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292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
大殿外,鶴鳴山上五鬥米道的一眾道士道姑齊聚,凝神聆聽那前來拜訪山門的太平道。雖然這馬相、趙祗是如今隱隱有著天下第一道派的太平道的有名道人,他們虛心聽取對方所講的道學也不無不可,但是對方此時親自登山門拜訪,這意義可就不同了。

 親自上門論道講學,這頗有一種到人家山門砸場子的意思了,既然如此,這些五鬥米教的道士道姑當然不能真的是聽取道學這麽簡單了。他們凝神聆聽,其中自然有發現這上門論道的太平道人話裡關於道學辯論的錯誤的意思,從而好好的反擊打臉這太平道,來為他們的道統正名。

 畢竟現在,只能說在蜀地有不小名氣的五鬥米道,與那天下十三州,都有道徒信眾的太平道相比,即使有著張道陵的名頭加持,但在太平道面前,他們就像後世一個啥都沒有的窮絲被高富帥當眾談話的意思。這心裡當然不平衡,自然要時刻想到打臉太平道這個“高富帥”了,說不得他們打臉太平道,傳了出去,聲名鵲起,引來更多的道徒信眾,從而壯大了他們五鬥米道。

 只見,那兩個黃袍道人裡身材高大的道人,起身抖了抖自己的道袍,然後從身旁取來一根木仗,拄著走到殿外正中。這倒不是說他腿上有殘疾,而是這東西表示他在太平道的地位,當年張角初建太平道,便手持一根自製的九節杖,念著符祝傳道。

 何為符祝?

 《說文解字》有雲,“祝者,咒也”,符祝同“符呪”、“符咒”的意思一樣,即是傳道時要念的咒語的意思。在黃帝時代祝、咒是不分的,黃帝時設的官職祝由,又叫咒由,因此,符咒中所用的的咒語便是古代巫師祭神時的祝詞。

 張角傳道,手持九節杖,傳以符祝,靠的是教病人叩頭思過,再用摻加過藥物的符水此語飲之。那些病人如果正好因為藥物所加準確,能夠自己痊愈的,張角便和那人說那人信道,與道有緣;若其不能痊愈,便說這人不信道,與道無緣。

 這些人裡,病情痊愈的人大多數都就此信了太平道,那些沒能痊愈的,也因此不會怪罪太平道,反而多數會自責反省,從而更加向道,之後也會加入太平道。而張角這樣做,自然沒有人會說太平道是邪教了,畢竟在漢代,百姓雖然能從《詩經》之類的先秦典籍裡唱歌識字,但是過於深奧的知識卻是很難學習到的,再加上張角又利用了漢代人的迷信思想,以及張角背後一些世家豪強的扶持,太平道當然可以在叛漢事發後,死灰複燃,並且迅速壯大,比之先前張角被治罪前勢力更加龐大,以至於最終掀起了那場動搖大漢根基的“黃巾起義”。

 而那馬相手中所持的木仗,卻是其傳道所用,自然是學習張角的,可以說這節杖是證明他在太平道身份地位的信物,也是他傳道所必須要用的工具。只見,馬相持杖行了一禮,隨後向四周環視道:“諸位道友,在下太平道馬相,添為益州大方渠帥,今日有幸往鶴鳴山拜訪五鬥米道眾位道友,與眾位道友論道,實乃榮幸之至……”

 那邊馬相一番自報家門的開場白,如同後世電視劇一樣直白,毫無新意可言,伏泉頓感無趣。不過這馬相所報之其在太平道的職位,倒是令伏泉錯愕不已,這人竟然太平道在益州的大方渠帥,怪不得來時見他身上和自己一樣有一股上位者的威嚴。

 來於此世,伏泉雖然是第一次見到太平道的道人,但是畢竟知道那場動搖大漢根基的黃巾起義,所以對於太平道也是打聽了不少消息。這太平道以“方”為單位組織教徒,每方設“渠帥”統領,大方萬余人,小方六七千,天下共建三十六方。需知在太平道嚴格管理的宗教組織內,這種大方渠帥所處的地位絕對不低,若是換成大漢的官方職位,也是相當於一郡之太守了,卻是和自己地位相差不大,以馬相、趙祗加入太平道時日不短來看,他們身上有比自己還濃厚的上位者的氣息也不算奇怪了。

 隨著馬相的開場白結束,之後終於進入了正題,只聽他道:“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

 觀馬相所言,卻是伏泉從未聽過的言語,不知是出自哪裡的道家典籍,便立即輕聲問詢他身邊,此刻在外圍聽道的小道士。那道士本以為誰人如此無禮,此時竟然言語打擾他聽那太平道渠帥的論道,轉眼一看,卻是新來祈福許願的巴郡太守伏泉,連忙笑著回答說那馬相講的乃是《太平清領書》。

 太平經?

