以是為中策。

 而作為上冊的第三策,卻是最毒之策,因為用此策,武力壓服,至多三代之後,塞外之地除非是有其他外敵入侵,否則便將不複有蠻夷了。

 這也很好理解,這就是和後世移民多數移民美利堅的華人一樣,最終很多人都隻說自己來自華夏,但卻是美利堅人一樣。在陌生的環境裡,和陌生的人生活,最終只能被同化,現在如果大漢將那些蠻夷,強製遷徙到早已經被大漢控制的蜀地、荊南等地廣人稀的地方,再用武力強製鎮壓他們,三代以後,他們的後人即使知道自己出自塞外,恐怕也不會認為自己是蠻夷,而會是認為自己是漢人,是中國之民。

 一旁的何苗呆呆的看著伏泉,他想要反駁伏泉的三策,可是卻根本無處下手,畢竟他對於屯田移民的理解,也只有本朝以來的經驗而已。和伏泉這個總結了後世經驗,對比如今大漢形勢,所提出來的征服三策比起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

 當然,其實在伏泉心中,有一個最好也最有成效的計策,那就是徹底展開大屠殺,按照他當時在塞外斬殺鮮卑胡人的辦法一樣,凡是不服從王化的,高過車輪的就地屠殺,留下婦女為漢人生兒育女,沒有高過車輪的小孩子慢慢教化,根本就不需要廢其他那麽多事情了。

 不過,這實在是太過血腥,伏泉想來恐怕即使滿朝公卿心中清楚,這是非常簡單有效而且惡毒的辦法,也不會答應的。畢竟,以儒經為官方學問的大漢,主流思想恐怕也只是對於危及自己統治的同族百姓會下屠刀,至於異族,在他們的眼中,能和聖人一樣,教化諸胡萬民,使他們知禮儀,通文明,恐怕才是最好的。

 伏泉若是說出,必然會引來一群儒士君子的嘲諷,從他大戰歸來後,就不知一次聽聞朝野之中,對於他屠俘以戰養戰的策略的痛罵和批判就可看出來,要不是自己是偏師出塞,情有可原,恐怕他們會鬧得更凶了。

 因此,幾番思索,這一策最終還是被伏泉私藏了起來,而是用了對於如今的大漢百官而言,可以接受的三策。

 只是,何苗無話反駁,但是其他議郎可不會如此,只見,曾經和伏泉在荊州有著不小糾葛的議郎楊璿,起身出列向皇帝劉宏行禮後道:“伏巴郡所獻三策皆為良策,然依伏巴郡之策,拓土塞外,根本之策乃漢民移邊,今巴郡以牛馬假貸,屯田賜地為誘,固可引無地之民往塞外,然巴郡如何可保出塞漢民,皆可還利於朝廷?又如何可保,漢民長久於塞外?”

 伏泉看了眼面前的楊璿,非常疑惑他怎麽入朝,有過前番的結識,已知楊璿為人的他知道,這楊璿並不是有意針對自己,其實只是在對自己的計劃進行深入的詢問而已。

 只見,伏泉回道:“塞外之地,皆為沃野之地,若以軍屯管之,民無惰心,數年以內,必有大收,則若假貸合理,數年之內,牛馬之利,必獲利繁多,又可得萬裡沃土之稅,利國利民之舉也。”

 頓了一下,伏泉接著說道:“至於令漢民長久於塞外,此亦有法解也,百姓出塞,若回中原,必為塞外無親眷也,今大漢滅鮮卑,俘虜婦女數萬人,可將此數萬婦女,一同賜予出塞漢民,令其成婚立家。如此,不數年,漢民有地有妻有兒,有此三者,敢問何人欲回中原?”

 楊璿聽後一愣,若有所思,然後不再言語,和劉宏行李後,便回自己座位,顯然對於這屯田移民之策,他不會有太多異議。

 終究伏泉第一是吹塞外土地都是沃土,田產無數,當然群臣是對畝產抱有疑問的,只不過在想到可以多田地收稅,彌補朝廷虧空,所以沒有反對。第二,伏泉所提的用俘虜的鮮卑婦女,給那些跑到塞外的單身漢們成家,讓他們有妻子有孩子有土地,想想看現在的大漢會有什麽樣的人去塞外?那就只有那些窮困潦倒,希望去塞外拚一把,混口飯吃的窮苦漢子而已,只要用一個家在塞外困住他們,就不愁這些人會願意回到中原,去過原本的苦日子。

 其實不只是楊璿,就是朝堂其他百官公卿,也沒有異議,畢竟伏泉幾乎把各種屯田移民可能出現的大問題,全部說出了解決辦法,他們再想反對也沒有理由,剩下的情況,也就是看坐在殿首的劉宏,該如何選擇了。

 畢竟,無論如何處理,那屯田移民前期投入的錢糧,絕對不會亞於一場大戰,以大漢如今剛剛大戰鮮卑的國力來看,肯定會更加吃緊。就是不知道皇帝劉宏會不會舍得下那些血本了,只是,如果下血本的話,恐怕各地要收重稅彌補西邸虧空了。

