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181章 酷吏瑕疵必報
,最快更新漢末皇戚最新章節!

 將作大匠陽球話語落下,坐於崇德殿上首的劉宏暗暗點頭,的確,正如陽球所言,明詔既發,哪裡能隨意修改,這不是置皇帝和朝廷威信不顧嗎?

 陽球,字方正,漁陽泉州人,今年已有四十余歲,剛毅臉容表明其性格的強勢,他出身幽州漁陽大族,家中世代為望族並擔任官職。他能擊劍,習弓馬,武藝不俗,但天性殘酷,是個典型的殺人狂,後來又喜好法家的申、韓之學,性子變得越發嚴苛,睚眥必報。少年時郡吏辱其母親,他便陰結少年數十人,殺辱母者並滅其家,由是知名。眾所周知,漢代以孝治天下,所謂一孝遮百害,他屠人全家非但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反而因此被朝廷欣賞,舉為孝廉,步入官途,補任尚書侍郎後,一下子從幽州邊郡苦寒之地,進了京師最高的行政官署當差。

 入得官場後,陽球因精通過往典章制度,起草的奏章和判決意見,經常被尚書推崇信賴,後來便被外放高唐令。但因他嚴厲苛刻超過法理,平原太守將他拘捕並向朝廷彈劾陽球,不過正好趕上大赦被釋放。之後陽球被司徒劉寵召為屬官,成績推為優異,因九江山賊作亂,連月未定,三府便共同向皇帝推舉“有理奸才”的陽球前往平亂,朝廷便任他為九江太守。

 隨後陽球到郡,先是定策平亂,剿滅了山賊,接著便逮捕了郡內奸惡官吏,將全部誅殺,令得九江吏治為之一新,民間也是路不拾遺,無敢犯禁者。不過之後調任平原相,趕上當時天下大旱,司空張顥上書列舉長官屬吏當中苛刻殘酷和貪汙受賄的人,將這些人全部免職。陽球乃是酷吏無疑,被征召去廷尉府受審,論罪當免職,不過劉宏念及陽球在九江時平亂有功,在他免職後未久,便拜他為議郎,現在又遷任為將作大匠,他可謂是深得皇帝信任。

 伏泉見陽球出言,隨即出聲道:“啟稟陛下,臣伏思前事,邕與大鴻臚郃屢屢不合,素不相平,未聞其罪。臣竊聞市井傳言,陛下前番奏議詣金商門,邕之言語皆為外人所知,諸臣無不忌憚,是以結怨頗多。今邕已上書詰狀,雖言語激烈,句句卻乃清明之言,陛下應以審思,是故臣請陛下擇良臣重審此案,以防此中另有冤情,致陛下不察,清正賢明之臣蒙冤。”

 前番在宋酆府邸,伏泉已得到宋果授意如何解救蔡邕,顯然因為蔡邕上書自辯解的言語十分激烈,令得皇帝十分不喜,不然如果沒有那“大不敬”之罪,蔡邕還不會被問斬。

 如果此時強硬的向劉宏求情,要求他改變判決的話,一定會引起劉宏的不滿,所以此時最好的解救辦法便是要求皇帝派人重新審理此案,畢竟大臣感覺案子審理不公再審,這也不會讓劉宏丟了面子,劉宏明白其中另有隱情,一定會同意重新審理。

 需知劉宏雖然親政日久,但因為久養於深宮寺人婦女之手,十分愛耍些小孩子性子,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身邊所有人都寵著他,聽他話,順著他心意來,而一旦自己心理不順,就會將自己以前的東西全部推倒重來,重新設定,這一點,縱觀劉宏日後不論是生活還是政策,都可以見到端倪。

 因此宋果才會讓伏泉如此救援,畢竟對於劉宏來說,只要不是宦官言語蠱惑,他很多事情做得都是對的,而之所以劉宏在很多政策方面願意聽信宦官,很大的原因便是宦官熟悉劉宏心理,與朝堂上一副死諫模樣的袞袞諸公比起來,劉宏顯然更願意聽取宦官的話。

 劉宏聽了伏泉言語,不住點頭,想起那日金商門奏對時,蔡邕所獻奏章,心中也對這等直臣有愧,畢竟奏章內容泄露早已傳開,要說他一點風聲都沒聽過那也不可能。而且蔡邕詰狀的奏章也提到,他是因為指名道姓的批判了朝中重臣,得罪了不少人,想到此處,劉宏心中不忍,這事說到底他自己也有責任,便打算應允,派人重審此案,只是話還未說出口,殿內便又傳來言語,打斷了他。

 “議郎邕身為人臣,不敬天子,大不敬之罪無可辯也,依罪棄市問斬。衛尉質教侄不利,邕詰狀上書,不加規勸,亦當斬之。”陽球臉色不善,一副惡人之相,見伏泉與自己作對,聲音堅硬,怒氣衝衝道。不過他畢竟是在朝堂幾度沉浮的老官僚了,一眼就看穿伏泉此語的深意,根本就不抓蔡家叔侄是否被含冤誣陷的話題,直接以蔡邕上書詰狀時,言語不敬皇帝的把柄,死死的咬住不放,臣子不敬皇帝,不斬如何謝罪?同時又牽連他早就要殺的蔡質,真可謂是一石二鳥。

 伏泉聽後立即回道:“夫以世宗神武,政治清明,文治武功,威加海內,至晚年時,亦免糊塗。寵信佞臣,不進諫諍忠言,臣子稍有不敬,便誅殺滅族,牽連甚廣, 致使公卿百官人人自危,無人敢進忠言。孝武皇帝自此言路閉塞,忠直之人難見聖顏,奸邪佞臣蒙蔽聖聰,方終有‘巫蠱之禍’,天家不幸,父子相殘。荀子曰,‘中不上達,蒙掩耳目塞門戶’,今議郎邕諍諍逆耳之言,雖有不敬,然陛下英明,不下世宗,須知忠言逆耳,豈可隨意誅殺正直之臣,覆孝武皇帝前車之鑒。若前車已覆,朝堂奸佞之臣充斥,陛下不知宮外之事,後果難測,故臣躬請陛下降旨,諒邕不敬之言,擇選良臣複查,再議衛尉質、議郎邕之罪。”

 話語落下,朝中頓時一片寂靜,不過很快有機靈者,外戚門下之人跟著大呼附和。不過更多人則是噤聲噓言,比如盧植、楊賜等直臣,即使今日也是為就蔡邕出言,此時卻是不發一言。

 為何?

 因為伏泉此言,可是無恥到了極點,雖然是為了就蔡邕辯解,可他卻是滿嘴跑著火車,拐彎抹角的誇皇帝,這讓一直反對皇帝種種作為的他們怎麽受的了?

 伏泉話裡說劉宏英明不下漢武帝,這不是赤裸裸的拍馬屁那是什麽?這能讓他們受的了?而且他們若是附應伏泉所言,豈不是說皇帝賣官、建立鴻都門學等等為政措施都是對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