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別樣戰國》第3章 勁韓之名
  或許是由於各有心事,兩人都睡得不好,天剛蒙蒙亮的時候便先後起床,隨便湊合著吃了點早餐便結帳上路。

  二人還以為自己起得早,卻沒料到一到路上,辛勤的農夫們已經遍布四野。雖然已經普及了鐵製農具和牛耕,但這個時代農業仍然是一項異常艱辛的事。工具的改進確實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可隨之而來的是取代以往粗放管理的精耕細作開始萌芽,需要農夫付出辛勞的環節也越來越多。

  申不害主持韓國變法之後,宣布土地私有,國府分配的土地只要完成五年稅賦便屬於農夫私產,可以自由買賣。除此之外,農夫之家若有剩余勞力還可以自由開荒,一旦把荒地開墾為熟地,再完成相應年限的稅賦,這些新增土地也同樣歸屬於付出勞動之人。

  在此之前,韓國的絕大部分土地都屬於貴族,農夫只能依附貴族生存,能夠擁有自己的土地對他們的衝擊可想而知。農夫們開荒的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只不過開墾荒地絕不僅僅是燒把火播上種子那麽簡單。荒地之所以成為荒地絕非毫無緣由的,密布的灌木雜草、時常出沒的蛇蟲猛獸、數量眾多的山石雜物,都為農夫的墾荒帶來了重重阻礙。要把一塊荒地變成良田,往往需要全家老小勞作數年才能初見成效。

  還有一個更大的阻礙:水。不要說丘陵坡地,就連很多平原河谷在沒有興修水利之前,收成都是極不穩定的,而那種因一兩項重大水利工程而使得國勢大漲的例子並不鮮見。各國其實都在不同程度地鼓勵墾荒,但效果卻不盡相同,其中一項重要的原因便是水利設施的跟進。

  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要修建水利工程並不容易,往往需要調動整個國家的力量,費時數年甚至更久才能有所成效,即使是一些強國也不敢輕易開啟。將全部國力押在建設水利工程之上,不僅需要國家內部極為穩定,外部的環境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在這個列國征伐不休的大爭之世,更是伴隨著極大的風險。

  如此一來,對歷法的精確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旦錯過農時,農作物在最需要水分陽光的時候卻沒有處在相應的節氣,帶來的結果就不是欠收那麽簡單了,周邊虎視眈眈的諸侯們絕不會錯過任何可資利用的機會,星官的一次失誤,或許就會令國破家亡,宗廟斷絕。

  這也是為什麽列國傾軋不休,星官大會卻一直暢通無阻的重要原因。任何一國都不敢承擔歷法計算失誤所帶來的後果,身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無法主持歷法的修訂任務,崛起的諸侯們立即接過了這個重任。即使兩國正在交戰,星官的往來也不會受到阻礙,其人身安全的保證更是為各國所默認。

  二人一路前行,沿途便看到不少擔水澆地的農夫。大致了解了一下韓國的水利狀況之後,楊華不由心情大定,僅靠攔河大壩一項技術便足以令他在這個時代立足了。

  韓國滅鄭並遷都新鄭之後,澗河盆地其實已經算是韓國疆土中的邊緣地帶,其發展水平當然遠遠不能代表整個韓國。但在此之前,韓國曾經一度以附近的宜陽為都,所以對這個近在咫尺又地處要衝的平原河谷地區進行過大力的開發,至少在申不害變法之前,澗河盆地仍然算得上是韓國較為發達的地區。

  即使算不得是水利專家,但韓國的水利設施情況在楊華眼裡也是極為不堪的:除了少量沿河而建的引水渠,再沒有其他任何的水利設施,稍遠一點的平原田地就需要人擔肩挑,

更遑論盆地邊緣的坡地丘陵了。  由於多次參加星官大會,萇弘在這方面倒是有些了解。以他歷年沿途所見,這其實就是各國目前普遍存在的情況,不要說韓國,就連最為富庶的齊國,以國家主導修建的大型水利設施主要也是用來防止水害,像楊華設想中那種如同毛細血管般遍布四野的灌溉系統還遠沒有出現。

