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669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
自蔡邕入主太尉以後,伏泉所行兵事變動皆與蔡邕報備,可是雖然蔡邕名為太尉,是中央掌控朝廷軍事的最高長官,然而其所提修改伏泉軍事部署的建議,皆被起詔的尚書台以各種理由駁回,唯有伏泉沒有提出的建議,才被同意。

 一次兩次被駁回,蔡邕或許看不出來,但是次數多了,蔡邕再傻也知道裡面有貓膩,當下不甘受辱,往皇宮求見皇帝、太后,言明諸事。

 只是,小皇帝劉崇如今尚不管事,一切朝政軍事,其實皆由宋太后所管,而對於兵事,只要不是涉及到其權利根本的事情,宋太后也根本不想得罪伏泉,所以對於蔡邕所告,僅以安撫為主。之後,詔伏泉入宮私聊,但見伏泉對此意向明確,不為所動,故而就此罷了,對於蔡邕所求,其實對他並無太多幫助。

 蔡邕苦等不少時日,期間更是連連進宮催促,但是涉及到伏泉所定軍事行動依舊被用各種理由駁回,最終也是看出來是不可為,也就乾脆不對伏泉所提軍事行動有意見。

 而朝中其他人,也就此看出來這蔡邕作為太尉,其實根本壓製不住伏泉這個驃騎將軍,不少人暗中言語,伏泉不尊重蔡邕這個老丈人雲雲,但如馬日等人卻是看出了伏泉這一套眼的背後故事,因為北疆的高官已經在蔡邕吸引朝臣的時間裡,被伏泉全部換成自己人了。

 這段時間裡,天下州郡長官可謂變化極多,不說那些多數任職中原富庶地方的袁氏門生故吏,都被伏泉以各種理由,或平調貶謫涼州、益州,或直接罷免,比如兗州刺史喬瑁便被伏泉以在任無功罷免。

 涼州是伏泉經營老巢,至於益州,在原來益州刺史何苗被朝廷處死後,便被宋太后族人宋果接任,其跟隨故車騎將軍宋酆多年,無論是年齡資歷都夠擔任一州刺史,去處理何苗曾經掌管的益州事情,也是合適人選。

 而那些袁氏門生故吏去這二處為官,明顯沒有再次為禍的機會,至於空出來的官位,除了用來提拔伏泉舊部外,便是提拔其他合適人選,以寒門士人為主。

 本來,這些任命自然沒什麽,畢竟清理逆賊親朋,是正常之舉,可是伏泉在對這些袁氏門生故吏清理的同時,也在對北疆並、幽、冀三州一點一點安插自己人。

 比如,並州刺史丁原,被征入朝中為少府,以九卿之位變相奪其兵權,其職則以長沙太守孫堅擔任。

 度遼將軍耿祉因久戰南匈奴、屠各無功,罷官,貶為庶人,後以穩定北疆局勢為由,以其麾下將領使匈奴中郎將關羽為度遼將軍,至於關羽使匈奴中郎將之職,則被伏泉委任護烏桓校尉公孫瓚替之,以他在幽州闖出的名聲,完全可以壓製住關羽麾下那群涼州兵,而公孫瓚的護烏桓校尉之職則由呂布代替。

 作為並州諸將之,伏泉將呂布提拔高位,自然是安撫並州兵將,好讓他明顯收攏丁原兵權,掌控並州時,不讓那些並州兵有抵觸。

 伏泉這般替換,沒有其他意思,就是要對至今還在降叛不定的南匈奴、屠各進行毀滅性復仇,而換其他人他不放心,只有那些隨他征討胡族的舊部才值得信賴。

 後來,隨著劉虞對幽州烏桓人不斷散財散糧安撫的事情,伏泉又下令,將劉虞轉任豫州刺史。原本的豫州刺史黃琬,雖然在袁紹謀逆時,沒有出兵京師,但是以其黨人身份,自然伏泉不會再信任,直接將其召入朝中擔任執金吾,而劉虞既然這麽喜歡善心,那就不如讓他去豫州那個黨人重災區,和那些被伏泉削弱得跟的黨人家族,好好安撫談話吧。

