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大宋包三黑》第19章 超限戰
  黃鋒在包拯寫完第一首詩時還沒有完全的服氣,還在埋怨父親怎麽就直接認輸了,不讓自己再寫。

  當包拯第二首詩寫出來之後,才明白父親有多麽明智,自己就是絞盡腦汁也寫不出這樣充滿氣勢的詩句,輸的真是心服口服了。

  “不知包公子對策論一道可曾有過涉獵?”這時的黃知縣已經忘了最初讓包拯等人作詩的目的,而是有了更深遠的想法。

  如今朝庭越來越重視科舉,在科舉的命題上已有所改變,除經義和詩詞外策論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包拯的詩文肯定沒有問題,如果策論再有所建樹的話,科舉高中是必定的事,如果從合肥縣出一位年青的才子,這個人正好又是自己推薦上去的話,對仕途是很有幫助的。

  “學生,年紀尚小,雖對時事有些想法,卻登不了大雅之堂。”包拯面對黃知縣的提問沒有一點兒客氣。

  黃知縣一聽,這個黑臉少年還挺狂,表面上好像謙虛,骨子裡頭卻透著傲氣,小小年紀對朝庭之事有點兒想法就不錯了,還想登大雅之堂。真是有什麽樣的老師就有什麽樣的學生。這包拯很有寧老先生當年的風采。

  “寧先生的學生教的不錯啊。”黃知縣笑著對寧老先生說道。

  寧老先生看了看包拯,不知如何接黃知縣的話,心說包拯平常不怎麽愛言語,見了知縣大人反而信口開河了,不過他的詩確實寫的不錯,難道他對實事也有過人的看法。別一開口就說外行話,將在黃知縣面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好感弄沒了,這一趟就白來了。

  “不知包公子對澶淵之盟有何看法?”黃知縣提這個問題並非隨便一問,這場戰爭剛剛過去十年,對澶淵之盟的認識也在發生著變化,對於這個盟約利弊的爭論越來越大。

  真宗皇帝當然希望大家認為這是大宋一場偉大的勝利,以此來彰顯他的英明偉大。

  可文人士大夫們不給皇帝添點堵就不能表現出來他們的存在。

  當契丹人的武力威脅去除後,許多文人跳出來開始反思真宗皇帝的錯誤,認為澶淵之盟本身就是個錯誤,是大宋的恥辱。所以黃知縣才拿這事來考包拯。

  “澶淵之盟是在當時條件下當今聖上做出的最正確的決定,寇準等一乾老臣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大宋謀取了最大利益。”對於這個盟約後世也有不同的看法,包拯是屬於認為這個盟約總體看來對大宋是有利的一派。

  “那燕雲十六州就不用收復了?”黃知縣同大多數文人的想法差不多,總覺得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與契丹人停戰就是失敗。作這個決定的人就是賣國。

  “實際上燕雲十六州從來未在我大宋的統治之下,何談收復。”包拯在話語上也沒有客氣。

  “這.......,可面對強敵用財物換取一時的安寧難道不是懦弱無能的表現嗎?”這燕雲十六州確實不是大宋丟的,所有的文人故意忽視了這一點,黃知縣隻好換了個角度噴。

  “大宋建國先天不足,燕雲十六州被契丹人佔領,失去了對抗遊牧民族的有利地形條件,隻能在平原上面對付敵人的騎兵,又失去了河套地區的養馬之地,自己的騎兵發展不起來,在平原步兵對付騎兵不敗已是十分難得。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漢民族的大敵,漢人不是打不過這些野蠻人,而是打不起。這些野蠻人騎馬而來騎馬而去,勝了就搶劫一番,敗了就迅速逃躥,漢人每戰都要集結重兵,處處防守,

卻不能給敵人以毀滅性打擊。不是打不過,而是打不起。”  “那就更有必要奪回燕雲十六州了。”大宋之時漢人的血性還在,一些文人更有著很強的為國為民獻身的情懷。這種想法其實也不能算錯。

  “要想取回燕雲十六州也不見得大動刀兵。”包拯說道。

  “那怎麽辦?”黃知縣不相信契丹人會白白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大宋。

  “您聽說過超限戰嗎?”包拯想到了後世很有名的一個詞。

  “超限戰,那是什麽戰法?”對於這個新詞黃知縣當然沒有聽說過。

  “超限戰就是說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來打擊敵人,這手段可以是軍事的,也可以是經濟的,可以是思想上的滲透顛覆,甚至可以利用自然災害,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戰果。比如在大宋與契丹和談之後在邊境開設了榷場,那裡就是對遼國開展經濟戰的最好場所。大宋用絲綢、茶葉等物品與他們交換牛羊等物品。大宋不但獲得了利益,而且還消弱了遼國,同時還可以通過選擇貿易對象來扶植大遼不同的勢力,製造他們內部的分裂,使他們無力對大宋用兵,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到時候我大宋的國力不斷增強,而遼國的國力消弱,收復燕雲十六州隻是早晚的事。這裡邊的辦法很多,主要是怎麽實施的問題。”

  實際上現代人並不比古代聰明,包拯所說的這些辦法大宋人不但想到了, 而且還堅定的實施了,從而確保了遼宋之間的百年和平,將一個凶悍的遊牧民族弄的失去了侵略性。古人隻是沒有將這些辦法總結成一個成套的理論而已。無奈天亡大宋,遼國被消弱了北方又有一個更凶惡的遊牧民族興起最終導致了宋朝的滅亡。

  “賢侄說的倒有點兒意思,但願將來金榜得中,將你的想法讓官家聽聞,如果能夠用最小的代價收復燕雲,讓百姓少受一些苦,也算是功德無量了。”黃知縣對包拯的回答很滿意,他這個層級的官員還不足以影響到國家的決策,但為國分憂的心還是有的。包拯所說雖然十分簡略,黃知縣聽出了其中有著包拯自己獨立思考出來的東西。黃知縣不知包拯所說的東西是否能行,但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能有這些想法也很是難得了。

  “這還得靠知縣大人多多提攜。”寧老先生沒想到包拯還有這個本事,談論起實事來一套一套的。不管是包勉還是包拯隻要能得中都是他的學生。寧老先生看到了再次露臉的機會。

  “好說,好說,看今天這些年青人的學業見識讓人眼前一亮,真應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古話,你我二人多日未見,今天要好好敘談敘談,黃鋒照顧一下二位公子。”說完黃知縣帶著寧老先生向衙門的後堂去了,他見識了包拯的才華,認為黃鋒多接觸一下這樣的人是有好處的,所以故意給黃鋒創造了機會。

  黃鋒明白了父親的用意,走上前來,對包拯和包勉說道:“想來二位是初次來到這合肥城,這城裡有許多好玩的地方,用不用我帶著你們去看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