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572章 閻忠誡勸清君側
在場眾人,多為皇甫嵩所征辟之地方名士,少有武將,但在閻忠指責使得太平道舉事的罪魁禍在京中享樂,卻沒有人指責閻忠大逆不道,全都沉默不語。

這般場景,如此沉默,則表示,有的人認同所以沉默,如那些地方名士;有的人雖不認同,但此時卻不敢出聲,如那些軍中諸將;有的人卻是聽不懂其中深意,自然,無話可說,如伏泉身邊的親衛典韋這類不知天下時局,政治險惡之人。

當然,沒人說話,並不代表真的沒人說,只聽得伏泉喝道:“大膽狂生,太平道妖賊,犯上作亂,乃預謀已久之計,爾何故曲解其意?莫非……爾有異心乎?”

言罷,身邊的典韋聞訊,冷哼一聲,手中緊握伏泉所賜之寶刀,看其樣子,一旦伏泉有所命令,必拔刀砍之,以威懾在場諸人!

伏泉自然不會如此做的,倒不是他怕得罪在場士人,主要是害怕因此令他好友賈詡難做。賈詡自昔日隨伏泉征討鮮卑立功後,便因其功,外放荊州為縣令,兩人之間時常有書信交流,據說此番平定荊州黃巾,其不久自後方輸送錢糧,還屢向荊州刺史徐獻出破賊妙計,和歷史不同,在這場禍及大漢天下的黃巾大亂裡又一次揚名了。

閻忠作為當初讓名聲不顯的賈詡,揚名涼州,稱其有良、平之奇,換句話話,他便與賈詡有大恩。也可以說從那一刻起,賈詡便與閻忠在某種聯系上,綁在了一起,甚至說賈詡師出閻忠之門也行,這種聯系,如果自己今日對閻忠動手,即使伏泉和賈詡關系在好,日後倘非必要,賈詡估計都不會將自己作為投效選,所以伏泉現在卻是有不能動閻忠的理由。

典韋的壓迫,並未令得閻忠害怕,只見他氣勢不弱,針鋒相對道:“伏中郎何出此言?若非世道昏庸,朝廷選賢不明,致使百姓困苦,無地可耕,無衣無食,天下之黎庶何故反叛?”

聞得此言,伏泉眼中一怒道:“天下黎庶,何故無地?百姓為何反叛?素聞先生涼州名士,今日見之,名不副實,敢問太平妖道起事前,黎民百姓之地,為何人所有?”

那面閻忠聞後,略一遲疑道:“自當為閹宦門生子弟,如十常侍者,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滿口胡言!”伏泉怒喝道:“吾等皆為士族,土地在何處,當自知也!敢問閻君,汝家地從何來?”

一語而出,又令眾人寂靜,伏泉這話可謂是直接把眾人包括他自己的面具都撕了。的確,這天下反叛百姓的土地,除了少數閹宦門生利用權勢所侵佔的以外,真正的大頭,自然就在各地的士族豪強。

他們在地方戶籍田畝上,依舊按照人口田畝交稅給中央朝廷,朝廷稅收不少,自然也不好也沒能力去管那些大量侵佔土地的士族。終究,後漢復國,士族豪強出力甚大,甚至光武帝劉秀和其兄劉,本身也是地方豪強出身。兩人雖是前朝落魄宗室,但是家資也不少,若非劉少時,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他們也不可能在起義初期,有那麽多的人投靠。

正因此,對於地方豪強侵佔土地,讓門生子弟充斥郡縣吏員,控制地方,朝廷也不好多問。而對於中央朝廷而言,只要按照戶籍田畝數,收得應有的稅賦便好,這邊導致了雖然朝廷收得的田畝稅足夠,但是那些土地已經多數不屬於普通百姓了。

而這些普通百姓,因各種原因,將地賣給當地豪強地主後,

自己除了靠成為豪強地主的賓客佃戶,交比以前交給官府的稅收更多的糧食或錢財,給豪強地主存活以外,自己只能另外謀生。這其中,他們改行的行業各式各樣,但是能成功謀生的極為少數,大多數人,沒了土地,就再也不能存活於這個世道,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而隨著太平道舉事,這些人在宗教蠱惑下,反叛朝廷,自然也理所應當。