 至於幽州,伏泉左思右想,最終選擇了黃忠為幽州刺史,其與關羽都是隨伏泉征戰多時的大將,功勞無數,如今關羽為度遼將軍掌控北方邊兵,自然伏泉也不能虧了黃忠。

 當朝臣從蔡邕被半架空之事上回過神來時,驚訝現,北疆局勢早就變得面目全非,似乎轉眼之間,北疆除了冀州還算安穩外,大漢三邊出產精兵的地方,似乎都成了伏泉的下屬了。

 北疆高官已定,下面自然是決定向誰出兵了,一番抉擇,伏泉最終決定出兵南匈奴、屠各,畢竟,對比在東北邊郡塞外烏桓人,攻打內附的在並州和塞北長史府的南匈奴和屠各人,明顯在後勤方面上,漢軍壓力會小一些。

 夏五月,朝會,驃騎將軍伏泉上奏伐南匈奴、屠各,帝準奏。

 出兵的日子定了,兵力也定了,並州刺史孫堅出兵步騎三萬,度遼將軍關羽並使匈奴中郎將公孫瓚出騎兵兩萬,朝廷令新任偏將軍李、張濟出京師騎兵兩千往援,三路兵馬合計五萬兩千余人,盡皆為與胡人久戰之精兵。

 至於糧草,則由這些年安穩下來,地方富庶,府庫充盈的冀、兗二州準備,二州刺史皇甫嵩、王謀都是聽命伏泉之人,對此並無異議。

 而漢軍的出兵線路也很簡單粗暴,那就是出雁門、定襄二郡,直搗南匈奴老巢美稷郡,除非南匈奴又會和他們先祖一樣逃跑,否則,即使他們投降,接受伏泉密令的漢軍將領們,也絕對不會讓他們延續的。

 不過,在此之前,偏將軍李、張濟二人所率兩千騎,和並州刺史孫堅派出的一萬步騎,合力圍攻盤踞在白波谷的太平道余孽郭太部,以及與白波軍聯合,在太原、河東等地劫掠,反叛漢室的南匈奴單於於夫羅。

 前番,自從漢軍擊敗入侵並州的南匈奴、屠各聯軍後,按理來說於夫羅這個擁有正統繼承權的羌渠單於的兒子,應該可以歸國繼位。

 可是,一來漢國不願意再看到一個統一的南匈奴部落,所以在擊敗入侵的南匈奴、屠各聯軍後,一直以各種理由推脫出兵幫他奪回單於之位;二來,雖然骨都侯單於已死,但是南匈奴部落卻是有大半部民,不支持於夫羅即位,究其原因,他們卻是怕於夫羅記恨他們幫助骨都侯的殺父之仇,擔心遭到報復。

 所以,連番受到打擊的於夫羅,心中憤怒,並且麾下胡騎後勤不足,最終和盤踞河東的白波賊聯合,劫掠周邊,有判漢行為。

 伏泉正找不到理由給南匈奴、屠各滅族,現在這個名義的南匈奴單於這般挑釁漢室,他自然要派兵討伐,順帶著以此為借口,待朝廷大軍勝了南匈奴後,就將其部族以對鮮卑、羌人事滅族。

 漢軍五萬兩千余大軍浩浩蕩蕩,殺向南匈奴老巢美稷郡,屠各、南匈奴經歷慘敗後,不斷拚湊所剩的七萬余聯軍嚴陣以待。

 見此,漢軍不慌不忙,騎兵護衛兩翼,步卒冷靜以車圍成圓陣,面對胡族聯軍驚濤駭浪般撲來,百架弩車齊齊暴吼,巨箭化為一道道流光,衝在最前面的胡人一瞬間被掃光。

 飛馳中的胡族大軍亂成一團,被馬匹絆倒摔死的人比亡在箭下的人還多,好不容易平息亂象,陣勢漸穩,又一輪箭飛來……

 胡人聯軍不得不冒著慘重的傷亡,殺到漢軍陣前二百余步,跳下馬組成步弓陣,回擊漢軍,掩護騎兵。

 漢軍弩士在盾手的保護下,又射出一波弩雨,形成一道死亡防線,沒有胡人能踏進百步之內,地上鋪了一層又一層的屍體,高高壘起,形成小山。

 見強攻不行,胡人只能左右翼斜插,以圖分散漢軍火力,讓中軍其他胡騎有機會和漢軍肉搏。

 不過,這一招對於那些早就熟悉胡人戰法的並州邊軍來說,根本毫無效果,胡人只能用血肉,打開一條出路。

 雙方血戰半日,胡族聯軍伏屍兩萬余人,如今坐陣南匈奴的老王見此,只能重整列隊,準備再動一輪進攻。

 然而,這場戰鬥其實從一開始,結果就已注定,漢軍準備已久,豈是胡族聯軍螳臂當車可以阻擋?