  對比了一下萇弘印象中的各國水利狀況,楊華此前在村裡設計建造的水利系統反而更加先進實用,不僅把溝渠延伸到了幾乎所有可耕種的田地,蓄積的水能也得到了極大的利用。怪不得農家會見獵心喜,這套水利系統恐怕就是他們願意留下來的主要原因。

  由於沒有再駐留攀談,太陽初升之時,二人已經走出新安谷地進入澗河最大的盆地。一個長約數裡的湖泊出現眼前,一塊塊平整的田地環湖而建,綠油油的麥苗迎風搖曳,湖畔的小丘上赫然出現一座城池。

  這便是澠池了,流傳後世的澠池會盟尚未發生,卻絲毫不影響楊華對它的好奇:這可是他除洛邑外所見到的第一座城池。此時的澠池還叫黽池,因其旁邊這片湖泊盛產一種名叫“黽”的蟲子而得名。當然,除了盛產黽,這裡還盛產谷物,以至於那條注入湖泊的河流被稱為穀水。

  得益於湖泊提供的穩定水源,澗河盆地農業生產極為發達,雖然相隔只是數裡,新安谷地四處開荒的景象在此已不複再現:能開墾的荒地早就開墾完了。

  沒有荒地可供開墾,庶民們卻並沒有因此而閑下來,一條忙碌的人流從城門而出,一直延伸到遠處的山林之中,挑著擔子的壯年、趕著牛車的老者、背著背簍的婦人、提著籃子的孩童……數以萬計的庶民匯成一條川流不息的運輸大軍,正不停地將山林裡的礦石運往城裡。

  如此繁忙的景象令楊華難以拒絕,湊近隊伍一看,楊華不由大吃一驚:人們運輸的東西除了預想中的鐵礦石,其中更有不少煤!一直以來,楊華還以為自己是第一個用煤來煉鐵的人,沒想到離開周地所到的第一座城池,便將他那點小驕傲無情地撕碎。而且僅從外觀看來,那些鐵礦石和煤的質量就比他千辛萬苦采到的那些煤鐵好上數倍。

  從庶民口中零碎的信息中得知,申不害變法之後,除了操練新軍,大興農業之外,對於手工業也是極為重視的,特別是韓國的強項:兵器製造。庶民除了墾荒得利外,若是處在擁有冶鐵業的城市,還可以協助運送煤和鐵礦石來代替糧稅和徭役,超出部分還會獲得工錢補貼家用。

  澠池一帶已經沒有什麽荒地可供開墾,庶民們忙完地裡的事後,紛紛帶著全家老小乾起了這份“兼職”。根據去年的經驗,大多數人不僅通過這份“兼職”完成了賦稅的交納,甚至還掙了一筆不菲的“外快”。所以只要天公作美,嘗到甜頭的庶民們無不自發地前來運送煤、鐵,甚至周邊地區也會有不少庶民在農閑時前來“打工”。

  在這些庶民眼裡,煤早就不是什麽稀罕物了。事實上,人類對煤的使用可以追潮到新石器時期,用作燃料的時間也並沒有一般人以為的那麽晚。只不過最初的時候,人類大多居住在山洞或閉塞的茅屋之中,煤燃燒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如果空氣流通不足,帶來的結果往往是致命的。再加上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極高的森林覆蓋率讓人類可以輕松獲得更加安全的燃料來源,這才讓煤的廣泛使用大為推遲。

