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皇戚》第682章 為將者 隻有忠
光熹四年,六月,大漢征西將軍伏德,持節,領兵三萬騎,受命出征西域。

大軍浩浩蕩蕩,分兩路出擊,一路為主力,由伏德率領,共兩萬五千騎,直出玉門關,攻伐漢軍最忌憚之敵,潛逃域外的韓遂所部。

另一路為偏師,以新任命的平西中郎將董卓、戊己校尉曹操等將為主,出陽關,負責在主力討伐韓遂時,監視和應對於窴、鄯善、疏勒等西域反叛大漢之國動向,若是他們有與韓遂聯合,共抗大漢的意圖,必須將其等拖住,策應主力大軍攻韓遂,直到主力大軍滅了韓遂趕來會合為止。

雖然西域諸國此時與率兵攻略西域的韓遂為敵,但不代表他們會一直和韓遂結仇,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樣西域反叛之國都明白,韓遂再厲害,也就是霸佔西域一隅,大不了自成一國而已,可是漢朝不同,漢軍殺來,就有可能國除人亡,由不得他們不和韓遂聯合。

現在的形勢,恐怕就是漢軍主動宣傳大漢只是討韓遂之賊,並且和西域諸國再次建交,沒有征服之意,恐怕這些西域國家都不信。

原因很簡單,畢竟大漢國如今的軍事最高長官是那位名揚域外,殺俘成癮,滅國屠族成性的“戾龍”伏泉。

有這麽一個對外戰爭前科嚴重的人掌權,並且,此番出征西域的漢軍,有很多都是伏泉所轄的精銳老卒,當然由不得西域諸國恐慌。

因此,對他們而言,只有先聯合所有勢力,把實力最大,也最可怕的漢軍驅逐,之後才有可能再讓他們就西域的劃分,進行鬥爭。若是他們依然在內鬥,那無疑是給佔盡優勢的漢軍機會,只有愚蠢的人才會這麽乾。

很顯然,能以微小勢力,逼得大漢放棄西域的西域諸國,可不傻,會怎麽做稍加思索,便就知道了。

更何況,就是西域諸國傻,但那老狐狸韓遂可不傻,伏泉確信,一旦韓遂知道漢軍出塞,為他而來,必定會主動和西域諸國和好,甚至割地賠款,也在所不辭。

畢竟,韓遂對付漢朝沒把握,可對付西域諸國,那就信心萬分了,就算割地賠款,但只要擊敗漢朝軍隊,令漢朝沒有心思再攻西域,韓遂照樣有把握對抗西域諸國。

究其原因,自然是如今的漢朝,在伏泉的掌控下,變得太強大了,至於韓遂會不會投降漢朝,暫時希望不大。看看其在真實歷史上所為,伏泉知道,對於這位野心家而言,除非是事情到了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否則他是絕對不會退步半分的。

也正是考慮到這些,伏泉在戰前了解到西域形勢後,就和諸謀士一一商討,最終便定下了這兩路出擊的戰略,至於如何進攻,那就是各部將領自己的戰術能力了,軍事起家的他,懂得什麽東西該死死抓住,什麽東西該放手,以現在沒有即時通訊的時代,權利該下放的時候就要毫不猶豫的下放。

玉門關,始置於前漢世宗孝武皇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玉門關、陽關即是此兩關。

因其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後為了鞏固邊塞國防,便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同時為前漢玉門關都尉治所。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其始建於前漢世宗孝武皇帝元鼎年間,前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

作為大漢王朝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其一直是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

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陽關憑水為隘,據川當險,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又與玉門關南北呼應,因此一直是古代兵家在西北地區必爭的戰略要地。

玉門關與陽關,一南一北,均位於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此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他們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是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出敦煌郡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