 而且,隨著伏泉逐漸控制中央朝廷,他對於馬鐙、馬蹄鐵的管控不再嚴格,也在慢慢從涼州軍嫡系開始擴充全軍。

 這一次張濟、李所帶京師涼州兵,甚至關羽麾下諸多騎兵,也都配備有馬鐙、馬蹄鐵等物。在騎兵戰力上,漢軍多數已經過胡人,本身這就已經非常欺負胡人了,再加上漢胡兩軍其實實力相當,自然那些胡兵就更加不是漢軍的對手了。

 漢軍五萬兩千余人,不顧險阻,以並州刺史孫堅、度遼將軍關羽、使匈奴中郎將公孫瓚三將為,率兵猛追死打胡人,有著將帥出師前的嚴令,面對不少胡人的投降,漢軍根本不為他們的求饒所動,紛紛以不留活口為前提,將那些見勢不妙,想要投降以待來日的胡人盡數誅殺。

 對於伏泉來說,他不需要留那些附庸的異族,這些異族一時臣服又如何,“非吾族內,其心必異”,伏泉要的是漢朝疆土永遠和平,而不是短暫的效忠。

 而且留著那些異族在漢境,也是浪費土地,佔有本就已經不夠大漢百姓,耕作生產的土地資源。以大漢如今人口的飽和數,即使有曾經的太平道之亂和羌人亂事,造成數百上千萬人口的損失,但畢竟人口基數在這,只需要保證不再出,控制好天災,等著下一代人口爆,中原的土地肯定不會夠漢家百姓的生活,到時候只有不斷向外開拓。

 可是因為內附的原因,在北疆數郡,都有不少人口優勢的南匈奴、屠各人,自然就成了伏泉的眼中釘,對於這些總是降而複叛的異族胡人,伏泉當然不能容忍他們繼續這般愚弄大漢,除非願意完全融入漢族,不再以故族自居,否則,他是一個俘虜也不想要。

 大漢的人口已經太多了,有限的土地當然得給聽命大漢的人去生活,至於那些根本都不聽令大漢的人,伏泉覺得讓他們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最好。

 光熹元年,秋七月,漢軍三路兵馬,直搗南匈奴王庭,又北上掃平屠各族居地,連戰連捷,皆大勝之。

 除確認完全歸附的數千胡人“少年”外,漢軍斬殺胡人八萬余,俘青年女子三萬余,其余胡人多數北逃。其等多數塞北長史府所俘,篩選之後,或殺或編入長史府屯田,少數則逃入茫茫北疆塞外茫茫草原之中,但真正能存活者,甚少。

 自此,並州以北,再無匈奴胡人痕跡,而伏泉對於北疆的戰事,沒有因為南匈奴、屠各的滅亡而停留。

 待並州大捷傳來後,伏泉毫不猶豫,繼續他的計劃,他當即在大捷朝會上奏朝廷,細數當年烏桓與張純、張舉等賊,舉兵自立,欲成一國之事,請求朝廷下詔,以並州征討南匈奴、屠各之漢軍中,抽調一部騎兵,配合幽州刺史黃忠及護烏桓校尉呂布部騎兵,出塞以戰養戰,征討塞外漢軍一直討伐困難的烏桓諸部。

 這份上奏,很快遭到朝中不少大臣拒絕,畢竟隨著前幽州牧劉虞在任上,招降了不少烏桓族,使得那些原本謀反的烏桓族多再次效忠漢室,許多大臣覺得完全沒必要再多花費錢糧去討伐烏桓這不需要多做在意的小族。

 只是,這些意見,根本阻止不了如今的伏泉,特別是他們一直用爛大牙的糧草後勤和胡人已經效忠,大漢不需要為這塞外小族,浪費資源等等的理由。

 在對待異族這件事情上,深知草原民族一旦人口暴漲的可怕的伏泉,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留任何可能掀起大禍的隱患給子孫的。

 就算是如今的烏桓實力不強,比之南匈奴、屠各,甚至以前被漢朝滅亡的鮮卑,烏桓都很弱小,但是,伏泉也絕對不會讓他們有任何崛起的可能。

 一番扯皮,朝臣根本動搖不了伏泉分毫,而朝中一群家中子弟,都在參加北疆戰事的朝官,也都請求朝廷批準剿滅烏桓,最終在宋太后的應允下,小皇帝劉崇詔令並州軍會合幽州軍,出塞討伐烏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