  韓氏作為晉國卿士的一支崛起之後,領地雖然不斷擴大,但銅礦一直較少,而且還屬於晉國君主的專利。與之相反的是,鐵礦和煤礦的數量眾多,特別是獲得宜陽之後,更擁有了一座非常容易開采的鐵山。青銅器的口子被扎緊了,為了在殘酷的卿士鬥爭中生存下來,韓氏便只能拚命以鐵製兵器武裝自己,無意之間竟發展出領袖群雄的冶鐵技術。

  不止是韓氏,魏氏、趙氏的冶鐵技術都非常發達,趙簡子甚至築了一個巨大的鐵刑鼎,正是因為有了較為成熟冶鐵技術作為支撐。當然,由於鐵器容易氧化,不便保存,後世出土的鐵製器械並不多,以至於很多人認為鐵器的廣泛使用要推遲到數百年後的漢時。受鐵器的拖累,煤的使用歷史也被隨之推遲。

  事實上,列國互相征伐的大爭之世,不僅有競相爭鳴的百家思潮,各種各樣立足於農戰的技術革新也是日新月異。激烈的競爭逼迫著各國進行技術改進,一旦落後便難逃國家滅亡的命運。

  遺憾的是,這些凝聚著前人心血的技術成果並不能很好地發展下去,席卷天下的改朝換代戰爭中,工匠們那雙靈巧的手中被迫塞進了各式各樣的兵器,然後毫無價值地湮滅於他們本不該出現的戰場之上。僥幸存活下來的,帶著他們殘缺不全的技術積累,又重新在新的時代生根、發芽、成長。

  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便是秦末著名的驪山刑徒軍,這支臨時組織起來軍隊屢破陳勝大軍,直至巨鹿大戰前幾乎鮮有敗績。後人多以為其身份為刑徒,可是卻沒有注意到正是這群所謂的刑徒修建了數千年後都令人歎為觀止的秦始皇陵。如此巧奪天工的建築,真的是出自那些“刑徒”之手嗎?

  來到這個時代並不久,僅在周地楊華所感受到的意外已然不少,沒想到剛出家門兩天,預料之外的事情竟是一個接一個,真不知道若是能走遍天下,會有多少巔覆性的東西出現在眼前。

  本來他們今天的目的地是要過硤石關趕到魏國的陝地,根本不用進澠池,直接從一旁的官道便可離去,可韓國竟然早就在用煤煉鐵的意外發現讓楊華再不願錯過這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城。

  畢竟是座城池,守衛不僅比之前那座哨卡多了一倍,而且還要盤查往來行人攜帶的物資。楊華和萇弘本來就輕裝而行,再加上又是在普通人眼裡頗具神秘色彩的星官,在交了一枚刀幣的入城稅後便得以放行。

  比起洛邑王城,澠池簡直小得可憐,整座城池不過一裡見方,只有東西兩道城門,兩條大街在城中央交匯,將城內分成了四個部分。整個城東的兩大塊都是冶鐵作坊和工匠居所,濃煙處處,敲打之聲更是匯成一股洪流;城西一塊是倉庫和官署,另一塊則是庶民區和一些店鋪。

  沿街而行,各鐵匠作坊大多以生產農具為主,所以並不忌諱路人觀望,楊華甚至進入其中一個作坊與正在休息的工匠交談了一會兒,大概了解了韓國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申不害變法之前,韓國雖然沒有出現足以與國君對抗的大貴族,但“封建”程度仍然很深。或許是因為自身是分晉而來,為了避免出現同樣的情況,韓國對卿大夫的勢力極盡限制,轉而大封公族。而為了避免晉國歷史上小宗取代大宗的重演,分封的公族勢力也不容坐大。整個韓國便由數量眾多的公族分割而治,互相製衡,甚至朝堂上也由公族佔據了大多數重要位置,國君的勢力雖然要大於諸公族的總和,但卻很難積聚全國的力量推行改革。

