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中……勿看)
“一個英國人能長期呆在國外而不作設立跑馬賽的嘗試,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英國人的自我評價。
如果說上海公共租界的歷史有一半是跟黃浦江、跟外灘有關的話,那麽另一半就是賽馬和跑馬場。
上海剛剛開埠五年,這片英國人的“飛地”上就出現了第一家跑馬場。那時候的地價是十兩銀子每畝,一群對本土生活無限留戀的英國人,在當時租界的西面新開辟出來的2000畝土地上,永久性的租賃下了一塊80畝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興建起了一座運動場,並在其四圍內修建跑道,到了氣候宜人的5月、11月間,這裡就會舉行盛大的賽馬。
而在平常的日子裡,每當夕陽西落、余照熔金之時,西人們就聯袂並轡而出,遛達馳騁於其間,或信蹄逍遙,或禦風而馳。因為這個跑馬場面積偏小,跑起來實在難以盡興,人們於是在跑馬場的出口處修築了一條通往外灘的東西向直路,兼作遛馬、賽馬兩用,以彌補場內面積的不足。
在西人眼中,馬場往往就是一個花園,他們在其中種植了許多喬木、灌木和花卉、綠草,因此,這一段小小的東西向直路,有了個Park Lane,也就是“派克弄”的名稱。
這條“派克弄”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南京東路。由於它是上海灘的第一條馬路,所以又被稱為大馬路,後來租界又依次往南開辟了二馬路九江路、三馬路漢口路、四馬路福州路和五馬路廣東路。
六年後,由於地價飛漲的緣故,跑馬場的股東們出售了第一跑馬場所在的地塊,在大賺了一筆的同時,又重新購買了一塊更大的地皮。這塊新的地皮,又一次地處租界的西緣,緊貼著當時租界的護城河泥城浜,地跨大馬路到五馬路。所以,如果不是這第二座跑馬場之後再一次搬遷的話,上海市中心的格局就絕不會如同現在這樣。南京路將會是條斷頭路,到弧形的湖北路為止;而二三四五這五條道路也將短掉一半,同樣到湖北路為止,而不是後來的西藏路。
幸好又是一個六年後,第二座跑馬場所在的地皮同樣飛漲起來,因此跑馬場進行了第二次搬遷。這一次它搬到了一河之隔的地方,這裡在後世裡將會成為市政府、博物館、大劇院、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
縱觀跑馬場從建立到之後的這兩次遷移,可以發現它始終處於租界最西面的邊界上,它就像是租界的急先鋒,它搬遷到哪裡,租界的核心區域便會延展到哪裡,它的遷徙歷程可以說就是這座城市的擴張史。
在第二次搬遷後,雖然跑馬場的地皮第三次出現了暴漲,但是此時的它已經沒有必要為了這一點地皮的差價再度進行搬遷了,因為隨著西方人口的增長,隨著租界華人日益喜歡上賭馬這種遊戲,在今後的三十多年時間裡,它的總收入將高達2億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