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任何人不得外傳,不然你知道後果的。”尚之信看了一眼跪倒在他面前的把總,語氣異常嚴厲的叮囑道。
“標下明白。”把總說完,猛地抽出了隨身佩戴的腰刀,然後將其架在自己的脖子上,視死如歸道:“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希望殿下可以善待我的家人。”
說罷,就要揮刀抹脖子。
但被尚之信一腳將刀踢飛。
有時候態度很重要,就像尚之信面前的小兵,為了讓尚之信安心,不惜揮刀自刎。
這樣衷心耿耿的手下,尚之信自然不會讓其自盡,他還要留著這樣的手下,讓其為自己效力。
“行啦,別動不動要死要活的,只要保證這件事不說出去,我是不會為難你的。”尚之信看了看面前的把總,“一會兒去老管家那裡,領取一百兩銀子。”
“謝殿下。”把總見自己沒死,還得了一百兩銀子,自然喜出望外。
“你出去吧。”尚之信揮了揮手。
把總退了出去。
整個屋子很快就剩下尚之信一個人。
他邁步走到了掛在牆上的一副地圖前,盯著上面各勢力的分布圖,陷入了沉思。
目前永歷龜縮在雲貴一帶,已經泛不起什麽大浪。
吳三桂擁兵十數萬,目前佔據了四川、湖北兩省及陝西、河南、湖南一部,是他們幾個藩王當中,地盤最大、兵力最多一支。
他們尚家擁兵十多萬,坐鎮廣東,並且佔據了湖南、江蘇一部,耿精忠同樣擁兵十多萬,坐鎮福建及浙江一部。
盯著面前的地圖,尚之信的心裡浮起了一個平常他不敢想的想法,如果吳三桂真的起兵反清,他們幾個藩王在趁勢響應的話,滿洲朝廷根本抵擋不住。
也就是說,三王起兵,成功的幾率很大。
剛才把總說的很對,別看他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長子,平南王世子,但說白了,就是滿人的一個奴才。
三王反清,加上偏距一安的南明朝廷,到時候極有可能上演三國時期的局面,出現五國鼎立。
南明偏距雲貴。
吳三桂據了四川、湖北兩省及陝西、河南、湖南一部。
耿精忠據福建及浙江、江蘇一部。
滿清佔據江淮及中原。
他們尚家佔據廣東和湖南、江蘇一部。
此外,還有一個廣西及坐鎮廣西的孔家,不過孔有德戰死,僅有一女孔有貞,孔有貞身為女子,自然翻不起什麽大浪來。
於是,尚之信盡然將廣西也算進他們尚家的地盤了。
一方面是高高在上的小國皇帝,一方面是別人的奴才,只要不是傻子,肯定會選擇前者。
皇帝!
那可是九五之尊啊!
想到這裡的尚之信,身體竟然抖動了起來。
大約一盞茶之後,尚之信冷靜了下來,繼續盤算起來,要想成事,手裡必須的有兵、有錢、有糧,三者缺一不可。
目前他們尚家的確擁兵十數萬,但這些兵馬除了極少一部分他尚之信可以調動外,大部分還需他父親尚可喜的手令,而且廣州城內,還有一部分滿洲大兵。
去滿城赴宴的尚可喜回到了王府,跟走以前不一樣,回來的尚可喜心事重重,似乎有什麽煩心事。
尚之信接過丫鬟手裡的茶杯,揮手將丫鬟趕走,端著茶杯走進了尚可喜的書房。
把手裡的茶杯放到尚可喜面前的桌子上,道:“父親,孩兒看您臉色不對,發生了什麽事情嘛?”
他稱呼尚可喜為父親,而不是父王,這裡面可有一個大大的學問在其中。
父王,代表了朝廷。
父親,則表明了家裡。
一字之差,其中的含義卻有著天壤之別。
有些事情是不能談的,有些事情則是可以談的,有些事情不能再朝廷裡面談,但卻可以在家裡與家人進行商量。
尚之信故意沒喊尚可喜父王,便是希望尚可喜能夠將他赴宴當中遇到的事情,一一說與尚之信聽。
當然,尚之信心裡也有一個大概猜想。
尚可喜看了看尚之信,接過茶杯,喝了一口,將其放到桌子上,半響才道:“之信,為父問你,家大?還是國大?”
尚之信想也不想,回答道:“這個問題可與父親今日之赴宴有關乎?”
尚可喜沒有回答,而是繼續了剛才的提問,“之信,告訴我,家大?還是國大?”
“父親, 有國才有家,有家亦有國,家都沒有了,還要國合用,國亦失去,家全又能如何?”尚之信回答的很籠統,並沒有明確告訴尚可喜家大,還是國大。
“你出去吧?”尚可喜坐在椅子上,頭也不抬的朝著尚之信說了一句,“我想一個人靜一靜。”
“父親,孩兒有句話,說完就走。”尚之信朝著尚可喜道:“古人雲,人逢亂世,必出豪傑。昔年劉備趁勢而起,創建了蜀漢七十年江山。李淵亂世取義,創建大唐。趙匡胤黃袍加身,創建了大宋。他們之所以可以開創一朝之局面,除了手下能人異士之外,還有一個忽視不得的原因,那就是亂世。”
尚之信口風一轉,說起了目前的局勢,“目前南明偏距雲貴,已經翻不起大浪。平西王吳三桂擁兵十數萬,佔據了四川、湖北兩省及陝西、河南、湖南一部。只要平西王振臂一呼,我們尚家及耿家同時響應,足可以成事。到時候我尚家佔據兩廣及湖南、江蘇、福建一部分,父親亦是一國之皇帝,不比現如今的平南王風光……。”
尚可喜完全沒有想到,尚之信竟然會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語來,他沉吟了好一會兒,才道:“之信,你剛才言語,要是傳出去,我尚家將會迎來滅頂之災。”
“父親,滿人有多少?不足百萬,我漢家兒郎有多少,數千萬,一個換一個,他們拚不起的。平西王要是沒有想法,會任由那個謠言如此亂飛?依孩兒之間,這個所謂的謠言十有八9是吳三桂自己鬧出來的,他還不是想要學習元末石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