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476章 金蓮川逃兵
當年李陵向漢武帝請願,率五千善銳步卒,孤軍出居延海,向北深入至單於王庭,並且之後李陵部隊與匈奴八萬鐵騎相遇於浚稽山,後來因無援軍,困守突圍,最終兵敗投降。

這等境地,與如今的伏泉率領孤軍出塞,簡直是出奇的相似,袁紹所送的密信提起“李陵”二字,自然就是以此類比而已。至於為何只寫兩字,並且不署任何人的名字,自然是為了保密,不給其他人看到而已,他們可不信何進這個一路爬到如今位置的屠戶子,能看不出這二字之中的深意。

而袁紹將伏泉比喻李陵,並且發信給何進,自然是希望如今手握並州軍權的何進,想辦法使得漢軍援軍支援伏泉支援得慢一些,甚至最好能在伏泉與鮮卑人交火,決出勝負以後再帶兵趕去救援。

這樣的話,如果伏泉的漢軍獲勝,何進就可以跟著搶功勞,起碼一個救援伏泉的軍功跑不掉,當然這是最差的,而最好的就是,伏泉帶兵和鮮卑死戰,最終伏泉兵敗身亡,鮮卑損失慘重,被何進帶著兵強馬壯的並州軍直接摘桃子撿便宜,一舉滅了鮮卑余部。

想來到時候,漢與鮮卑兩軍的勝負結果定然早已分出,在何進和袁紹看來,最終除非出現奇跡,否則伏泉也就只能繼續模仿李陵的結局而已。當然,以伏泉殺了鮮卑雄主檀石槐的仇怨來看,伏泉一旦兵敗除了身死再無它途,畢竟鮮卑人可不和當時的匈奴人一樣,他們死的不是普通的匈奴騎兵,死的是自己的連忙首領,顯然繼承檀石槐鮮卑聯盟首領的人,如果連檀石槐的死亡都不去報仇,並且招降伏泉的話,恐怕會引起鮮卑部民不滿,甚至最終失去自己的首領位置。

至於伏泉所率兵馬能夠戰勝鮮卑人,這卻是何進和袁紹都沒想過的事情,畢竟就算伏泉再能打,手下的兵馬也都是漢軍精銳,可是他們面對的可是剛剛被他們攻破王庭的鮮卑人騎兵。

那些與伏泉所部有著血海深仇的鮮卑人,自然不會留有余力,怕犧牲人口從而畏懼伏泉避戰,他們一定會發了瘋了的進攻漢軍,而一旦沒有了後期供應的漢軍,遇到哪些願意用人命去填的鮮卑人的話,這情景不和當年李陵以少擊眾的情況一樣?

如果說兩者之間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們兩人率領的軍隊數量不一樣,不過據說伏泉所部現在可戰之兵只有一萬五千余的漢胡聯軍,並且後勤之中所剩的箭矢,謹慎節約使用也只夠數日之需,急需補充。

這樣看來,鮮卑人的勝算還不少,畢竟鮮卑縱然就算內耗,但明顯國力猶存,湊齊數萬兵馬合攻伏泉的話,倒是勝算希望很大。如果成功讓鮮卑人在漢軍三邊援軍救援趕到前,徹底消滅伏泉的話,那無疑是消除了何進心中的心頭大患。

傳聞袁紹麾下謀臣如雲,如今所言非虛,這般不需自己出面,便可置敵於死路的險計,明顯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得出來的。看來自己前番和袁紹密謀,達成合作的想法,卻是正確無比。

伏流川,這塞外苦寒之地,便是爾葬身之所也……與某鬥,必叫爾死無葬身之路,宦官、士人皆在某側,某就不信,此番就算爾大難不死,這天子之位還能落不到“史侯”身上……

心中莫名一陣暢快,何進仿佛看到,自己那外甥登上皇位,而自己妹妹卻是在皇帝廢了宋後以後,登上了皇后位置,甚至是他,也因為漢室一向恩待外戚的原因,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寶座,而他們何家,也將會在自己這一代後,徹底成為南陽本地的大世家門閥,