現在,伏泉將這話說了出來,完全是閻忠沒想到的。在他看來,同出士族,伏泉肯定要回避這一點,這樣他就有信心將伏泉辯倒,而伏泉如今挑明,就讓他難辦了。

一時間,閻忠卻是沒辦法反駁,總不能說天下士人都沒地吧?這無疑說出去都令人貽笑大方,現在這個一切靠出身的朝局,自寒門崛起,成名天下,謀得高官的人,雖然不是沒有,但絕對是鳳毛麟角的存在,閻忠可不敢說天下出自豪強士族的士人,可都沒地。

皇甫嵩見事態有些嚴重,連忙出言製止道:“流川,今日初定太平道,大喜之日,不需為此小事爭論。”很顯然,皇甫嵩可是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過伏泉可不會願意這樣。

“中郎此言差矣?閻君言語之中,所言罪魁禍,頗為深意。”伏泉打斷皇甫嵩的話,轉而對閻忠問道:“敢問閻君?爾所言罪魁禍為宮中寺人?然寺人何故有此權,莫非爾所言乃寺人背後之人,當今陛下乎?”

說到後面,伏泉語說的緩慢,一字一句,皆給人以莫名的氣勢壓迫。

這一番問話,可謂是令在場眾人色變,因為伏泉在這裡可是有借刀殺人的意思。他這樣做是把話挑明,就看閻忠如何應對,若是其敢有冒犯天顏,僭越之語,無需伏泉動手,此刻漢軍主將皇甫嵩,就會直接將其法辦。

畢竟,倘若此事傳開,對皇甫嵩非常不利,一來閻忠是他征辟之人,現在說了這話,其中是不是有皇甫嵩的授意,誰也不好說;二來,如今整個漢軍主將可是皇甫嵩,軍中出了這樣的事情,傳到朝中,如果皇甫嵩不治罪,那很難讓其他人暗中揣測,皇甫嵩有沒有和閻忠一樣的心思,終究現在天下主要的精銳漢軍可是掌握在皇甫嵩手上,由不得朝中百官以及皇帝多想。

所以,除非皇甫嵩真有不可告人之心思,不然他為了自保,必須施展雷霆手段,當眾嚴懲閻忠,否則,最終他一定不會有好下場的,畢竟流言蜚語,可不是一般的能無形殺人。而皇甫嵩這樣做的話,無疑對伏泉極為有利,終究他只是起了個頭,真正動手的卻是皇甫嵩,與他無關。

當然,皇甫嵩的情況,換到伏泉身上也是一樣,畢竟他和在場諸人不同,他可是大漢皇帝極為重視也極為注意的外戚。如果今天有人言語不敬,伏泉不加之問責的事情傳出去,這種謠言對他而言,也是極為不妙的,因此適才他開口痛罵閻忠,其實也是有幾分不得已,非做不可。

場面一時因伏泉所言安靜下來,極為沉悶,在場眾人皆是心思莫名,不好多說,唯有閻忠口中緊咬,似想說些什麽,但卻有所顧忌,不敢出聲,只能鼻尖吸著氣忍受。

好在,這種情況總有人救場,只見沮授忽然喊道:“下曲陽城內令旗傳信,城內妖賊,業已肅清,中郎,此時當入城爾!”

很顯然,沮授此意就是為了轉移話題,將此事揭過,皇甫嵩聞言,很識趣的點頭道:“既如此,諸君隨吾入城耳!”

