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之信口中的石人故事,就是發生在元朝末年。
當時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但即便這樣,元朝官吏還是在不停地橫征暴斂,使得無數地區出現了人吃人的慘烈局面。
欒城人韓山童,因祖父燒香信佛,傳播白蓮教,被謫徙永年,元至正一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351年,朝廷強征民夫修治黃河決口。
民工挖河時,在河底發現有一獨眼石人,這個石人是韓山童、劉福通事先埋於河灘的。
因為那時,流傳於民間的一首謠諺是這樣說的,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所以石人一出,修理河堤的民工皆以為這是上天給他們的旨意,要他們推翻元朝的。
挖出石人後,韓山童、劉福通在永年白鹿莊聚眾三千人,殺白馬、黑牛立盟起義,以紅巾為號,稱紅巾軍。
他們擁韓山童為明王。
但後來不幸事泄,韓山童被害。劉福通突圍,其子韓林兒,隨母楊氏逃往武安山中。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劉福通派人將韓林兒母子接至毫縣,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大宋,建元龍鳳,並置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中原各地紅巾軍都受大宋領導。
現在尚之信將流傳的謠言比作那時的石人,將吳三桂比作那時的韓山童,這個比喻著實嚇了尚可喜一跳。
尚可喜身為滿洲漢王之一,可是知曉一些內情的,滿洲之所以得了天下,並不是滿洲人無敵,而是由於無數漢人爭相投靠的結局。
如果事情真如他兒子之信說的那樣,隨著謠言的進一步流傳,吳三桂一旦舉兵反清,肯定會有無數的漢家兒郎爭相呼應,到時候這天下究竟屬誰,還未嘗不得知。
換言之,尚可喜必須要考慮這種情況的出現,為尚家安排一條出路,不然他們尚家可真就是尚家了。
霎那間,尚可喜開始猶豫了。
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當他心裡的某個想法或者決定出現動搖的時候,就會為了推翻這個想法或者決定,給自己找出許多各種各樣的理由來。
現在的尚可喜便處在這種奇怪的心態下。
既想落個忠君報國的名頭,又不想將尚家至於水深火熱之地。
他臉上的表情一會晴,一會陰。
其實尚可喜能有現在這種變化,說起了還是要謝謝那位滿洲皇帝的聖旨,更要謝謝那些領會錯了皇帝旨意的滿洲大臣。
順治給廣州滿城大臣的旨意,是讓他們盡量穩住尚可喜,盡量不把尚可喜逼迫到吳三桂那頭。
結果適得其反,也不知那位滿洲大臣用屁股提出來的,說尚可喜別看是個王爺,但歸根到底還是他們滿洲的一個奴才。
既然是奴才,那自然是想怎麽拿捏就怎麽拿捏了。
直接將尚可喜喊來,讓他獻出兵權,然後揮兵掃平整個廣東,在領兵北上,剿滅吳三桂。
到時候這天下也就平定了。
也有人提出,尚可喜不是笨人,自然知道他現在的一切都是源於手裡的兵權,肯定不會輕易交出兵權的。
對於這個考慮,也有滿洲大臣說了,太簡單不過了,請尚可喜前來赴宴,到時候將刀斧手埋伏在宴會大廳四周,只要尚可喜不同意交出兵權,就殺了他。
而且他們還真的這麽幹了,在宴會的大廳外面埋伏了上百刀斧手。
尚可喜身為武將,殺人無數,自然對殺氣很是敏感,在宴會中,他隱約感到大廳的四周傳來上百若有若無的殺氣。
心裡頓時什麽都明白了過來。
那是的尚可喜已經做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想法,結果後來不知道怎麽了,摔杯擲號的信號一直沒有給到那些埋伏起來的刀斧手耳朵裡。
這也是尚可喜一直想不明白的地方。
今晚的尚府注定無眠,尚可喜在考慮事情,尚之信也在考慮事情。
他們考慮事情的時候,距離尚可喜王府很遠的一家小院裡,朱慈燦他們幾個人也在考慮著問題。
今天城門口那幾句話是朱慈燦故意朝著許敬宗說的,而且他也確信那個為手下小兵求情的把總聽明白了。
至於那個把總會不會將他聽到的事情說與尚可喜聽,朱慈燦就不得而知了。
屋子裡,除了他們幾個,還有比他們早來十數日的錦衣衛新頭領熊飛虎及他挑選的幾個精乾手下。
熊飛虎朝著幾個手下揮了揮手, 那幾個手下頓時隱身在院子四周,機警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朱慈燦親自潛進廣州城,是熊飛虎沒有想到的,他必須要為朱慈燦的安全考慮。
“殿下,您怎麽親自來了?”熊飛虎朝著朱慈燦躬身道。
進來的時候,朱慈燦觀察一下四周的情況,這個地方幽靜,而且距離城門不遠,萬一出了事,也很容易混出城。
另外熊飛虎比他們早來十多天,但就是這十多天的時間,已經在廣州城內經營起了一個不小的情報網。
關於這一點,朱慈燦很是欣慰,看來熊飛虎這個人很是適合搞情報工作。
“事關重大,再說家裡又沒有其他人手可用,只能我親自前來了。”朱慈燦回了一句,“這裡的情況怎麽樣?尚家裡面有我們的人嗎?什麽時候可以動手。”
“殿下,尚家裡面目前還沒有我們的人,但根據我們最近幾日打探的消息,有三個人比較符合我們的要求,第一個叫小翠,是尚之信的貼身丫鬟,她有一個弟弟,叫小虎,是個不成器的癟三,喜歡賭錢。第二個叫尚富,是尚家的管家,也是跟隨尚可喜多年的老人,尚可喜對其十分信賴,尚富為人貪財,我們已經有了具體的打算。第三個叫做張世才,是尚可喜的軍師,據說尚可喜的很多指令都是出自他之口,對於他,我們打算采用殿下海來縣的那一招。”
朱慈燦看了看熊飛虎,道:“罵滿洲皇帝和吃滿清肉?”
“除了這個,還需在他身上刻上反清複明四個字,逼迫其為我們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