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漢末皇戚》第284章 中黃太1
所謂“中黃太一”,乃是一個神名,即“天帝神師黃神越”,兩漢之人認為“黃神越”是天帝的使者,對這個神的崇拜十分普遍。

 漢人死後陪葬的鎮墓瓶、鎮墓文裡常有“黃神越章”這樣的稱號出現,而這些鎮墓瓶、鎮墓文是巫做法後留下來的,也就是說,黃神越是巫信奉的神,如今張修也拜這個神,甚至於張道陵也拜此神,可見巫與道教之間的關系,難以區分。

 之所以說張道陵和張修都拜巫師信奉的神“黃神越”,其實也是有緣由的。張道陵身為正一盟威道創始人,按傳言是其被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號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這裡不管是太上老君所命的“師”,還是號稱的“三天法師正一真人”裡的“師”,以及那“老祖天師”的“師”,其實都指的是“黃神越”。

 甚至於正一盟威道的別稱“天師道”裡的“師”,指的也是“黃神越”,而那張修所號稱的“五鬥米師”,也一樣所指的就是“黃神越”。如果再往後說,後來張魯殺了張修掌管五鬥米教後,以五鬥米道在蜀中進行,用宗教來治理地方,他自稱“師君”,其實這個“師君”說的也就是“黃神越”。

 另外,妖巫李廣作亂時,自稱“南嶽太師”,這個“師”與張道陵和張修名字裡的“師”是一樣的,指的其實就是“黃神越”,即是“中黃太一”,那個“天帝神師”。由此可見,李廣雖為妖巫,而張道陵、張修建立並發展五鬥米教,然而此兩人實則是一脈相承的。至於那個海賊張伯路,雖被稱為海賊,可他作亂時,卻自稱“使者”,這個“使者”其實說的也是“黃神越”,“黃神越”不但是天帝神師,而且還是天帝使者。

 而說到這裡,如今已經傳道天下各州郡的太平道,其實也與這三者一脈相承。張角的太平道是一個信仰神教的教派,雖然他傳的是道教之經典典籍《太平經》,可太平道卻隻信拜中黃太一,

即“黃神越”。張角以“黃神越”為至上神,認為“黃神越”開天辟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裡,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是他蠱惑愚民百姓的基礎。

 後來唐周泄密,張角因事發突然,倉促發難起義,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其自稱“大賢良師”,這裡的“師”,指的就是“黃神越”。因此,張角和李廣、張伯路、張修三者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換而言之,可以這樣說,李廣、張伯路兩人的發展名義其實和五鬥米道、太平道發展是如出一轍的,靠的都是“中黃太一”這個信仰,“天帝神師黃神越”的名氣而發展的,所以才有甘寧言語裡的李廣、張伯路、張修三人其實是一脈相承的意思。

 當甘寧將這些話講給於忠後,於忠這才恍然大悟,長歎一聲說道:“原來如此!未想這‘五鬥米道’竟與李廣、張伯路二賊有這般根源。”話音落下,想是想到了什麽,於忠突然一聲驚呼道:“莫非這‘五鬥米道’日後將學李廣、張伯路二賊乎?”然後他連忙看向伏泉,起身說道:“君侯當不可大意,忠聽聞,張修此獠自號‘五鬥米師’,又於巴郡廣招道徒教眾,意圖難測,行跡不軌,因立即遣散郡內諸‘五鬥米道’信徒,以防有大患。”

 只是他這話語一落,屋內的其他人皆是莞爾一笑,不過也並非是對他言語毫不在意,而是因為即使知道這五鬥米教有很大可能性會學習李廣、張伯路那兩個賊子聚會黨徒,造反作亂,他們也沒有任何辦法,關鍵就在於證據。很顯然,現在還未發展到一定勢力的五鬥米教,即使現在那些道徒領袖有這種想法,但肯定也不會告知他人,所以也不會留下任何證據。

 在現在連皇帝都推崇道家學說,時常召見各地著名道人,聽其授課,地方的政府顯然除非有證據,不然即使猜測到什麽,也是無法將他們強行取締的。因為他們有封建王朝最大的後盾,那個整個社會都要聽其命令的皇帝作為背後的靠山,除非是亂世,不然他們在地方上也許說他們橫著走有些誇張,但至少可以說是不怕一般的官府差役的,畢竟身後有貴人相助,一般事情是很少找他們麻煩的。

 早期道教直接繼承了漢代道家和黃老崇拜的傳統,都有一些無為而治,教化世人的思想,而漢代自漢高祖劉邦立國時,便是黃老學派當道,所以統治者根深蒂固的對於黃老學有一種親近信任的認知感。這一點即使到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也沒有改變,即使黃老學派思想早已勢弱,甚至在如今的大漢官方掀不起任何一點浪花,卻依舊改變不了大漢的統治者,那個話語權最高的皇帝對他們的寵愛和信奉。

 因此,張道陵創立的正一盟威道,甚至後來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因為衍生自黃老道,即使黃巾暴亂前,太平道已經有叛亂的前科在,甚至於不少朝廷眾臣上奏太平道意圖不軌,但是大漢的統治者依舊有不少人對他們信任不減,認為他們不會作亂,這些人裡就包括現在的大漢皇帝劉宏本人。

 這些東西自然不需要伏泉親自和於忠講解,甘寧也因為身份問題不好多說,這些都是已然在官場磨礪數年,有了不少心得的徐晃、史阿對於忠講述五鬥米道和李廣、張伯路只見的區別和淵源,以及朝廷為何一直對這類道派無動於衷的原因。

 慢慢將這些東西消化的於忠心中也是感慨這官場傾軋的水實在太深,不過有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於忠他只是郡署一個官職極低的醫曹一員,平時基本接觸不到政治,這也讓他能提出一些讓伏泉這些人想不到的注意。這不,明白前因後果的他,隨即提議道:“若將此五鬥米道掌握手中,其豈可反叛?”

 一語而出,伏泉聽了眼前一亮,隨即望著於忠暗暗想道,果然有時候外行人總能說出一些內行人想不到的注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