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別樣戰國》第5章 魏國風采
  辭別鄭國,楊華終於開始正正經經趕起路來,一路再不停留,師徒二人在硤石關略作停留之後,終於進入了魏國。

  到底是富強之國,一入陝地,得知二人是來參加星官大會的,稍加驗證之後便由國府專門派員以車馬專程護送二人。二人所騎之馬比起魏國拉車的馬遠遠不如,可這畢竟是二人心愛之物,不要說丟棄,就連寄放在陝地官驛也千般不願,在楊華的堅持下得以隨行。

  萇弘顯然也有些意外,他參加過這麽多次星官大會,這種一入國境便由主辦國包辦一切的事還頭一次遇到。富如齊國,也只有到達國都時才會受到接待並安排食宿。節省了一大筆開支,萇弘卻高興不起來,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魏國這麽大方,自然是別有用心。星官大會除了商議歷法,也是各國爭辯自己合乎上天正統地位的重要平台,這也是他參會的最主要目的。看來這一次星官大會,又將會掀起一番激烈的爭鬥。

  楊華卻沒有這些心思,他的騎術到底還很生硬,騎在馬上毫無舒適可言,直到坐上可遮風擋雨的兩輪馬車之後他終於可以悠哉遊哉地觀賞起沿途風光來。一路前行,雖然這只是魏國的邊緣地帶,但風貌卻與之前的韓國有著極大的差別。

  首先便是服飾。經過申不害一年多的變法,韓國庶民們已經擺脫了溫飽之憂,服飾當然要比周地普遍好得多,但都以本色的麻布衣服為主。貴族們已成驚弓之鳥,再不敢公然張揚,至少楊華一路行來就沒有看到一個敢於炫耀的貴族。可一入魏境,色彩各異的華服錦袍便令楊華眼花繚亂,一身打扮在周地還算過得去、在韓地也並不顯眼的師徒二人便顯得寒磣多了。

  魏國雖然沒有齊國那樣發達的紡織業,但商業發達,經過李悝十年變法下來,即使是普通的庶民也大多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對於穿著打扮的追求自然隨之提高。不僅往來行人身上穿著色彩豔麗的布帛絲綢,就連往來穿行的馬車上也裝飾得花團錦簇。魏國之富張揚外露,絲毫沒有韓國的內斂之氣,每個人都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富有一般。

  其次便是神情。韓國初經變法,普通民眾大多自信滿足而又帶著一絲謹小慎微。可魏國卻完全不同,人人張揚而難掩高傲,街上隨處可見高談闊論之人。稍稍駐足細聽了幾次,楊華頗有些意外的發現,哪怕是一個普通的平民,所談竟然大多是“國際形勢”,比如:趙國怎麽怎麽,韓國又如何如何。人人都是一幅指點江山的大戰略家的樣子,頗有些睥睨天下的意味。

  看來楊華最初的估計是對的。作為天下財貨中心,商貿發達的魏國果然也是天下的信息中心,在魏國哪怕只是一個平民,似乎都對列國形勢了然於胸,隨便在街上抓個人也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不過多聽幾處之後,楊華也發現了其中的關竅:這些內容作為談資尚可,若要真將其當作情報收集,恐怕就多有錯謬了—幾乎每一個人的版本都不盡相同,唯一相同的便是大魏最強,列國皆有不堪。

  所以在人群中流連了一會兒,楊華便再沒有多少興趣,返車觀察起這座魏國城池起來。陝地本是虢國故地,是周王室分封出來專門守衛王畿的諸侯國之一,可“假道伐虢”之後,這塊地方就落入了晉國的腰包,其後則為魏所得。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是當初表面上對周室還有些尊重的晉國,實際上也不把王室權威放在眼裡了。

  此時的陝地早無虢國的痕跡,

整個城池已經修建一新。相比於澠池的狹小,陝地的城池足足要大上四五倍,城牆的高度和厚度也不是澠池可以比擬的。城池的布局更與澠池大不相同,主要以商業為主,大街兩旁全是出售各種各樣商品的店鋪,從齊國的絲織品到楚國的漆器,楊華甚至還看到了蜀錦的身影,一個邊境城池就已然如此,安邑不知會繁華到什麽地步。  雖然帶足了盤纏,楊華此時倒也沒有什麽購物的欲望,收回注意力與同車的魏國小吏攀談起來。雖是小吏,不過秉承魏人風格,一身華服倒顯得二人成了隨從一般。同時他深具魏人能侃的特長,楊華但有所問立即滔滔不絕地回應起來。

