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349章 名臣良將究何為
面前的徐晃細細說著他羈押秦川到此的前後經過,聽完之後的眾人都是有些稱奇,畢竟不會因私廢公,忘卻私仇,而為君事分憂的將領,不論何事都值得旁人詫異敬佩,

“徐將軍所為,古之良將莫不如是也!”

“君侯有此良將,真乃大喜之事!”

身邊的王謀和楊洪這兩個蜀中名士,聽後更是直接出聲讚歎徐晃所為,畢竟若是這事情放在一個有三、四十歲的老行伍身上,以他們的人生閱歷,能不記私仇,隻為主君謀利倒也不算什麽。可是現在的徐晃也只是一個還未成年的少年而已,竟然就有這樣的見識,當然會令這兩人驚奇誇讚。

伏泉聽後望著徐晃也是不住點頭,隨後也是看了眼身旁的楊洪笑道:“公明所為,亦是以季休為師也,若非有季休之前鑒,如何會有今日之事?”

“君侯妙讚,縱是如此,徐將軍所為,亦不負‘良將’之名。”楊洪笑著回道,他當然知道伏泉說得是什麽,還不是他在伏泉決定招安甘寧後,並沒有表露不滿,反而是極力促成此事嗎?

“‘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賈生所言,果然有理,季休真有賈生之風也。”

楊洪聽到伏泉所言,臉上不由流露出一絲得意,笑著謝道:“君侯過譽,洪豈可比賈生?‘上設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此為洪之本職,若以一人之怨而廢君事,則非人臣所為,洪豈能為之?”

賈生,就是前漢文帝時名臣賈誼,世稱賈生,其年少能文,是名副其實的大文豪和忠直名臣,為人敬仰。

文人名士多數都有一個他們共同的爽點之處,就是名聲,不然他們直接在家裡讀讀書,寫寫詩賦就好,還需要出來混名聲嗎?那種隱姓埋名,不在乎名聲利益的文人始終是少之又少,多數都是愛名聲愛利益的人。

現在伏泉用前漢的名臣賈誼來比擬楊洪自然牢到了他的癢處,誰不想名傳千古、流芳百世?而且對於楊洪這類希望出仕州郡,造福一方的地方名士來說,如果連容納人才的氣度都沒有,那他們也注定在官場上混不下去了。

做官,最主要的也就是名聲和政績,不然光有政績而沒有名聲,那只會被人成為能吏而已。當初甘寧派人行刺於他,楊洪雖然心中也有怨氣,不過既然已為人臣,自當分憂君事,在伏泉決定招安甘寧之後,他便放棄再與甘寧結怨的打算,所以才會有伏泉剛才稱讚楊洪有賈誼“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之風的讚語。

當年賈誼在《治安策》裡所談及的君臣相處之道,早已在兩漢之間深入人心,可謂是影響深遠。他在《治安策》裡所言,“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上設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義所在”,便是深刻明確了君主與臣子之間的關系,當然他也是一生都在以此為準則鞭策自己。

這句話話的意思是說,君主對群臣以禮相待,群臣就會自我激動,君主以廉恥約束臣子,人們就會重視氣節品行。如果君主以廉恥、禮義對待臣子,而臣子卻不用氣節品行報答君主,那麽他就不像個人了。這種習俗蔚成風氣,那麽做臣子的就會隻為君主而不顧自己,隻為國家而不顧家庭,隻考慮大家的利益而不顧個人私利,見到有利益而不輕易沾取,見到危險也不輕易回避,

全都按禮義的要求辦事。後來賈誼這是一直以自己所言鞭策自己,即使他因為讒言被漢文帝貶謫,也從無怨言,甚至一直想回漢文帝身邊效力。究其原因,便是漢文帝對臣子以禮相待,並且以廉恥約束臣子,而臣子當然要以忠心和氣節品行來回報地位,也正是因為這種關系,才使得兩漢名臣繁多。

到了東漢,光武中興又大肆提倡“忠孝氣節”,對於名臣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除了對自身忠心和氣節品行來約束意外,對於臣子而言,其在朝野民間的名聲也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話,歷史上像段熲、陽球等為大漢盡忠職守的臣子,你能說他們沒有名臣的品行嗎?不是因為他們是閹宦門生,在朝野和民間沒有好名聲的話,早也就是大漢的“名臣”了。

楊洪被董扶說動,可不是僅僅來做一個能吏的,否則,他要做能吏,以他在家鄉犍為武陽縣的名聲,郡縣還能不征辟他為吏?他之所以要來巴郡投靠輔佐伏泉,還不是看中的是伏泉以後的前途,跟了伏泉,以他和伏泉之間的主臣關系,還怕日後沒有高官以待,美名相加嗎?

因此,如今為人臣的楊洪當然不會因小失大,就因為甘寧當初各為其主的派人刺殺自己,就要和他決裂,這太不明智了。對於楊洪來說,他要成名,要的不是一郡一縣的名聲,而是天下的名聲,而要如此,就不能因為這小小的私事,而廢了主君的私事。

否則,楊洪真要這麽做的話,下場也只有一個,到時候也只會落一個不忠主君的名聲而已,因為他的所為太與“名臣”、“名士”相差甚遠。

想想看,歷史上,漢末的朱儁、公孫瓚等人何以成名?靠的就是對郡守無比忠心,危急時刻不離不棄,最終得到天下的讚許,從而走上了“名臣”之路,官運亨通。當然,公孫瓚若非一場黃巾暴亂,引起漢末亂世,最終滋養心中的野心,不然的話,說不得也會如曹操想成為“征西將軍”一樣,成為一個在幽州征伐異族的“白馬刺史”也說不定。