至於宋氏、伏氏外戚,則在宋後被廢後,徹底被他趕出了朝堂……如果伏泉知道,就因為他毫不猶豫拒絕了袁紹等黨人的邀請,就被他們在背後,為了幫助何進,設計如此針對的話,也不知會作何感想……

帳外,腳步聲密集,接著隨著“呼”的一聲,便見淳於瓊正引領著此刻受命前來陰館縣,合兵於此準備出塞遠征的並州諸郡將領,以及早就對何進最近古怪行為十分看不滿的並州刺史趙苞。

見陰館軍營諸人到位,何進也不客套,直接說出了他今日召集眾人的目的道:“此番邀諸君前來,並無它事,本將欲三日後出兵,北出雁門,直入塞外,救援伏巴郡所部,不知諸君有無異議?”

在場眾人臉色一變,面面相覷,隨即紛紛行禮喝道:“末將並無異議,請將軍下令。”就是一直對何進有所不滿的趙苞,也是在何進親口說出出兵日期後,也是跟著眾人行禮道。

“善!諸將聽令!”

“末將在!”

……

在何進正在陰館縣下令,如何能合理的“救援”伏泉所部之時,伏泉也已經率領麾下兵馬,在離開彈汗山鮮卑王庭後,一路東進,最終在彈汗山東北,一處氣候涼爽,泉流縈紆,沙草茂盛,禽鳥眾多的大草原內停下駐扎。

這處草原位於白山之北,境內流淌著一條不知名姓的河流,入得草原內後,一望遍地,金色燦然,只見草原境內開滿了不少金色野花,以及其他各色大小不一的不知名姓的野花。

據石屈突言道,此地地積陰冷,五谷不殖,郡縣難建,蓋自古極邊荒棄之壤也。氣候殊異,中夏降霜,一日之間寒暑交至,十分適合草原之人,夏季時候畏懼酷熱,前來避暑。

平日裡這草原水草豐盛,加之其內野花燦爛,數量繁多,景色宜人,對於草原人來說,也是不錯的放牧地點。雖然因為此地季節氣候變化極大,但是也是不少草原部落,互相爭奪的地點,只是如今,似乎他們都知道漢軍那支一路出塞以來,對鮮卑人極其殘忍的偏師正往這草原一樣,早早的為了性命,拋棄家園而離開。

“此地真仙境也,卻不知其後何如?”

望著滿眼盡是花海的大草原,伏泉滿是哀歎的概歎道,隨著過膝的水草隨風飄動,似乎可以想見當時那些草原部落在放牧之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情景。只是,一切都因為戰火的燃燒,而徹底沒有了,即使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多麽怨恨戰爭,然而,草原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命運,不會因為他們的一廂情願而改變。

其實伏泉不知道的是,這處草原,以後將會因為此刻那草原上不知名姓的河流,被當地的牧民起名為“曷裡滸東川”,而那讓人一眼就忘不了的金色野花,也會被起名為“金蓮花”,直到後來金世宗大定八年五月,以“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將“曷裡滸東川”命名為後世有名的“金蓮川”,甚至到了元代,也因為這處草原的獨特環境,建陪都於此,稱元上都。

“將軍何必如此,兩國交戰,難有幸免,無非漢滅鮮卑,亦或鮮卑亡漢爾!吾等身為漢將,自當領兵於外,掃滅國敵,此地若因戰事不存,自有其因,不需如此也。”段熲拖著有些瘦弱的身軀,披著一件繳獲來的鮮卑貴族的保暖狐裘,在伏泉身邊道。

“段公?”伏泉詫異喊了一句,然後看了一眼跟隨段熲前來的其族弟段煨和他身邊的親兵,狠狠道:“段公身體不適,爾等竟令其出帳,罪該萬死……”

“不必動怒……咳、咳……將軍不必動怒,此乃熲之願也,非其等可阻,不需責罰。”段熲一邊咳嗽一邊示意伏泉不必動怒道,自從深秋以來,天氣逐漸變冷,加上前番時間大雨傾盆,又有長途跋涉,段熲年歲已高的緣故,諸般原因之下,這位大漢的軍神也敵不過病魔的痛襲,據於忠診斷染了風寒,最近一直在休養。

好在伏泉所部漢軍,尚未和鮮卑人有過正面接觸,使得段熲可以有一些時候休養,不然一旦交戰中生病,就是伏泉想要讓他休養,也絲毫沒有機會。

哎……段熲真是護短,這麽偏袒段煨……伏泉心中苦笑,自己不過就是嚇唬他族弟還有親兵一句,就怎麽求情,想想當年段熲手下那支少有敗績的常勝之軍,段熲又會怎麽護短呢?不過想想也是,若是段熲學的吳起這般護犢子,愛士卒,那些士兵怎麽會為其送死,取得那麽多的戰功呢?