  從小吏的嘴裡,楊華倒得到了不少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魏國變法的官方版本。隻開了個頭,楊華便感到一種熟悉的感覺,稍後便更加確定: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照搬魏國法令,但相似之處著實不少。

  正如萇弘所說,各國變法說起來本質都一樣,變革的領域也沒有多少出入。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同樣非常重視農業,除了之前所了解到的韓國種種措施,還有一項獨特的“平糴法”。魏國專門設立了幾處超大型的糧倉,統一訂立糧價,不論遇上豐年還是災害,糧價始終如一。如此一來,農夫的收入便得到了保障,再不會因為價格的波動受到傷害。

  根據小吏所言,由於糧食維持了十年的穩定,近幾年農夫家裡甚至都不再大量儲存糧食,收獲的糧食大多賣給官倉,反正買賣的價格都是一樣的,家裡的糧食吃完了再買就行了。魏國的糧倉越修越多,心高氣昂的魏國人甚至誇下了“食天下”的海口。能夠養活整個天下當然有些誇張,但其糧食儲備的數量之多也可見一斑。

  農業上另一項不同便是“盡地力之教”的舉措。魏國繼承了晉國大量開發完善的領地,雖然也大力鼓勵庶民開墾荒地,卻並不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在新增土地上,而是以國家的形式推動農夫進行精耕細作和多樣化種植。牛耕鐵具自不必說了,早就已經普及到了魏國的每一個角落。魏國還專門設立了勸農官,除了負責發布農耕時節之外,還有教農之職,粗放耕種的模式在魏國幾乎已經絕跡。

  韓國應該也有勸農官一類的設置,只不過可能如那名水工一樣,在沒有足夠多的人才可用之下,只能有所側重。若是申不害能在韓國變法成功,未必不會是魏國的翻版。

  奪取秦國河西之前,魏國的疆域並不比韓國大多少,但糧食的產量卻超出數倍,正是得益於“盡地力之教”的思路下,整個魏國的農業技術發生也巨大的變化。楊華暗自比較,農家在農業上的造詣雖然要高一些,而其在滕國期間更是農家最為輝煌之時,但從他們所述來看,最好的產量也並沒有高出多少。當然,這其中有著種種因素的影響,不過也足以看出魏國農業的發達。

  水利設施方面魏國也毫不遜色,除了原屬晉國那些開發完善的土地外,西門豹在鄴城興建的引漳十二渠已在三年前完工,在富含泥沙的漳水灌溉下,整個鄴城糧食產量增加了四五倍,成為魏國又一個大糧倉。

  不過由此也讓楊華看出興修水利之難,西門豹盡發鄴城十萬民眾,又有國府的大力支持,仍然耗時數年才將引漳十二渠修建完畢,而灌溉面積也不過十萬余畝。若是拋開其防洪排澇的功能,所投的成本至少要十年的增產部分才能勉強抵回。正是因為這樣,水利設施的重要性幾乎無人不知,但真正敢下決心興建大型水利設施的國家卻並不多。以魏國國力之強,真正值得稱道的仍然只有引漳十二渠一項。

  種種措施的合力下,魏國的糧食供應極為充足,糧倉裡甚至積存了不少數年的積糧。有道是,手裡有糧,心裡不慌。有了堅實的農業基礎之後,魏國的其他各項改革變得順風順水: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大量人手充實到其他行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隨之而來。或許是國情有所不同,李悝並沒有如申不害那般把幾乎所有產業都從貴族手中剝離出來進行“國有化”,而是像管仲那樣隻抓住了幾個核心的產業由國府專營,其他則任由貴族們自由發展競爭。

  擁有多條“活路”的魏國貴族倒也不負李悝所望,絞盡腦汁在各類有利可圖的領域進行發展,十年下來,除了齊國已經形成規模效應的幾個行業外,魏國在很多領域已經與齊國不相上下,大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這或許是魏人自誇之辭,但魏國的軍隊之強卻已被各國所公認,指著沿街時常可見的諸多兵器盔甲店鋪,小吏得意洋洋:“我大魏國最是尚武,此處賣的不過是三流品質之物,其精良程度已足以為他國所羨慕。”

