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293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
推翻大漢,以造盛世!

這話說的擲地有聲,似乎生怕在場之人聽不到一樣,那馬相如此正聲大喊之後,又接著說道:“如今天下百姓困頓,漢室無道,暴政害民,依如前秦,吾太平道志在解百姓於困頓之厄,推翻漢室……”

之後馬相再次重複,這次更是赤果果解釋了,絲毫不掩飾他話語裡對大漢的不滿,號召百姓推翻暴汗,講的極富煽動力,一下子伏泉覺得整個五鬥米道裡,在場中人裡似乎不少人都有所異動,他們紛紛都臉色激動的點頭,看似讓人頗有一種馬相高呼一聲,他們就答應的一呼百應的盛況。

臉色十分難看,伏泉眯著眼睛直視著那面色坦然,似乎根本沒說過剛才那話的馬相,心中也是吃驚不已,這太平道膽子這麽大,如此大張旗鼓的就敢在這麽多人面前揭露反義了,隨後想想也就釋然了,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也就不是太平道了。

想想看,歷史上太平道被迫提前起事,掀起了那場匆匆起事的黃巾浩劫,除了一方面是他們內部出了叛徒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他們實在是太自大了,自大到肆無忌憚的地步,就像現在的馬相,敢公然就叫囂推翻大漢,再造盛世一樣,似乎他們就像是天定之人一樣,根本不把任何事情放在眼裡。

後來會有那麽多人在太平道起事前,都向朝廷告密太平道意圖不軌,也是因為太平道公開傳道時,言論太過“離經叛道”,常常直言滅漢的緣故。當然了,他們的思想伏泉也是想的明白,畢竟現在,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馬,太平道都有自己的勢力,對太平道裡多數泥腿子出身的貧苦百姓而言,這就相當於打牌時,自己手握大小王,還清楚知道對方手牌,自然會產生一種百戰百勝,根本不需要有任何顧忌的狂妄。

事實上也正如他們所料想的那樣,若非是出了叛徒,向漢朝告密自首,恐怕如果真要讓太平道準備充足,恐怕整個大漢真的會就此被推翻,讓張角就此建立一個以神權宗教為統治基礎的信仰國家了吧。

只是,很顯然,太平道終究只是個注定是以悲劇結局收尾的勢力,如果沒有背後那些世家豪強的支持,或許他們根本就不會有二次起義的事情發生。從一開始,這張角建立的太平道,在他因為第一次起義涉罪而被釋放之後,能夠再次壯大太平道,就已經被有心人利用,注定成為了對方謀利的工具而已。

接下來,那馬相又不斷闡述漢室的種種失德,言語裡不斷顯露對世家豪族的怨恨之情,頗為聲情並茂,這些顯然引起了在場許多人的共鳴。他們之中,雖然有一些世家豪族之人隱居向道,只是更多的人都是出身貧寒之人,畢竟能向張道陵那樣真心求道,辭官不仕,一心隻為尋找得道成仙之途的出身世家豪族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直到馬相闡述完畢,伏泉也再無一點波動,因為他早已對這太平道失去了興致。說來說去,這太平道也只會利用當今尖銳的社會矛盾來激起困苦百姓的反抗,再加之用宗教迷信的信仰來控制,再無其他新意,已然明白他們全部底牌的伏泉當然沒有再呆著聽那益州兩個黃巾渠帥的吹牛言論了。

至於要不要現在就拿下這兩個四處造謠,言語蠱惑百姓的太平道賊子,伏泉卻是沒有這種想法。記憶裡,益州似乎一直承平,偶爾才有幾次動亂,而這黃巾賊在益州起義他是沒有什麽印象,想來這馬相、趙祗後來也無太多本事,只會靠嘴巴上的言語來蠱惑愚民百姓而已吧,可能他們剛剛響應起義就被平定也說不定,

