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皇戚》第408章 孔文舉批司徒府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魯國孔文舉,恐怕後世之人會對著名字陌生,但是說到他的另一個名字,肯定有許多人熟悉,那就是孔融。

對面那青年文士和他身邊的伏完,在聽到伏泉那一聲失聲大呼後,明顯臉露詫異,畢竟就算伏泉猜出這青年是魯國孔氏一族,但也不能直接猜出對方身份才是。終究姓孔的人裡,並出身在魯國孔氏的,又不只是他孔融一人,所以對於伏泉這猜對的猜測十分詫異。

“流川何處知曉區區不才之名?”孔融脫口便問道伏泉,臉上透露好奇神色,當然,他並未否認伏泉猜測,也是直接肯定了他的身份,此人正是孔融本人,那個後世漢末三國,威名青徐的一代名儒。

“前番聽聞流言,言道兄長受楊司徒征辟入府,為司徒掾屬吏,所行之事,京中大讚,加之魯國孔氏,泉不識者眾多,便就此猜上一二,故而猜中也。”

“真如此乎?”

“正是。”

伏泉說出的理由明顯太過簡單,不止是孔融不信,連忙繼續詢問確認,當然,不止是他,就是兩人之間的伏完也是不信。畢竟還是那句話,魯國孔氏族人不少,在朝為官者,又不止孔融一個人,誰也不能把一個根本沒有見過面的人的身份猜出的如此準確。

不過,無論面前兩人如何懷疑,伏泉還真就是這樣猜出來的,終究在漢末他知道姓孔的,還能如此聞名的也就是孔融了。人家可是後來和曹阿瞞頂牛的大儒,逼的曹阿瞞最後積怨日久,直接栽贓了罪名的狂人,名聲太大,由不得伏泉不記得,當然了,後世三字經那句“融四歲,能讓梨”也有一定的記憶加成。

見兩人不信,伏泉自然不會繼續和他們討論這無趣的話題,畢竟解釋不清,連忙轉移話題道:“兄長既已入司徒府,今日來此,不怪楊司徒怪罪乎?”誰都知道,與宋氏、伏氏敵對的何氏,他們的掌權人何進就是司徒楊賜的弟子,孔融既然受到楊賜征辟,自然應該考慮自己上官的想法,他既然來了就不怕楊賜和何進發難嗎?

那邊孔融聽後卻是一點無所謂,似乎根本沒有一點兒擔憂,反而是正聲回道:“魯國孔氏、琅琊伏氏,春秋之時便為世交,師徒之誼,今伏氏有事,融為孔氏子,豈可不來?”說完,他頓了下,然後繼續說道:“楊公徒有其名耳,如今亂法之官宦子弟,皆不審也,如此作為豈可為司徒乎?”話語說完,孔融一臉憤怒,大概是想到最近所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士氣,言語十分讓人覺得恐怖。

孔融話裡的意思包含很多,這一次他來不其侯府可不是單純的為了套近乎,拉舊情,而切他還真是真的在聽到不其侯府的酒宴風聲後趕來的。至於他話裡是說“魯國孔氏、琅琊伏氏,春秋之時便為世交,師徒之誼”,卻是指得是他的祖先孔子和伏泉的祖先宓子賤的關系。

宓子賤,姓宓,名不齊,字子賤,宓通伏,所以宓子賤又可稱為伏子賤,他是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人之一,其人有才智,仁愛,孔子讚其為君子。孔融身為魯國孔氏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而琅琊伏氏又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賤的後人,自然兩家是多年世交沒錯了,有漢以來,便為世交。

只是,很顯然,兩家之間的結局卻是十分不一樣,琅琊伏氏後來因為曹阿瞞的滿門屠殺,而宗族盡滅,就此不存。反而是魯國孔氏,除了孔融一支得罪曹操被屠外,後來的孔氏家族可謂是依舊蒸蒸日上,看到誰強,便向誰卑躬屈膝,江山都被換了多少回,他們孔氏家族還是依舊存在,

甚至成為了存在千年的“衍聖公”家族,不得不說會看得清時務,能夠輕易低下頭顱,也是一門很不錯的學問。至於孔融後面話裡,諷刺司徒府不作為,楊賜不可為司徒,也是有原因的。卻是因為孔融受到司徒楊賜的征召,成為司徒掾屬後,就一直暗暗察訪官僚中的貪汙之人,準備予以貶謫罷免,可謂是盡公盡職業,很快便檢舉了朝中不少貪官汙吏,而這些貪官汙吏卻多為宦官的親族。

當時,中尚書害怕得罪宦官,於是召孔融等司徒屬官詰問斥責,孔融陳述宦官子弟的罪惡,毫不隱諱。只是很明顯,宦官勢力身為皇帝的心腹中心腹,孔融這麽檢舉,效果是根本不大的,而事情傳到司徒楊賜耳後,這位登上三公中司徒位的外朝士人,竟然也對對孔融所檢舉之人上書彈劾,擺明了他的態度,即使知道那些人是貪官,也不要求手下去找他們的麻煩。因此,才會有孔融剛才對司徒府、對司師徒楊賜的諷刺。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七世祖霸,為元帝師,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辟司徒楊賜府。時,隱核官僚之貪濁者,將加貶黜,融多舉中官親族。尚書畏迫內寵,召掾屬詰責之。融陳對罪惡,言無阿撓……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複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發耳。子之於母,亦複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摘選自《後漢書》

“宋國區區,而有詛有祝,禍之本也。”摘選自《左傳襄公十七年》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摘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校花的全能保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