  不僅韓國有這樣的情況,當時的各國也大同小異。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給諸侯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原來臣子也有翻身做主人的一天。也正是因這兩個例子,延綿上千年的封建制度開始進入尾聲,那種可以通過不斷積累和開拓來擴大封地並擁有完全治權的“封建”成為禁忌,因功勞太大而被猜忌黯然離國甚至慘遭殺戮的例子卻越來越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戰國時代的開啟也就是華夏封建的終結。

  在渡過三家分晉最初的蜜月時期後,魏國與韓國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微妙,特別是魏國通過李悝變法,由吳起率軍奪取秦國的河西之地後,公開叫囂著一統三晉的聲音在安邑幾乎沒有停歇過。韓國雖然也通過滅鄭獲得了原屬鄭國的大片土地,實力隨之增強了不少,卻無法與魏抗衡,甚至有些公族與魏國眉來眼去,指望能在隨時可能爆發的韓魏大戰中保住自己的富貴。

  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繼位的國君韓武才打破韓國立國以來非公族不能出任重臣的慣例,果斷任用原本為鄭國小吏的申不害為韓相主持變法,不惜向同屬一族的貴族舉起屠刀,希望可以借變法讓韓國更加強盛,在列國征戰中存活下來。

  申不害以鐵血手段鎮壓韓國貴族壓住所有反對的聲音後,將原本分散於各公族手中的特權全部收歸國有,特別是冶鐵業,更由原來誰領地誰開發的慣例變成國君專屬,任何人膽敢染指者都是滅族之罪。各貴族手中擁有的相關工匠也隨之無償送給了國君,申不害將這些工匠以軍旅的形式組織起來,重新規劃了韓國的幾大冶煉中心,按照各地情況不同分配工匠,並像考核官吏那樣對工匠定期考核、分等。

  也就是說,在打壓原本的血緣貴族之後,申不害又親手扶起了“鐵匠貴族”。鐵匠們雖然沒有資格享有封地和特權,但再不是永遠做為貴族私產的存在,那些技藝嫻熟的工匠一旦在考核中獲得較高的等次,其地位甚至不會低於下層官吏。雖然不可能再進一步提高成為真正的貴族,但與之前的待遇相比,已經有著天壤之別了。

  除了新崛起的鐵匠貴族,韓國的新軍貴族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只不過楊華無緣得見,不過觀乎各國變法的情況,想來和魏武卒大同小異。各國變法在很多內容上互相借鑒並不鮮見, 必須明示國民的變法法令也不可能有絲毫隱蔽性。變法的成效也絕不是靠這些法令來實現,優劣的區別主要還是看是否契合本國國情。

  如此一來,韓國的冶鐵業在原本就遙遙領先的情況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級工匠不斷湧現,這才有後來的“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的盛況。在申不害的主持下,韓國在列國中率先完成了冶鐵業的“國有化”,分散零碎的鐵器作坊消失了,統一標準的巨型冶鐵“怪獸”撐起了勁韓之名。雖然立身四戰之地,強國環繞,但在申不害主政的這段時間裡,竟無一國敢侵犯韓國,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也絕不是善於玩弄權術所能達到的。

  “國有化”其實並不是申不害的首創,之前的齊、魏變法無不在某些領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國有化”,只不過其過程遠沒有韓國這般充滿著鮮血。所以萇弘對各國變法的看法倒也一語中的:加強集權,廢除封建。

  稍稍一窺申不害變法的農業和手工業部分內容,楊華已經極為歎服,只是不知其親自編練的新軍到底如何。據說韓國新軍駐在新鄭,看來此行是無緣得見了。不過僅這兩樣,已經讓他大開眼界,此次隨萇弘赴星官大會果然收獲頗豐,若是不走出來親眼所見,他哪裡知道天下究竟有著什麽樣的風雲變幻。

  僅是韓國的“邊疆”地區就有著如此多的收獲,此刻他對後面的路不由得更加期待起來。剛剛變法的韓國就已然如此,變法已經十年,號稱悍絕天下的魏國又會有著什麽樣的風采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