“踢踏、踢踏”的聲音突然響起,眾人循聲望去,便見一騎快速趕來,隨後那名騎士策馬到伏泉面前,然後快速下馬行禮,之後得到允許,才匯報說營內又有兩名羌人失蹤。

“失蹤……被抓……”伏泉目光一凜,喃喃自語,然後繼續道:“走,回帳。”說完,他又看了眼段熲道:“軍情緊急,便不叨擾段公,還請段公回帳休息,安養身體,以備大戰。”

不過段熲並未回這話,而是反問道:“將軍可需熲相助否?”

“泉不需也,段公所授,泉盡知也,安能需段公躬行乎?”伏泉反問回道,自從和段熲一起出征,他才發現以前自己摸索的一套用兵方略,和這些名將比,顯然太不成熟。大概是兩人之間投緣,又因為段熲看重自己的身份,許多用兵經驗都沒私藏,所以應對付這種逃兵的問題,如果還需要段熲來做的話,那也太對不起伏泉來自後世練就的學習能力了吧?

其實兵營出現逃兵,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畢竟從當初奇襲受降城開始,軍隊裡就不斷出現大軍兵卒掉隊失蹤的情況。不過,終究因為穿越無數荒漠,事出有因,漢軍諸將對此不可置否,在他們眼裡那些失蹤的人都不是逃兵,即使有人事後回歸,該給的賞賜依舊給予,而沒有回歸的人,伏泉也會按照為國犧牲的陣亡將士的名義,將他錄入漢軍花名冊,使得其家人得到朝廷的撫恤。

戈壁荒漠終歸是險地,誰也不能保證沒人不掉隊,然而,自從受降城一役後,在之後屢次攻打鮮卑部落,甚至攻破彈汗山鮮卑王庭以後,軍隊裡面的漢軍還好,都是經年老將組成,雖然士氣已經消磨,但都沒有什麽擾亂軍心的行為。

可是先零羌胡,卻是不能,因為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是剛剛被部落首領派來,才真正殺人不久的年輕人,隨著他們跟著漢軍遠征,早就對戰鬥耐煩,厭戰,並且最終直到漢軍準備從彈汗山東進以來,用自己行為的表示意願。

那三個昨日夜裡悄悄策馬逃跑的羌胡,不是第一批逃走的人了,此刻在漢軍依舊建造結實的轅門之上,掛著的五個血淋淋的腦袋,就是比他們三人更早逃跑的先驅者而已,只是很顯然,這些人頭還是沒有引起軍隊之中那些思鄉心切的羌胡的注意。

昨天早上家裡來親戚,中午以後就一直在打麻將,吃了晚飯又打到半夜放鞭炮,到現在才起,實在沒時間更新,睡到下午五點才起來,

“桓州曷裡滸東川更名金蓮川”摘選自《地理志》

“金蓮川即山北避暑行宮,五月祭龍且避暑。”摘選自《龍和宮賦》注

“龍庭和林西之地也,和林西百余裡,有金蓮花甸,金河其中,東匯龍渦。”摘選自《雙溪醉隱集》詩注

另外漢代是有陣亡將士撫恤的,對士兵的優撫除了賞賜軍功外,還表現在對他們家庭的照顧以及他們的複員安置和死亡撫恤等方面。《漢書·高帝紀》載高祖二年詔令:“關中卒從軍者,複家一歲。”即對關中地區士兵的家庭,給予免除一年賦稅的優待。又載:“高祖八年十一月,令士卒從軍死者,為槥歸其縣,縣給衣衾棺葬具,祠以少牢,長吏視葬。”

東漢繼承前漢制度,雖然國家兵製不同,道撫恤相同,而且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西漢的大本營關中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