既然如此,自己何必趁現在太平道得到朝廷諸公和皇帝寵愛的時候,去趟這趟渾水,畢竟犯不著為這兩個無能之輩惹怒了朝廷諸公和皇帝。等到馬相談完他那以《太平清領書》為主體,摻雜了自己大量的私貨理論的反動言語後,那邊趙祗隨後也來闡述他的“道”。不過和馬相所述相似,趙祗言語也是飽含無數蠱惑,只聽他言道:“自穆宗孝和皇帝始,大姓雄張,掠奪平民田產,朝廷不能製,亦不敢製,其等錢帛山積,奴婢上千,牛馬無數,富逾王公。百姓無田,或為豪族奴仆,役使如畜、命不由己;或浪跡天涯,裸行草食、易子而食。漢桓以來,天下生亂,再無一載安穩,此乃炎漢氣數將盡之兆!當此非常之時,拯救天下之任,非吾太平道莫屬……”

好吧,和馬相所言相比,這趙祗是換湯不換藥,伏泉也是徹底不想聽了,轉身離去。管這兩黃巾賊子吹出天來,最終也就是要表露大漢氣數盡了,只有那些世家豪族會過上好日子,而普通百姓只能飽受剝削,過著窮苦日子,而能救天下百姓的只有他們太平道,只有信他們太平道,一起推翻暴漢的統治,才能沒有剝削和壓迫,才能人人平等,走向太平盛世的這類言語。

山路崎嶇,冷風襲來,遠處似乎還傳來那趙祗響亮的論道之聲,伏泉走向自己居所,心中也是百般思索。剛才太平道所言雖然都是蠱惑性言語,但他們所說得世家豪族卻真的如今大漢社會的矛盾點,只是,很顯然,除非真如太平道那樣以推翻漢朝,建立人人平等的世界為目的,否則,這世家豪族即使再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依舊是新王朝的頭等大患。

當然,在伏泉想來,倘若歷史真的是太平道推翻了大漢,建立了新王朝,那世家豪族可能依舊是新王朝的受益者。遠的不說,就是此刻建立太平道的張角三兄弟,亦是出身豪族之輩,不然何以他能在大漢世家豪族之中傳道?

要知道即使是張道陵這位有著深厚家世淵源的張良九世孫,他比張角早建立五鬥米道數十年,可依舊沒讓五鬥米道傳道天下,特別是大漢的世家豪族,除了巴蜀一地,其他地方信五鬥米道的世家豪族卻是不多。而張角不過是偶然得到了《太平清領書》,卻可以一躍成為布道天下,廣為人知的太平道“大賢良師”,可見張角的出身絕對不低。

甚至於他的太平道能同時在大漢的上層世家豪族和下層平民百姓中廣為流傳,無論涵蓋面、組織度還是理論高度,都比現在甚至以後許多宗教厲害的多,要說沒有他的豪族出身的緣故,是怎麽也說不通的。畢竟在那些親善太平道的世家豪族,除了那些利用太平道的世家豪族,信奉太平道的也不少,既然能被他們信奉,自然這立道的人身份也必須有一定高度才行,否則,泥腿子建立的教派,即使再有名,能被世家豪族所推崇也是很難。

而且,張角傳道以後,他的生活也是一直未變,據伏泉所聞,現在的張角可以說是钜鹿一土豪中的土豪,他的家族因太平道之故昌盛。原本就是豪族的張家,因為張角所立太平道,收斂錢財甚多,傳聞可以堆積如山,一般的諸侯王也沒有張角那麽豪。甚至於張角生活也十分奢侈,非錦衣不穿,非美食不吃,家中姬妾可比伏泉現在的十余名多了百倍不止,可謂是日日笙歌,這可如後世所傳的帶領被壓迫的平民百姓反抗昏庸黑暗的漢朝的領袖貧苦道人“大賢良師”張角的形象並不相同。

因此,即使黃巾真的奪了大漢天下,充其量又是一個封建王朝而已,不過,這個王朝和其他封建王朝不一樣的是,他們是一個以宗教信仰為主體的封建王朝而已,和後世的太平天國如出一轍。

當然,這新的王朝建立,張角等起義的組織者成為了王朝的統治者,而那些支持他的豪強世家,繼續成為新王朝的統治基石,再一次千秋萬代的發展延續,而那些一直跟隨張角,甚至捐錢捐物的貧苦百姓,其中有戰功的或許會一躍翻身,而大多數,除了做太平道王朝的兵員之外,可能也只是成為一個新王朝的奴役對象而已。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縱然王朝變了,該受苦的依舊在受苦,真正受益的只有那些領導者而已,張角等人如是,支持他的世家豪族如是……