六月初,伏德率兩萬五千精騎,七萬余匹戰馬,出玉門關數百裡,便遇到了第一股數十人的斥候敵人。

看其穿著,雖有些西域胡族衣飾,但還是漢人無疑,當下命先鋒馬超率百人戰之,俘三人,其余皆亡。

分批細細拷問,漢軍得知,韓遂知道漢軍出塞後,便一面修書西域各國求援,另一面便是整合兵馬,與漢軍決戰。

而韓遂大軍的具體實力,也被偵知,其大概有騎兵兩萬余,步卒四萬,合約有七萬人,皆為漢胡雜軍。

得知韓遂如今的實力後,卻是令所聞諸將震驚不已,實在是當初只能帶著萬人左右兵馬出逃的韓遂,這才在西域幾年,便有如今兵力,這兵力可是當初他逃跑後的數倍以上。

當然,在場也有人對比並不感到意外,畢竟,韓遂紙面實力是如此,但真實實力,至多精銳兩、三萬人而已,不會再多了。

之所以韓遂實力增長這麽多,原因也很簡單,他在進入西域後,便實行了不降變殺的殘暴手段,一下子就拿下了不少移支和車師二國的地盤。

這二國都是西域諸國中,實力不大的國家,其中車師在西域未隔絕前,更是因為實力弱,在大漢和西域諸國間徘徊,那戊己校尉治所所在戊己校尉城便在車師國內,若非是西域大勢不可為,也不會有膽子反叛。

二國的實力弱,與韓遂這些從涼州逃來的邊地精銳比,自然不敵,被韓遂初期蠶食大半地盤當然沒什麽不可能了。

接著韓遂有了地盤,便四處擴張了,不過這家夥很有心機的沒和那些西域大國鬥,只是不斷吞並小國。

本來,那些西域小國也是向其他大國求援的,只是西域大國並未理會,畢竟,西域諸國雖然反叛大漢,可內裡都是一盤散沙。

在見到只有韓遂這一支人數少的漢人逃亡軍來西域後,他們根本沒有在意那些西域小國的求援,畢竟,他們怕的也只是漢朝,而且,那些西域小國,也是他們暗地裡想要吞並的對象。

因此,在韓遂攻略那些小國時,如於窴、鄯善、疏勒等西域大國,不僅對各小國求援不理不睬,反而還在可以佔便宜的情況下,悍然出兵,吞並了那些小國的地盤。

也正是因此,韓遂利用西域大小國之間微妙的關系,不斷為自己謀利,在得到更多地盤和人口後,不斷征兵,打造軍械,甚至軍械不足,還暗地裡通過伏泉安排在涼州的所謂走私家族的暗線,用西域的珍寶換取漢朝軍械,這才有如今的實力。

而西域大國也正因此,為他們曾經的貪婪和漠視付出了代價,有了實力後的韓遂,終是暴露可他的野心,率兵接連攻打西域大國,並且勝多敗少,實力和地盤不斷擴大。

這其中,伏泉暗地裡給韓遂的軍械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如今時代,敢和大漢比軍械的,恐怕還沒有人可比。

當然,伏泉如此默許,自然不是為了養虎為患,讓韓遂獨大的,他這樣做就是為了讓韓遂和西域諸國消耗,以備將來漢軍征西域,減少西域本地的反抗阻力。

也正是因此,伏泉一直禁止強弩這些東西入西域,只是給予刀劍箭矢等方面的幫助,反正西北之地武庫多,就是給韓遂換裝數十萬人,都綽綽有余,何況也就幾萬兵馬。

而且,能用這些漢軍多余的庫存,去換的西域珍寶財貨,彌補國庫經用,伏泉反而覺得是賺了。不過,這些東西自然不能傳出去,知道這事情的,除了經手的伏泉親信官吏外,也就只有皇帝和太后知道。