 伏泉一愣,隨即恍然,這馬相既然是太平道的大方渠帥,自然只會去講他們太平道的傳教經典典籍《太平清領書》了。

 這《太平清領書》就是後世的《太平經》了,其內容駁雜,涉及天地、陰陽、五行、十支、災異、神仙等,相傳由神人授予方士於吉,就是那個被孫策忌憚從而殺掉的方士於吉。

 後來因故,輾轉流落到張角手中。

 之後,張角得到這道士於吉等人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如獲至寶,遂以“宗教救世為己任”的名義,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加上裡面的妖言妄語,迷信蠱惑百姓,建立“太平道”,從而傳道。張角信奉《太平清領書》,甚至將他所建教派取名“太平道”,也是因為《太平清領書》的緣故,而所謂太平道,便是即行太平之前之義,因為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就連張角自稱“大賢良師”,甚至傳道時用九節杖、賜予信眾符水治病等也都是脫胎於那《太平清領書》的內容。

 殿外,馬相開始不斷闡述著《太平清領書》的各種思想,其中夾雜了一些他們太平道的教義作為解釋。不得不說,這《太平清領書》能讓太平道一躍成為如今大漢的第一道教,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書裡所表現的教義卻是十分符合封建王朝中,受剝削嚴重的底層百姓的思想需求以及生活野望,這也怪不得願意跟隨太平道信道的人有那麽多,以至於後來這些人多數都心甘情願的隨張角謀反。

 《太平清領書》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一是重新構築了早期道教的神學思想體系,即“天人合一”思想;二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為帝王“致太平”勾勒了一個人人向往、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圖景,提出了一套“無為而無不為”統治術;三是提出了修道的教徒怎樣修辟谷、食氣、養性、房中、佔卜、勘輿等修身養性術;四是向人們提出了財產共有、自食其力的善惡報應觀念,指出只有人們信修正道,方可斷除災異而得道成仙;五是反映了平均主義和平等理想的樸素民本思想。

 可以說其中的“致太平”,“財產共有、自食其力”以及“平均主義、平等理想”對當時的大漢底層百姓有著什麽樣的衝擊,歷代起義只要有了“平均主義、平等理想”,就不怪那些生活困苦的底層百姓要為謀反者賣命了,更何況這還是有一套理論基礎的。

 甚至於一些肉食者也對這《太平清領書》所提的思想十分認同,因此這才有張角即使有了謀反前科,漢朝的多數統治者依然對其置之不理,甚至於皇帝劉宏也對這本經書讚歎有加,當然了,對這些統治者而言,其中的“平均主義、平等理想”自然是妖言妄語了,最好能夠刪除才好,所以這本《太平清領書》在現在的大漢若非張角以此傳道,不然說不得還是被官府私自收藏而已。

 當然了,並不是說《太平清領書》是邪書,其能流傳於後世,甚至為無數帝王所推崇,自然可取之處甚多,而張角的太平道只是歪曲《太平清領書》這部經書的本意,為他們的造反找到合適的理論基礎思想而已。

 不過,張角的成功除了《太平清領書》的緣故,也有當時的社會背景所致。在建寧、熹平之際,瘟疫“眷顧”著大漢帝國,神州大地上癘疫遍地,已經缺衣少糧的百姓哪裡還經受得住,紛紛斃命於癘疫之中,絕家滅戶的慘狀時有發生。就在百姓的一片哀嚎聲中,一個自稱“大賢良師”的人出現了,用一部已經自成理論體系的《太平清領書》傳道,輔之符水治病的迷信傳道方式,給無數深陷黑暗的百姓一絲“曙光”,從而迅速壯大了太平道。

 因此,此刻聽著馬相借著《太平清領書》闡述太平道教義的伏泉,卻是有著一種後世看新聞聯播的既視感。那馬相就像後來天朝收了錢的“五毛黨”,不斷的吹噓這他們太平道所想創立的美好世界,偏偏還有一本相傳是神人傳授的《太平清領書》的理論思想為基礎,這有著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的神學思想體系的理論,自然十分能讓人接受和信服,如果不是伏泉知道太平道的未來,此刻聽了之後,心中竟然也有一種活在那馬相所描述的美好世界該多好的衝動。

 只是,很顯然,馬相說的終歸是太平道,歷史早已告訴伏泉,太平道是注定將會以悲劇結局的勢力, 即使他的教義有多麽的親民,可惜終究只是被歪曲叛亂分子所利用而已。

 再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終歸是要講完的,伏泉聽了一遍,初時還感覺這太平道有些意思,但到後來總聽到那馬相在不斷講解《太平清領書》經書要義時,總要提及“財產共有、自食其力”、“平均主義、平等理想”這些思想內容,卻是漸漸頓覺得無趣的多。

 這種東西,對於受限於封建王朝統治的大漢百姓來說十分有新意,甚至令他們心情澎湃,憧憬為之奮鬥。但對於伏泉這個從後世而來見過太過這類理論知識的優良少年來說,卻是無甚出奇,別的不說,便是他後世上學時,各種政治思想品德的理論知識不斷由應試教育洗腦,再聽這個千年前根本也不算完善的,只有一套普通的說辭的輿論洗腦,真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當然,這東西對伏泉沒用,但對這時候的大漢百姓來說卻是夠了,而對這此時聽道的五鬥米道一眾道士道姑來說,即使他們已經有人聽過不少次太平道的講道,也依然是面露驚異不已。

 就在伏泉感到百般無聊之際,也不知那馬相如何講的,卻是聽到他突然大喝一聲道:“推翻大漢,以造盛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