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634章 張燕將至
  太原郡以南為上黨郡,《荀子》一書稱為“上地”,“上黨”之意,就是指高處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因其地勢險要,又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並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以來便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

  十月,並州漸冷,北方的冷風太寒,臧霸裹緊了些身上衣裳,又將身體貼近馬上,想要靠胯下的馬兒取暖,不過效果明顯不是太好。當然,他還能這樣,麾下行走兵卒自然更加冷,但兵卒終究是兵卒,就算臧霸再如何愛兵如子,也不可能說讓脫下自己的衣袍,分給那經過石門一戰隨他來並州的八百多兵卒,他倒是想這麽做,可是一件衣服,明顯不夠分的。

  在臧霸後方,尚有不少,頂著秋寒進發,他們自然是石門大敗張純、張舉後,因黑山賊軍反叛,被緊急從幽州調來的伏德、顏良、高覽所部,還有一部幽州突騎。

  當時,橫行青、徐、冀、幽四州的張純張舉以及烏桓首領丘力居等胡人叛軍,被漢軍大敗後,幽州叛事顯然已解,所剩的叛賊殘留,僅憑幽州自己的兵馬,顯然也可以應對,因此朝廷便火速征調了伏德部和顏良、高覽部,到現在兵力空虛的並州增援。

  按理來說,朝廷這般命令,其實沒有差錯,然而,意外還是生了,只不過不是行軍救援的伏德部和顏良、高覽部的情況,而是出塞追擊張純、張舉的公孫瓚出了麻煩。

  石門之戰,公孫瓚成也於此,同時敗也於此,正因為他率領麾下兩千白馬義從,直破叛軍,才會有漢軍大獲全勝。

  令得公孫瓚一戰證明自己不僅僅是靠著伏泉舊部,在伏泉麾下成名,才會有如今成就的,他完全可以靠著自己的才略成名天下,使得北方不少兵將對其吹捧,直言其將是北疆又一名載青史的名將。

  也正是因此,公孫瓚迅速迷失在眾人的吹捧中,驕傲自滿,追出塞外,因深入無繼,卻反為烏桓人圍於遼西管子城,最終糧盡食馬,馬盡煮弩,力戰不敵,乃與士卒辭訣,各分散還,此戰士卒死者十之五六。

  公孫瓚之事,如臧霸當時預料一樣,不顧後方追擊,最終出現意外。其實,臧霸也能猜出公孫瓚為何如此,還不是因為當時漢軍大勝,給了公孫瓚錯誤的感覺,然而,張純、張舉軍隊大敗,除了其麾下擴充的兵馬戰力下降以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助他們反叛的烏桓人沒有使出全力,見勢不對,稍微抵抗,便跑了。

  事實就是如此,對於丘力居等烏桓首領而言,他們助張純、張舉起事,除了因為漢朝近年來不斷抽兵以外,讓他們損失太多,還有一點就是想要來漢地搶掠,而張純、張舉起事帶給他們好處很多,也就不得不讓他們支持了。

  自始至終,烏桓人都沒有佔據漢朝城池的意思,可是,隨著戰事發展,原本想要漁利的烏桓人發現,他們在這場亂事之中,面對越來越多的漢軍援軍,已經得不到更多的利益了。而且,漢軍之中,有他們十分害怕的公孫瓚和他的白馬義從,自從公孫瓚擔任護烏桓校尉以來,可以說為政塞外,種種原因,使得他們面對勢頭不對的叛軍,稍作抵抗就撤回塞外了。

  本來,若是公孫瓚不追擊,這些烏桓人就準備在塞外觀看形式,若是漢朝不予追究,便想辦法投降,繼續做漢朝在邊地的代言人。反正,他們一切就是為了利益,漢朝勢大,他們就順從,漢朝勢弱,便選擇最可以謀利的辦法。

  不過,隨著公孫瓚帶弱兵追擊,使得烏桓人不得不使出全力,而在烏桓大軍圍攻之下,在塞外並無後援的公孫瓚,能帶數百騎突圍逃回幽州,也是證明了他的能力和他麾下那支白馬義從的能力。

