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283章 李廣 張伯路
如果說此刻有人能猜出太平道四處傳道,張角三兄弟心懷叵測的話,也不足為奇,畢竟一方面不說太平道早有叛亂前科,另一方面太平道能傳道如此迅速,與其背後那些支持的世家豪族不無關系,恐怕也就是不知內情的人才猜不出而已。

 但是,如今卻有人能猜出五鬥米教有為禍大漢之心,這卻是令人出乎意料,畢竟除了益州巴蜀之地外,恐怕其他地方對張道陵留下的這一脈道教支脈可能根本不會在意。伏泉卻是沒想到甘寧竟然能看出五鬥米教“用心傳道”的深意,真是令人吃驚,害得他都以為自己是不是又遇到一個穿越在甘寧身上的穿越者一樣。

 而徐晃、史阿、於忠三人驚訝卻不是如此,他們驚訝的是怎麽會把這五鬥米賊,例如張修等人,比喻為李廣、張伯路那樣的人,畢竟那兩人雖然也是巫妖賊之流,但是與五鬥米賊卻是應該相差甚遠才是。

 當然了,甘寧所言李廣者,卻不是那“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此李廣非彼李廣,彼李廣乃是西漢名將飛將軍,而此李廣則是光武帝時在皖地作亂的一個“妖巫”。建武十七年,此李廣自稱“南嶽太師”,聚會黨徒,造反作亂,他死後,他的弟子接著作亂,直到建武十九年才被徹底平定。

 至於張伯路,卻是安帝年間的一個“海賊”,在永初三年寇略沿海諸郡,後被法雄擊破,張伯路投降,次年,他與三百余人又自稱“使者”,降而複叛,再次作亂,直到永初五年才被徹底平定。

 換句話說,李廣、張伯路這兩人都是以迷信之名,蠱惑愚民百姓犯上作亂的大妖道、大賊人,在徐晃、史阿、於忠三人眼裡如何能與這五鬥米教扯上牽連?

 甘寧目光在徐晃幾人臉上流轉,他似乎也有所預見,應是猜出幾人想法,不過在他眼光觀察伏泉時,卻是臉色一變,一臉怪異起來,因為伏泉連連點頭,對他所言好像是讚許異常,這不由得不讓他奇怪,莫非這巴郡太守比他還有眼光遠見嗎?竟然也能猜出這五鬥米賊的深意不成?

 不過,見徐晃幾人目光也在注視自己,來不及多想,對於他們的疑惑,甘寧也要解釋一番才行,只聽他拿起案幾上的藥酒飲完一杯後,才正聲道:“諸位並非蜀人,不知五鬥米賊其中深淺,寧為蜀人,闖蕩荊、益數年,自是曉得米賊虛實。寧適才所言並非妄語,敢問諸君,若寧言道李廣、張伯路與張修一脈相承,不知諸君以為然否?”

 眾人聞言,先是一愣,隨即細細思索,很快徐晃、史阿面露恍然之色,他們久歷官場,有些事情已經點播,便可以舉一反三了。而伏泉此時也已明了這甘寧如何會說五鬥米賊他日必會生禍事作亂的原因。隨後伏泉對甘寧拍手大讚道:“未想汝年小小年紀,膽大有謀略也就罷了,竟還看得這般透徹,李廣、張伯路、張修三人卻真是一脈相承,孤斷言數年之內五鬥米賊必生禍端。”

 有人能快速明白甘寧之言,有人卻不能,比如那沉迷醫術一道的於忠,雖然厭惡五鬥米教,卻是想不明白伏泉和甘寧為何會有此言。他越想就越不明白,越想就越發不解,隨即疑惑文道:“李廣、張伯路、張修,一人為妖巫,一人為海賊,而另一人卻為五鬥米教之首領。三人各不同屬,怎可有言一脈相承?若說李廣、張修一脈相承倒也罷了,然那張伯路卻為海賊,如何會與李廣、張修一脈相承呢?”

 李廣是妖巫,張修號為“五鬥米師”,也算是妖巫一流了,說這兩人有淵源,倒也有些歷史緣故,可是那張伯路卻是個海賊,如何和李廣、張修扯上關系?

 其實這裡面也是有緣由的,其實妖巫就是巫,巫在先秦時地位很高,此後逐漸下降,到了漢朝,已與百工、商賈一起被排除出了“良家”之列,淪為不齒於“齊民”的卑賤之人。雖然如此,巫在民間的影響仍然很大,就說這益州,伏泉一路從巴郡到蜀郡的路上,沿路行經之諸郡縣,所見之淫祠也不少,即使當年張道陵入蜀驅除了不少為害的淫祠,讓正一威盟道,即所謂的天使道在蜀地生根,之後以交五鬥米而廣納信徒,可是依舊有不少當時為害少或者沒有過分迫害百姓的淫祠留下或者躲避了五鬥米教的驅除,在一些郡縣的小地方苟延殘存。

 這些淫祠便都是由巫在主持的,所以身為大巫師的李廣能“妖言惑眾”,聚集黨徒,反叛朝廷,作亂地方,並且能和中央朝廷對抗數年,才最終被平定。

 而既然李廣是正正經經的蠱惑愚民的妖巫之流, 但為什麽說張修這個“五鬥米師”也算是妖巫一流呢?這裡面其實也是有原因的,關鍵就在於五鬥米教身為道教一支,一直在進行所謂的“廣為傳道”,招收信徒,擴充實力。

 所謂“廣為傳道”,可以這樣說,兩漢之時的巫其實就是道教的源起,這個時候的巫和原始的道徒是很難區分的。比如那位“五鬥米師”張修,傳的是道教之經典老子《五千文》,然而他拜的卻是“中黃太一”。

 老子《五千文》即是後世所稱的《道德經》,當年張道陵背井離鄉,來到了民風純厚、山川秀麗的蜀地,入居鶴鳴山修煉,以求長生之道。張道陵本博通五經,又熟知盛行於世的黃老之學、讖緯思想與神仙方術,乃據此聲稱太上老君授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創立了天師道他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其召神劾鬼、符籙禁咒等道術,均直接繼承了漢代方士的方術,後來又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後期道教發展下了基礎。

 張修身為張道陵後人,傳道自然要繼承張道陵的衣缽,因此其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傳道典籍,輔之張道陵所寫《老子想爾注》傳道,不過他既然是傳道,拜得卻是巫師信奉的神“中黃太一”,這可就不尋常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