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十八年夏末秋初勝利日來臨的時候,如同雷鳴一般的隆隆炮聲在距離夏地四百裡左右位置的進入森林附近的大河河口之處響了起來。
這當然不是形式主義的禮炮慶典,而是遠征第一旅舉行的一次火力演習。主要訓練在步兵標定和信號配合之下的進行遠距離的炮擊和炮火準備。
在沒有完善經緯線地圖的情況下,如何在五公裡到十公裡遠的距離上引導後方炮火進行超視距打擊?張偉最終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校炮氣球進行估距和火力打擊。在陌生地域、特別還是很多平地的時候這種方法就十分依賴昂貴的測距儀和測距設備了。
從臨高那裡得來的激光測距儀僅有兩套,考慮備用的情況下實際可使用的就只有一套了,只有在某些特定會戰的情況下才有機會使用。分路作戰的時候就會出問題。張偉和身邊兩個聰明的女孩思索了許久才想到了一個大致的辦法:步兵負責引導的人員可以發射最大射高在一公裡、最大射程在兩三公裡左右的黑火藥火箭彈。黑火藥火箭彈可以在目標上方預定大概五百米到九百米左右常見雲層的下方發生爆炸。這種引導火箭彈的規格還不小,幾乎到了單人可以攜帶的上限:戰鬥全重達到三十二千克,整個發射裝置達到了四十五千克左右。一百三十毫米口徑左右的直徑內以比較精良的壓縮機制黑火藥配合在這個時代成本依舊不低的鎂粉產生比較大的響聲和光亮,使得聲音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可以傳播到十公裡之遠,就算氣象條件不太好,只要不是烏雲或迷霧彌補的情況依然能夠在八公裡左右遠的距離上在有人認真準備的情況下發現聲光特征。
依據光信號和聲信號的時間差可以推斷距離、依據信號彈爆炸的高度也可以做為測角測距的估計。兩種誤差不論製作怎樣精良,實際都會有十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左右的距離誤差范圍,但是結合來使用就可以把炮擊的距離誤差控制在最遠距離一裡左右的范圍內。考慮自身誤差也不會超過一裡半。方向誤差則比較好解決,信號彈爆炸的方向就是敵群所在的位置了。
當然,信號彈也不一定非要在目標的上方爆炸,約定真實目標在信號彈一個特定的方向上也一樣。
通過輔助用途的步兵信號彈,還可以約定目標的規模、比如一顆代表幾千人規模的敵軍戰術集團、兩顆代表兩個獨立戰術集團。火箭彈尾煙的方向代表敵軍隊形特征等等。
至於幾千人以下的敵群,想定中一個分隊規模的步兵戰鬥隊即便無法擊潰對手,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在殺傷一二百人的情況下保障自身安全了。排規模的戰鬥群則由防禦中短時間內抗衡對手的能力、可以跟隨船隊外出作戰的兩千名機動步兵的至少相當於二十萬冷兵器部隊。
一艘標準炮艇上的四門炮在引導下展開二十輪左右的火力,差不多可以打出七八十萬規模的箭散彈、就算因為種種原因誤差有半平方公裡到一平方公裡左右的級別,也至少可以殺傷輕則一成,多則兩成的敵軍,如果在算上一線部隊的抵禦和殺傷、就算對手傷亡承受能力達到近代一般標準也很可能失敗。
當然,要是碰上整戰術集團都是二戰蘇軍朝戰朝軍那樣的強悍對手可能例外,可這個時代又會有幾支類似的武裝呢.
這些作戰效果的估計當然也都是立足於距離河流比較遠的遠距交鋒估計.如果在更近的距離上,作戰效果應該因為精度的問題強的多.比如距離誤差如果不是公裡級而是百米級,那麽或許僅僅一艘船數輪開火就可以達到那個效果了.二十輪開火則有壓製或殲滅性打擊對手的可能.
遠距離的步炮協同實訓在訓練中當然也帶來了危險,僅僅是四十艘標準船一百六十門炮在訓練和演習中打出的兩千發左右遠距炮擊訓練就帶來了三名步兵的死亡和十來人傷亡.如果不是很多引導依托掩蔽工事進行測試而是在實際中運用,誤傷風險說不定會更高,但不論怎麽看:為了形成有效的戰鬥力這都是值得的了.
炮火演習之外,張偉也觀看了勝利日考核中的步兵訓練乃至夜晚進行的夜間攻防火力訓練.
在沒有經過大規模實戰檢驗的情況下,最大的難題就是無法有效評估人員表現,這也是步兵等兵種相比炮兵的最大問題所在.但對於熟悉軍史的張偉來說,只要一個社會沒有太大的內部問題,訓練組織合格,即便是沒有經過實戰檢驗的新建部隊,戰鬥力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跟隨張偉一統觀看演習的小魚兒和張靈等人這一次則是似乎真的預感到了一些事情了。
“大軍這一次要有所行動了?是要走海路到太陽王朝那裡麽”小魚兒詢問道。多年來的生活已經讓小魚兒有些熟悉了張偉的性格。張偉並不是一個心事有多重的人,很多問題也就無需怎樣的避諱。
張偉當然也沒有怎樣的諱言:“如今的太陽王朝當然還不值得我們興師動眾,以前的時候那裡或許還算是個可靠的人力資源來源地,可現在卻遠遠談不上了。兩年的時間了,我打算看看位面出口怎麽樣了。。。””
也有一些話是張偉沒有說清或不願意說的太細的。以前的時候張偉對科技樹和工業樹的攀登有過保守的估計。四五十年的時間大概也就只夠搞出一個放大版本的臨高。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早期的科技樹。可是現在看來,在有大量資料輔助的情況下科技樹工業樹的攀登難度完全不同,恐怕不到十年就可以達到過去有生之年的目標。四五十年的時間則足夠突破二戰前後冷戰早期那個關鍵性的門檻了。這樣一來,什麽競爭壓力就不是一個必然選項了。冷戰時期的西方或冷戰結束後也談不上多強的競爭壓力,可進步的體系卻建立起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