  馬車緩緩而行,不用下車便可以讓楊華看個大概。小吏是不是在吹噓楊華倒沒辦法分清,畢竟目前他見識的實在太少,唯一路過的澠池又只是個民用鐵器冶煉中心,所以只能從所見過的幾名韓國士兵的裝備情況加以判斷。韓國也是以善於鑄造兵器出名,與魏國倒也各有千秋,不過魏國崇尚火德,特別是近幾年實力大增之後,不僅自詡繼承了晉國正統,更窺視周室的共主地位,旗幟服飾皆是大紅為主。一件件火紅的大氅在店鋪門口迎風招展,與魏國人的民風倒也相得益彰。

  “難道這武器盔甲竟是人人可買?”稍稍留意了一下幾家兵器店的情況,楊華不由大為訝異。周室連個兵器店也沒有,武器都存放在武庫,需要使用的時候才分發;澠池倒有幾個鐵器鋪,賣的卻都是民用鐵器,若是要買兵器必須與國府洽談。可魏國這裡兵器盔甲幾乎就是沿街擺著賣,光顧的人群也囊括了各色人等。在楊華想來,武器難道不是管制物品麽,若是庶民人人都可輕易獲得,那豈不是亂套了?

  事實上,不同於後世的諸多朝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對民間武器的態度十分寬松,甚至多有鼓勵。自耕農本身就是當時人數最多的群體,他們不僅要耕作田地,一遇戰事往往還要自備武器響應征發。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打造兵器,用自己的產出換取便成了獲得兵器的主要途徑。

  其後隨著戰爭越來越頻繁,半農半兵的軍隊結構漸漸無法滿足要求,職業軍隊開始在各國出現,魏武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楊華從小吏口中得知,武卒的選拔條件極為嚴苛,魏國歷來尚武之風盛行,人口又足有五百萬之多,但能夠通過考核成為武卒的也不過區區五萬人。可正是這五萬人,數年前將十倍於己的秦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任由魏國奪取其極為富庶的河西地區,連號稱“天險”的函谷關也沒能保住。

  經此一役,魏武卒名震天下,列國無不為之震動,能夠入選武卒也成為魏國下至平民上至貴族極為榮耀之事。自李悝廢除世卿世祿之後,貴族們雖然不至於像韓國那般朝夕不保,卻再不能像以往那樣僅憑出身便輕易獲得富貴。在人才濟濟的魏國,想要出人頭地實在太難,而魏武卒優厚的待遇和憑軍功獲爵的獎勵不僅成為平民晉身的最佳途徑,甚至引起了貴族子弟的青睞。

  魏武卒並沒有設限,只要能通過考核,不論是何身份均可入選。如此一來,有志加入之士無不自購兵器盔甲刻苦訓練, 即使自身沒有希望了,也會為族中子弟早作籌備。一時之間,魏國的兵器盔甲竟供不應求,巨量的民間需求也讓冶鐵業更加繁榮,這才有楊華所看到的兵器盔甲店鋪隨處可見的景象。

  “一人武卒,全家富足。”楊華長聲而歎,如此崇尚武力,怪不得魏國能夠在短時間內成為列國中武力最強之國。魏人的高傲溢於言表毫不掩飾,而這份高傲也有著足夠的底氣。想想周地那猶如一潭死水般的風氣,再看看韓魏兩國,簡直讓人質疑這到底還是不是同在一片天空之下。

  “二位,要不要稍歇一下?”馬車漸緩,小吏的提議中斷了楊華思緒。

  楊華茫然四望,初時還不明所以,看了兩圈之後眼光才停在了一棟建築之上。揉揉眼睛,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見,扁額上清晰地寫著四個大字:“大魏學宮”。

  他只知道聞名天下的稷下學宮,什麽時候又有了個大魏學宮了,為什麽歷史上竟絲毫沒有記載?稷下學宮遠在齊國都城的稷門之外,而這裡可是魏國邊境的一座小城,怎麽也會建有學宮,莫非自己來到的是一個“假”戰國?

  稍稍平複心情想了想,好吧,自己確實來到的是一個假戰國,前後相差幾百年的人物都能同時出現,自己又豈能還抱著那點淺薄的歷史知識去看待這個時代。自己這次出來不就是想真真切切地看一看這個匪夷所思的時代麽,出乎意料才是應該的,若一切都與自己知道的相吻合,那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歇會兒歇會兒!”楊華毫不猶豫的跳下車去,大步向“大魏學宮”行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