至於為何告知二人,得到二人允許,自然是伏泉不想留把柄,若是有人知道此事,告他通敵賣國,那不是惹得一身騷嗎?說不得,這也會成為他倒台的主要依據。

了解韓遂主要實力後,漢軍又一路西行,期間又遇到幾路韓軍,雖一一捕殺,但終是令幾人逃脫,使得韓軍知道消息,兩軍最終會面於西域天山下一處空地上。

礙於韓軍立寨安守,而漢軍遠來,周師勞頓,故而伏德於韓軍五十裡外立寨,待軍士休整後,再與敵對陣。

韓遂也不知是在西域崛起,性子猖狂了,還是發瘋了,主動下戰書,約定三日後決戰,伏德年輕,受不了激,也未和麾下將士討論,便應戰,眾將無法,只能各歸營地準備。

三日後凌晨時分,天尚未亮,只能看到黑夜中的一絲白光,在漢軍最西側帶兵安營的張遼,已經起了身。

苦等三日,終於將要迎來大戰,張遼心裡可是歡欣不已,其實他的睡眠時間滿打滿算也就兩個半時辰而已。

只是,張遼不僅未覺疲倦,反而精力充裕,自覺足以打死一頭老虎,乃披甲戴胄,行出大帳。

此刻張遼的身份,乃是征西將軍麾下別部司馬,掌一千騎,此番,他是和高順一起,少數被伏泉調派的並州兵將,就是原來的並州大將呂布,至今還因為前番政治上的黑歷史,被伏泉安在幽州繼續做著遼東屬國都尉,難有寸進。

雖說護遼東屬國都尉,也是兩千石大員,但是自大漢在伏泉手下在外驅除四夷,在內平定內亂,就是幽州邊地,都難有戰事。

而呂布被安排在幽州,就是他實力再強,可沒有戰事最終也是無功,而無功的話,自然也是難有寸進。

在張遼看來,恐怕這就是所謂的明明看似重用你,其實就是讓你坐冷板凳到死,至於原因,是個人都知道,還不是當年呂布和丁原,先有助何進之事,後來又在何進亡後,主動帶兵圍孟津,這種政治前科,現在能讓他繼續做一方大員都是伏泉仁慈所為,除非是他氣消了,放過他,否則終生都難為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了。

當然,呂布還可以繼續做武將,可丁原就差了,當年丁原被伏泉以天子名義一紙詔書,調入京師為九卿少府後,未及半年,就被朝廷以穰災名義罷免歸家。

此後,這位曾經也在大漢北疆立下不少功績的並州刺史, 就仿佛被朝廷忘了一樣,一直未被起複,而朝堂之中,明眼人都知道為何,除了少數黨人偶爾會在朝堂舉薦他外,再無人敢提他,可以說此生丁原是廢了。

不過,丁原、呂布因為是主謀,為伏泉忌憚,而張遼卻很幸運,雖然他當年也參與丁原、呂布之事,但畢竟是忠於王事,丁原、呂布二人當年為其州內上官,又有大將軍何進手書,由不得張遼聽令。

因此,伏泉並未因他當年參與而一直記恨,此番出征西域,特別調了他和高順,這兩個並州有數戰將,出師西域。

對比,張遼很感激,特別是伏泉任命他為一部司馬,這更讓他感恩。雖說司馬一職,對比他以前的職位是貶職,但別忘了,這是在西征軍中,西征軍隊一共才三萬人,張遼掌兵一千,這可不是小數目了。

畢竟,此番西征,伏泉雖然沒有安排關羽、黃忠這些朝廷有名大將參與,但也是從天下將領裡,提拔了不少英才來,張遼能從這麽多人裡面,成為司馬,足可見伏泉對其看重,是以,張遼也對伏泉的抬愛,大生士為知己者死之心。

至於對於伏泉將昔日對他有提拔的丁原、呂布二人,如此對待,張遼卻不記恨,終究於他而言,忠於王事而己任。

若是當年伏泉早入雒陽,在張遼想來,那時一旦小皇帝劉崇取得大義,恐怕在孟津港外,他張文遠是第一個率兵誅殺國賊丁原、呂布的,即使二人對他提拔有加。

終究,為將者,只有忠,非為個人而忠,而是為大漢而忠。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頂點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