  眼前一座蒼老的古城出現在眼前,上書“銅”二字,臧霸和其他的漢軍見了,皆是面露高興之色,因為入了城,他們便有厚衣補充了。

  在石門大戰結束後,他們一路從幽州趕往並州支援,自然應該在並州得到支援,可是並州府庫本就貧寒,在補充自己本身對付胡人大損的兵力後,衣甲顯然不夠再補充他們這支大軍。

  因此,朝廷特地從中原各地調來了一批物資,如今便囤積在靠近司隸最近的上黨郡,而上黨郡太守因為黑山賊軍時常沿著太行山出來劫掠,最終只能將那些物資運到尚在他們控制范圍的靠得太原郡最近的銅縣。

  當然,臧霸對此也理解,上黨郡雖然也是並州精華所在,但一郡兵馬能有多少?然而,自黑山賊軍叛亂以來,上黨郡太守王海,一面要在上黨郡要地壺關屯兵,防止黑山賊軍,破關直入郡內核心地界;另一面還要給他們分兵,將物資運到銅縣,並且派兵保證這批過冬物資不被劫掠,實在不能強要求王海什麽。

  銅,又名沁縣,乃是先秦晉大夫羊舌赤之邑,世號赤曰“銅伯華”,當然,其又是晉國末代君王晉靖公流放、葬身之地。三家分晉後,晉靖公被流放到此地,且降為布衣百姓,使晉國絕了祭祀的香火。晉國的歷史大幕,就是在銅的土地上謝幕的。前漢著名大儒劉歆為此曾感慨:“憐後君之寄寓兮,唁靖公於銅。”

  劉歆身處前漢末,吊古傷今,比照衰晉,預感前漢王朝要重步當年晉國的後塵。如今天下,自太平道起事以來,各地叛亂也不休,民間私下也時常以“大漢四百年之期”,來比喻大漢將亡,即使大漢如今武功赫赫,可是依舊傳言不斷,似乎現在的大漢王朝將會如前漢一樣,將被外人取代。

  只是,在臧霸看來,這純屬無稽之談,大漢如今征服北疆,甚至連那禍及江山的太平道都平定,即使偶有宵小之徒搗亂,但都被大漢一一平定,如何會被取代?

  如果大漢會被取代,那也只能如前漢一樣,為權臣所篡,不過,似乎在如今黨人士人和宦官爭權的時代,尚未出現能夠控制朝堂和天下的權臣。

  入城之後,全軍換完厚衣,稍作歇息一日,便繼續向東南方向,那裡是黑山賊軍想要入主並州,所必須攻破的關隘壺關。

  壺關,因其“兩峰夾峙而中虛,壯如壺口”,而得名,其位於上黨郡治所長子縣北方百余裡,恰處於平原與山區的交界處,漢軍抵達壺關,上黨太守王海一臉疲憊的出城迎接,但是,在見到援軍軍容齊整後,還是勉強露出不少笑意。

  王海,字崇洋,並州有大族太原王氏,但很明顯,受限於三互法,這王海肯定不是出自太原王氏的。不過,他雖然不是太原王氏人,但其也和太遠王氏有些關系,說來也巧這王海卻是和伏德同鄉,乃是琅琊王氏之人。

  琅琊王氏,乃是秦將望離後人,當時秦始皇嬴政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矯詔賜公子扶蘇死,又奪蒙恬兵權,並令王離為大將軍,一應手段,在李斯、趙高的幫助下,也是了得。然而,隨著秦二世胡作非為,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接著劉邦、項羽起兵響應,之後使得章邯、王離奉命率軍與項羽戰於巨鹿。

  結果西楚霸王破釜沉舟,一戰帶動秦末諸侯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王離因此兵敗自殉,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部秦軍投降。當然,這二十萬秦軍,最後的結局也不好,被項羽帶人在新安城內坑殺,也算是讓曾經虎狼之師的秦人,嘗到了他們在白起帶領下,所屠降卒的悲痛,同時也讓關中百姓深恨項羽,逼得他們心甘情願跟隨劉邦對付項羽。

  不過,巨鹿一戰,秦軍主力盡喪,名存實亡,而王離長子王元,當時或為避諸侯軍入關之禍,將其家,遷往山東琅琊,是為“王氏琅琊祖”。而王離其人,及其父祖王翦、王賁,祖孫三代,其實都是太原王氏族人,所以王海說來也是和太原王氏有些關系的。