“諾!”中軍諸文武,聞此令,如蒙大赦,連忙齊聲行禮喝道,而後隨皇甫嵩一起,直奔下去陽縣城而去。

上馬隨皇甫嵩入城前,伏泉腦中卻是想到了什麽,暗道,莫非閻忠等人其實是在用此法,逼迫皇甫嵩作亂嗎?畢竟,若非自己今日在中軍,恐怕就是閻忠指名道姓說天子昏庸,望皇甫嵩率兵清君側什麽的,恐怕以在場的那些地方名士的態度,都不會阻止,甚至不會去泄露今日這話,只等皇甫嵩應允,便可霎時揮軍西往,直趨如今黨人名士所控之雒陽,定鼎天下。

想想也是,若非背後有人在幫助,就算閻忠膽子再大,也不會當面這般試探皇甫嵩,最起碼也該私下回話,這樣還留有周旋余地。當然,就算是私下這般言語,伏泉也確信皇甫嵩不會如此,畢竟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無論是黨人士人如何以當今皇帝劉宏,昏庸荒唐程度一點也不弱於歷代亡國之君,大漢四百年之期已至為由,勸誡皇甫嵩帶兵入雒陽,清君側或者改天換地,皇甫嵩也不為所動。甚至後來董卓為防後院起火,一紙詔書,征皇甫嵩為城門校尉,便可將手握三萬兵馬的皇甫嵩征辟入朝,收編其眾,也是有著原因。

當時,皇甫嵩其實不是沒有機會,如果他聽從其長史梁衍所說,起兵清君側的話,以其麾下精兵,配合袁紹麾下的關東諸侯,一東一西,夾擊董卓,即使董卓麾下有身經百戰的涼州精兵,估計也很難得勢。

之所以如此,其實還是因為雖然出身將門,但自幼熟讀儒經的皇甫嵩認為劉漢天命,深受天命論的影響,受到儒學禮教的枷鎖禁錮,愚忠而已。這一點,其實在大漢,並不在少數。

如此想來,伏泉也慶幸,多虧自己沒做這漢軍主將,這看似平亂的指揮大功雖好,可是卻背不住有人搗亂。想想看,若是自己被人當眾請願,說出希望他帶兵西往,全竇武未盡之功,清君側,滅閹宦,自己該如何去做?

難道真的就是一刀斬了那人就行了嗎?這事情若是傳出去,即使自己自保斬了對方,但傳到皇帝的耳朵裡,明顯就不會讓他好過,說不得隨便找個理由,就讓他回京賦閑了。嚴重的話,有人落水下石,恐怕也是盧植、董卓的下獄問罪的後果。

想來後來董卓之所以不肯交兵權給皇甫嵩,也是在黃巾之亂丟了兵權後,深知了兵權的重要性。以至於他後來知道劉宏不行,看到了內朝和外朝之爭的大變,吸取了他老上司曾經在竇武之事的教訓,死死握住兵權,不走張奐老路,看準時機便如張奐那般,帶兵入京,只是不同於張奐被欺騙,自己交了兵權回鄉養老,他董卓,卻是自此打算做大漢的外戚權臣而已。

不過,世事弄人,董卓看準了時機,也投靠了對的人,結果後來還是因為政見不合,利益不均,最終被曾經聯合政治盟友們,一朝反叛。

真可憐他入住朝堂以後,各種對黨人盟友的照看,如果知道結局,想來董卓說什麽也不會連自己的心腹主力涼州軍的利益都不顧,也要先把高官實職,交給那些黨人了。

畢竟,拿到董卓給的高官實職的黨人們,可正是因此有了對付董卓這個政敵的實力和名義,若是董卓讓麾下涼州諸將入主關東的話,恐怕關東諸侯起事,也就沒有那麽順利了。

齊武王字伯升,光武之長兄也。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複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

卓拜為並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

時竇太后臨朝,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謀誅宦官,事泄,中常侍遭節等於中作亂,以奐新征,不知本謀,矯製使奐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圍武。武自殺,蕃因見害。奐遷少府,又拜大司農,以功封侯。奐深病為節所賣,上書固讓,封還印綬,卒不肯當。

初平元年,乃征嵩為城門校尉,因欲殺之。嵩將行,長史梁衍說曰:“漢室微弱,閹豎亂朝,董卓雖誅之,而不能盡忠於國,遂複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征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精兵三萬,迎接至尊,奉令討逆,命海內,征兵群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遂就征。有司承旨,奏嵩下吏,將遂誅之。

摘選自《後漢書》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頂點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