想到這裡,伏泉心中也是思緒萬千,自從西漢後期,世家豪族崛起以來,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基石都是當地的豪強世家,即使是後來科舉盛行的宋明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科舉除了讓豪強世家受益以外,也給了貧寒出身的窮苦百姓一次翻身的機會而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很好的解決了王朝社會上層和底層的激烈矛盾,只是卻也為王朝武事暗弱埋下了禍根。

當然這些都不是伏泉該想的,現在在他眼裡,最重要的卻是思考以後如何應對豪強世家而已。畢竟離黃巾起義還有四年時間,今日他又切切實實的見到了黃巾賊人,一種越發緊迫的心情湧上心頭,或許他也該思考黃巾之亂後,自己該何去何從了。

大漢現在就是一艘全身都破洞的小船,一場波及全身的浪花就能讓它淹沒,想要修補極為不易。因為即使修補,也不是會有多少人暗中使壞,卻也並非不可,而對伏泉而言,走一步看一步,未來到底如何自處得看形勢,而他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應對後面那風雲湧動的時代,畢竟縱然是自己掌了權,可沒有一個切實解決當今大漢從上到下的矛盾的辦法,估計自己最終也會失敗。

如今,外戚、宦官、士人的矛盾是大漢現在朝堂上層爭鬥不休的原因,而在社會,世家豪族、貧苦百姓之間的尖銳社會矛盾卻是更加激烈。這其中,士人多數都是出身於世家豪族,而世家豪族都是以家族發展為己任,這些士人自然是以他們的利益為主,當然要一面在朝堂奪利,一面在社會剝削,最終當王朝再也給不了他們更多的利益,甚至限制他們的利益,而基層的百姓也在反抗時,他們的選擇自然是讓基層百姓反抗舊王朝,自己從中牟利。

畢竟舊王朝要打擊這些反抗的基層百姓,只能依靠那些世家豪族,依靠那些士人,而一旦世家豪族在這次幫助舊王朝裡沒有得到太多實質性利益時,那麽他們的選擇也就只剩一個了,那就是換了這舊王朝,選擇一個新王朝支持,這也是歷史上漢末的真實寫作。

任何時候,世家豪族, 從來都是和百姓相對立的,怎樣從兩者中間尋求平衡,無疑是一個難題,東漢的歷任皇帝都在尋求方法,可無一都沒有太多建樹,而且因此也誕生了外戚、宦官這種內朝團體。

到了如今,伏泉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因為世家豪族是他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一個團體,欲伐天下,掌控王朝,缺不了豪族大家的相助,可此事於他而言有利有弊,利者自不待言。

說弊的話,當年光武帝劉秀依靠地方豪族取得天下,登基後想要丈量土地,核實人口卻遭到豪強極力阻攔,有些地方甚至發生叛亂,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光武帝隻得不了了之。毋庸懷疑,這是明目張膽的打臉行為,打的還是天下之主的臉,可大漢卻對他們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采取各種措施限制,著名的“黨錮之禍”雖然有宦官集團爭權的原因在內,但不可否認,也是因有皇帝向限制代表世家豪族的士人的利益而允許產生的。

限制打擊世家豪族,這是必須的,然而還得有個適度才行。想到此,伏泉感到他若是掌權,都必須大力提拔寒門才是,但這其中不能過度,否則只會重走大漢歷史上的老路。或許,盛唐的一些制度倒是不錯,例如科舉、軍功授爵降爵。不過,進行科舉的話,他可不能走到後來宋明的路子,王朝有底層人士向上的路子,但也不能斷了武備。

軍功授爵製和科舉製並行,治理地方靠科舉,而武備則實行軍功授爵講爵的制度,當然這一切任重而道遠,只能靠時間慢慢摸索。

推薦閱讀:天蠶土豆大神新書《元尊》、貓膩大神新作《大道朝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