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皇戚》第407章 周禮盡在魯矣
不其侯府裡,伏泉打算一開始就用循序漸進的套話來慢慢推理出對方的家世背景,從而猜出對方的身份,只是,很顯然,對面那青年也不是吃素的,一眼就看穿了伏泉的把戲,並且不接招。『→お看書閣免費連載小説閲讀網℃Ww W.K.A.N.S.H.U.G.E.La

 只見那青年先是回道:“‘治瘟郎’不必客套,吾二人既為世交,便以兄弟相稱便可。”說完,這青年便是話鋒一轉道:“既為猜測,自不可令流川一一詢問,若如此,豈可為猜耶?”

 好吧,一句話,便堵住了伏泉想要套話的意思,畢竟對方說得對,佔著理,自己如果從對方的籍貫、家世等方面全部問了,那和這青年給自己報戶口有什麽區別?

 不過,縱然如此,伏泉也知道自己也不可能真的什麽也不問,就胡亂瞎猜,那樣真是盲人摸象了,所以他回道:“既如此,吾隻問三問,兄長可回,亦可不回,三問之後,吾不複問也,如此這般,可乎?”

 青年想了想,笑著回道:“善!”他剛才那番回答,自然不會是真的不允許伏泉什麽都不問的,若是那樣的話除非是神仙,否則誰也不能猜出一個他剛剛見面,什麽也不知道的陌生人的身份,就是有主角光環也不能。

 “敢問兄長之家與吾伏氏交好幾世?”

 第一個問題依舊是剛才那個問題,伏泉並不會改變,因為以他琅琊伏氏縱觀兩漢的歷史,只要這青年給出具體幾代,便可以猜出對方祖輩是什麽時候發跡的,到時候便可以繼續問詢。畢竟,如果對方也是有著數代家學的經年世家的話,其應當是祖輩發跡後才能結識伏氏,只要通過這條線索,很快便能尋根究底的。

 可是,顯然伏泉錯估了對方的才智,那青年明顯也猜出了伏泉所挖的坑的意圖,但並不在意,反而語帶玩味的說道:“有漢以來,便為世交。”

 一句話回得模棱兩可,伏泉面露詫異,這可不在他的節奏裡,他本來第二個問題想問的是曾祖輩何處高就,生生的咽回到嘴裡。因為他是準備從猜測對方祖輩何時發跡,在何地高就,然後推測他祖輩身份,自然便能順藤摸瓜問出這青年身份,可是現在,生生被這青年搞亂了節奏,徹底打碎了他的思路。

 “太祖高皇帝立漢以來?亦或世祖光武皇帝複漢以來?”

 沒辦法,既然被對方打亂了,伏泉只能錯著來了,畢竟不能浪費第一個問題。兩漢之間有王莽新朝之間隔,對方話語說的含糊,不說前漢和後漢,伏泉根本猜不出來,只能用這第二個寶貴的機會來詢問家世了。當然了,伏泉猜測,這也許就是面前這青年的陰謀,故意說得含糊,讓自己難以應對。

 “自當為太祖高皇帝立漢以來。”青年昂首說完,面上不由帶出一抹自豪,畢竟當著別人的面說出自己家族也是縱橫兩漢,自然也是倍有光彩和面子的,起碼現在這悠久家世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對方說完,伏泉臉色一怔,似有不信,畢竟能夠縱橫兩漢的家族雖然不少,但也不多,無一不是各地名望,對方能有這麽大家族背景,自然不是一般人。

 隨即,伏泉看向伏完,面露詢問之色,他自然不是想問伏完這青年的身份,就算他直接開口問,伏完也不會回答,畢竟人家客人在身邊,根本不會有給他們叔侄二人作弊的機會。當然,估計以伏完的迂腐性子,也不會幫助伏泉作弊,伏泉之所以如此,其實是在求證而已。

 未幾,伏完捋了捋他的胡須,之後慢慢點頭道:“貴客所言自屬實也,其家與吾伏氏有舊,有漢以來,便為世交。”

 得到確認答覆,伏泉點頭,隨即面色一笑,又問道:“敢問兄長家自何處?”

 這一問伏泉的聲音很大,似乎生怕對面那青年會反悔說他沒聽到伏泉的問題一樣,畢竟漢代各地能縱橫兩漢的名門望族就那麽多,只要能夠知道對方籍貫,就基本可以鎖定對方的家族了。而以伏泉猜測這青年肯定名望不小的思路,對比他的家族,以及他的年齡,自然可以有七、八分把握猜出對方的身份,至於說能百分百猜出,那就只能看天意了,畢竟對面這青年明顯不是傻子,可以任伏泉擺弄。

 很明顯,這青年也猜出伏泉的用意了,不止是他,就是伏完也猜到伏泉用意,只是伏完卻是很不由自主的自嘲一笑,不斷的對伏泉搖頭。在他看來,自己這侄子想的太天真的,這位世交才子如果真是這麽容易就中招的話,就不會如此年輕就有那麽大的名望了。要知道他可是四歲便會做出讓梨給自己兄弟,並說出“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的早慧神童,這可比自己這侄子早慧的多了,深知這青年學識的伏完,心中可不信對面這青年會中招,恐怕早就挖好了坑等著自己這侄子往裡跳了。

 只見,那青年瀟灑一笑,隨即淡淡說道:“周禮盡在之地也!”

 果然,正如伏完所料,這青年又打了一個啞謎,而且還是用的古文學的內容,這可不是伏泉的強項,那邊的伏完看著自己侄子心裡也是歎息,到底還是太年輕了。

 不過,很明顯伏完是想岔了,對方出的這謎題伏泉還真是知道答案,畢竟伏泉可是在外經讀左傳的,自然知道這青年說的是魯國。當年周公旦之子伯禽以魯國為封地,經過歷代國內對周代所留存的文物典籍的完好保存,到了春秋大爭之世,各國禮樂崩壞,唯有魯國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就歎為觀止,而魯昭公二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

 所以,既然知道對面的青年家鄉在魯國,這就好猜了,畢竟在魯國的縱橫兩漢的大家族,也只有一個而已。突然,像是想到了什麽,伏泉失聲大呼一聲道:“兄長莫非孔文舉乎?”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摘選自《融家傳》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