  然而很明顯,對於這數百年前的親戚旁支,王海到了並州,太遠王氏也不會和王海走的多親近,更何況琅琊王氏這支如今也只是小家族而已,也引不起他們太多注意。真是歷史上,也只有那位魏之開國三公王朗的崛起,才能真正帶領琅琊王氏徹底壯大,而隨著“王與馬,共天下”的出現流傳,也使得琅琊王氏在魏晉南北朝裡,成為頂級門閥士族。

  這段日子以來,是王海為任以來最累的時候,然而,壺關一失,上黨百姓必遭兵災,由不得他這為心系百姓的一地長官不拚命。作為一郡之長,他呆在前線壺關,而不是後方的長子縣,就說明他是一個稱職的郡守。

  張燕有部眾百萬,精兵十余萬,洶湧入侵,王海傾盡一郡之力周旋,雖有冀州援軍五千,但於防禦而言,也是入不敷出,實在是敵人太多,而且對方都是經過大漢平定太平道後,經歷不少戰事,大浪淘沙之後的精兵,戰力與普通的流賊已然不同。

  寒暄完後,漢軍如今最高主將伏德,便一邊向壺關城裡行進,一邊問道:“王上黨,如今上黨形勢如何?黑山賊軍何在?”

  “說來慚愧……”王海聞言,悠悠歎道:“黑山賊軍反叛後,潞縣已陷落月余,昨日又接戰報,壺口關亦失。”

  潞縣在壺關東北角,壺口關在東南,是上黨郡抵抗黑山張燕的兩道防線,從輿圖上看,此三者形成一個三角形,有互為犄角的作用。這之中,壺口關和壺關一樣,背後都是上黨郡治所長子縣,他們都是保護郡治長子縣的壁壘,輕易不可失去,否則後果難料。

  張燕在反叛初時,自持其眾廣,壺關守軍弱,用人數優勢猛攻壺關。不夠再怎麽說,壺關也是並州險要所在,結果不無意外,有著潞縣和壺口關的呼應,張燕在壺關下狠狠吃了一虧,數日血戰,黑山賊軍丟下近萬具屍體,竟然連關隘都沒上去,使得張燕收斂張狂,只能先剪滅外圍的障礙,這才有他改道去進攻潞縣和壺口關的事情。

  聞訊之後,伏德面色陰沉,他如今也是經歷不少戰事的將領,自然明白局勢危險。潞縣丟了沒什麽,畢竟還有壺關為屏,然而現在壺口關一丟,治所長子縣當其衝,岌岌可危,黑山賊軍完全可以繞過壺關,直攻長子縣,到時上黨一郡,必為震動。

  沉思一番,伏德出言問道:“王上黨以為,張燕逆賊破壺口關後,可會長驅直入長子縣?”“此為必然。”王海面色凝重的點點頭:“吾若為其賊,必會如。其一,長子周邊,乃本郡富庶之地,黑山賊出於太行山中,多為窮困之徒,必不放過此地;其
二,攻陷長子,亦可吾出兵回返,既可打援,又可偷襲壺關,此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將軍未來時,吾正愁將如何是好,逆賊凶殘,絕不可令上黨百姓受害。”

  聽得此言,伏德腳步猛地停止,隨後說道:“事不宜遲,吾不入城也。”

  見此,王海便明其意,躊躇道:“將軍欲在何處破敵?”

  言語之中,明顯有話要說,伏德見此,望著王海,靜等其言。

  未幾,王海說道:“欲至長子,必過漳水河,將軍若伏於長子城下,可將來軍盡數殲滅於漳水河前,然如此,必致長子以東數萬百姓遭殃。若將軍直接南下,與賊交戰,數萬百姓得以保全,卻無法圍殲敵軍。”

  話語裡,王海也是抉擇,作為一郡長官,在感情上他傾向後者,但前者才是最佳選擇,這也是他躊躇的原因,他也不敢強求伏德這位皇親會放棄最大化的戰功。張燕賊軍勢力大是沒錯,但是比起伏德麾下這些南征北戰的精銳而言,還是差了些,特別是他知道救援並州,朝廷可是又從幽州抽調了五千幽州突騎給他。

  聞言,伏德想也沒想道:“吾選其二,王上黨以為然否?”

  王海聽聞神情一肅,甩袖長揖道:“將軍仁厚,不愧為大儒後人,余代上黨二十萬百姓謝過將軍。”

  當下,伏德客套一下,便率領麾下步騎一萬八千余,其中騎兵近七千,步卒萬余,進剿黑山賊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