 “伏卿,塞外之地,果可為沃土乎?”劉宏沉寂良久,終是下不了抉擇,畢竟如果塞外之地不能種成沃土良田的話,他如果下令假貸的話,肯定要讓國庫虧本,甚至可能會讓整個大漢因為財政赤字崩盤,自然就讓劉宏猶豫不決。

 “回稟陛下,臣敢擔保,塞外之地,必為沃土,若廣耕作屯田,大漢數歲便可收數萬良田之稅。”伏泉行禮正聲回道,對於塞外那些土地,其他地方他保證不了,但是塞外東北,必定是沃土,畢竟後世的東三省,可是號稱天朝糧倉,同時更是老東北重工業基地。

 雖然在此時,因原始森林、沼澤以及天氣的緣故,想把現在的塞外東北,變成那個後世動輒產糧以億噸為計算單位的糧倉,明顯目前不太可能,但開發數萬裡產出可以的田地,在伏泉想來應該可以,而有了這些開墾好的土地,因為漢民和朝廷假貸,朝廷合理收著比中原高了不少的稅收,彌補大漢的財政虧空,在他看來完全可行,當然,前提是大漢能堅持下來。

 而且東北那邊目前人少地多,開發潛力幾乎無限,加之土地都是平原,便於耕作,除了冬天實在太冷了以外,可以說現在塞外的東北幾乎沒有缺點。而冬天,所謂入鄉隨俗,那些想要去塞外奮鬥的人如果連寒冷都抵抗不了,那就最好別來了,想來以人的適應環境的能力,他們自己會找到最好的辦法解決,不然,如果沒人去適應,恐怕東北就根本沒機會發展了。

 現在,就看劉宏的抉擇,以及劉宏確定之後,在土地、女人的誘惑下,天下到底有多少人願意去那塞外苦寒之地奮鬥了。

 至於伏泉在整個計劃中,所提到的假貸,其實就是後世的借貸,在春秋時候,便已有之,甚至於那時候也都有高利貸商人的出現。當然,這一次伏泉是讓東漢朝廷,去扮演那個貸物品的商人角色而已,而且伏泉這座也有另一個理由,他相信因為這是朝廷主持,是皇帝的借貸之本,那些想要在朝堂繳獲的戰利品中,上下撈手暴發橫財的家夥,恐怕也得就此收斂才行。

 和伏泉預想的劉宏快速決斷不同,即使剛才伏泉說了很多肯定的話,並且之後,朝野再無人反駁他,身為大漢決策者的皇帝劉宏,在這一次,也沒有選擇百分百支持伏泉的策略,而是將這提議擱置,並未立即答覆。

 下了朝,伏泉心裡打定主意,如果這一次自己勢微,沒能讓劉宏最終同意這移民屯田的策略的話,等到以後,自己掌權朝堂時,他也一定要不擇手段,徹底將那塞外萬裡之土,納入中國的版圖裡。

 隨後,伏泉又和老熟人楊璿,結伴同出宮殿,一路相談兩人分別後的諸般事情,畢竟有著類似戰友的友誼,因此即使兩人之間有些家族上的隔閡,倒也談得愉快。

 至於楊璿入朝為議郎,其實也有原因,原來在伏泉當初平定黃穰之亂後,荊州又在安穩一段時間後,再次發生叛亂,蒼梧、桂陽二郡皆反,賊勢浩大。

 當時叛軍相聚,攻打郡縣,叛軍眾多而楊璿兵力薄弱,官吏百姓非常擔心害怕。而楊璿卻是不懼,他特製數十輛馬車, 用一排袋子盛石灰於車上,系布索於馬尾,又做兵車,專彀弓弩,約定日期會戰。隨後讓馬車在前面,順風鼓灰,賊人不得張目,就用火燒布,馬受驚奔突賊陣,再叫後車弓弩亂發,征鼓鳴聲震天,群賊驚駭四散,追逐傷斬賊人無數,將其頭目梟首示眾,郡境以內得以安寧。

 事後,和楊璿本就不和的荊州刺史趙凱,卻是因為貪圖其功,便直接誣奏楊璿並未親身破賊。楊璿知道後,也在同一時候上奏辯駁,不過趙凱畢竟屬於宦官一黨,在朝中宮中有人相助,最終劉宏不明原因,直接下旨用檻車將楊璿召回問罪。

 在路上,因為防禁嚴密,沒有機會辯明理由,楊璿百般尋找機會,最終咬破手臂,用血寫成章奏,具體陳述破賊的形勢,並且說到趙凱誣陷他的情況,隨後讓親屬到朝廷詣厥上奏。

 最終,劉宏覽奏後,明白了事情原委,便寬宥了楊璿,同時拜其為議郎,而趙凱卻是因此,被治罪誣告他人之罪。整件事情,可謂是一波三折,否則,說不得就不會有今日在朝堂見到楊璿了。

 心裡面,伏泉也明白,這事以後,楊璿的官運肯定會更好,畢竟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不喜歡這種忠貞有能力的臣子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