歸根到底,漢代承前秦遺風,自東漢以後,州郡權利加大,像太守、州牧,組建幕府,自成一國,幾如古之諸侯。而州郡官吏動輒自稱本國、本朝,視太守、州牧為國君,再加上兩漢奉行的“忠義氣節”,除非主君並非人君,虧待與臣子,否則臣子如果背叛離去,那就是不忠不孝,為人唾罵。

而如果這樣,名聲有損,那對這臣子的日後仕途也是有害,畢竟,在重出身名聲的東漢,你沒有好的出身,再沒有好的名聲,誰還敢收你為心腹?而真實歷史上,這些名聲有虧的人,多數在曹操發布《招賢令》之後,才真正的站住了歷史的舞台。

夏日的微風淺淺的刮過伏泉的臉龐,不再誇讚楊洪,畢竟以楊洪的覺悟,即使伏泉誇出天,估計也不會有太多自得。隨後伏泉轉頭看向剛剛介紹完自己,一直被眾人冷落的秦川,雖然他對秦川不熟悉,但直覺告訴他,這人對自己有大用,畢竟那賊首黃穰據說也是沒落士人,士人與士人之間,肯定會極力重用,這不是黃穰的興趣,而是叛軍能否起義成功的關鍵。

自古百姓起義,如果從高層到基層都是泥腿子的話,基本很難長久,即使他們初期得勢,但最終也不會長久,原因就是沒有一定知識的他們,根本只會破壞,卻不會治理,對軍隊也沒有有效的辦法約束,自然不能讓軍隊徹底改變,最終也長久不了。

但是如果起義的高層有不少知識分子的話,那這支起義軍即使最初成不了氣候,但在“廣積糧,緩稱王”的積蓄實力,改革內政、軍隊之下,那麽他們起義長久甚至成功的機會就很大的。

因此,伏泉在知道秦川也是知識分子之後,直覺上便肯定這秦川對自己有用,不過還需要驗證,只聽他繼續問道:“爾於黃賊麾下,身居何職?今日投誠,可有誠意乎?”

那邊一直在等待的秦川聞言一愣,隨後面上一喜,因為他聽出了伏泉話外的意思,這是在試探他這個投誠的家夥到底有沒有籌碼值得伏泉來接納。

只是,很顯然,對於這一心來伏泉這投誠,尋找更大發展機會的秦川來說,他早就準備好了投名狀,怎麽可能沒有好的籌碼呢?

“回稟伏巴郡,川於叛軍並無要職。”

隨著秦川說完,在場眾人心中漸漸生出輕視之感,就連徐晃都有一種忍不住動刀砍了這騙子的衝動,他本以為這秦川這麽有底氣來見伏泉,一定是身上有什麽好東西要給伏泉,現在這秦川說他在叛軍什麽職位都沒有,那麽怎麽可能還能有好東西給伏泉,這麽傻了吧唧的就想來投誠?真是可笑。

看著眾人反應,秦川當然也猜出他們的意思,因為這正是他要的效果,沒這效果,又怎麽能在他懷裡那東西獻出後,引得在場眾人震驚,讓這面前的伏泉更加重視自己呢?

未幾,在感覺差不多後,秦川對著眾人輕視的眼色正聲說道:“川有一物,且與諸公察驗。”說完,秦川便從身上取出一張看著染了不少黑灰的絹布,看著黑乎乎的,使人憑白生出一種厭惡之情。

不過,當秦川將那黑乎乎的絹布打開,放到眾人面前時,在場眾人便呆住了,只見那燃著黑灰的絹布上,有無數線條圖形,像是山川河流一樣,在左拐右拐的來回畫著,旁邊還有這種數字的標注。

在場中人現在也算是久經戰陣了,這圖紙畫的雖然差,而且沾了黑灰更加難以細看,但大體還是能憑著感覺猜出這是一張地圖。而這前來投誠的秦川居然獻出一張地圖給他們,眾人細細思索心裡便有了一絲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猜測, 莫非這是叛軍的兵力駐扎圖?

“爾……文罕,此乃何物?”伏泉不可抑製的將心中的問題問了出來,雖然猜是猜到了,但是在沒有得到確定答案前,他還是感覺有些不可置信,恍如天下掉下一塊大餡餅一樣。

當然,本來伏泉準備擺架子用“爾”來稱呼秦川的,不過話音出口,他便改了口。畢竟如果這真是自己心中猜測的地圖,伏泉在這樣稱呼無疑對這秦川無禮了,對於作為時刻標榜禮賢下士的伏泉來說,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要是因此惡了秦川,讓他毀了地圖,那可就糟了。

可是,很明顯,對於一心來投誠,博一個更大前程的秦川來說,自然不會做那蠢事。相反,在聽到伏泉改口稱呼自己的字後,他心裡也是松了一口,因為他明白,自己是徹底進入伏泉的法眼了,成敗就差最後一步了。

此刻,天地似乎唯有空中展翅飛舞的烏鴉的“嘎、嘎”叫聲,只聽得秦川大聲說道:“回稟君侯,此乃叛賊黃穰之大軍,兵力駐防分布圖也。”

空氣為之一頓,即使在場眾人都猜到了,但是在秦川說出來後,還是有一些不確信,這麽重要的東西就這樣得到了?

伏泉也是懷疑,不過此時不是詳查消息真偽之時,他現在要做的是要做一個喜得良才的君主演員而已。只看得伏泉突然起身,快步跑到秦川面前,抓著秦川還拿著地圖的手,也不管有沒有壞了那地圖,大喜喊道:“善!善!文罕大賢也,孤得之真喜不自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三掌門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