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好萊塢傳奇導演》第一百九十六章 製片人中心製
在好萊塢的電影劇組,一向是以製片人為核心,也就是業內俗稱的“製片人中心製”。

   但法國又不是好萊塢,對這方面,沒那麽信重。

   某些劇組,常常能看到導演兼任製片人的情況發生。呂克貝松也喜歡這樣乾。

   而萊曼,身為一個導演,自然也是站在導演的立場上說話,因為感同身受,所以也是不樂意插手導演的工作。

   基本上,《電鋸驚魂》的拍攝都是溫子仁在一手掌控。

   但好萊塢能興起這樣的制度,自然也有人家的道理。

   就比如導演拍攝的時候自嗨,不按照計劃來拍,沒個人能限制的話,對劇組、對電影也是一場災難。

   影史上,已經有無數個案例教訓,告訴了那些電影公司,如果由著導演的想法去拍的話,多少錢都不夠賠的。

   坦白說,這樣的監督肯定沒壞處,但一味的限制導演的創作空間,肯定也不會有什麽好處。

   要知道導演都淪為拍片機器了,那樣的作品真的還是所謂的“第七大藝術”嗎。

   靈性全無,不如說是工業生產線上的批量製作、流水化的產物。

   而說起製片人中心製,不得不提到它的祖師爺——艾爾文薩爾伯格,曾經執掌過環球、米高梅,好萊塢歷史上第一位製片出身的大佬。

   公元1917年,歐洲正為“一戰”打成一鍋粥,中華民國才成立五周年,王朝時代的最後一位象征性人物愛新覺羅溥儀再一次退位。

   整個世界就像是愈要沸騰的粥時,美國這邊依舊歌舞升平,絲毫不被國際動蕩的局勢所打擾。

   不過那時候,美國電影業的重心還在東海岸的紐約。

   當時的艾爾文薩爾伯格才剛剛得到一份月薪15美金的工作——環球影業駐紐約辦公室的文秘。

   慢慢的,公司資歷穩步上升的同時,他進入了一個電影劇組《旋轉木馬》當製片人。

   這是華納自家投資的項目。

   那時呢,大導演施特羅海姆也喜歡在拍攝的時候亂來——這在當時根本不算個事,就是不按照劇本拍嗎,很多導演有新想法的時候,都這樣乾過。內地的“墨鏡王”更是能現場寫劇本,然後拍呢。雖說放在好萊塢,他連得到機會的前提都沒有。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預算超支了嗎。

   可惜,施特羅海姆不是詹姆斯卡梅隆,沒學到人家賴皮的本事,這麽一超支,艾爾文薩爾伯格不幹了,直接跑到華納高層那裡,說要解雇導演,讓這種沒有責任心的導演滾蛋。

   華納高層自然很有顧慮,你說這電影都拍了一大半了,突然把導演踹掉,那這項目還完不完成了,要不,忍一忍再給點投資就過去了——這也是當時大部分電影公司的想法。

   但艾爾文薩爾伯格顯然是個有本事的,直接說剩下的他也能搞定,但這樣的導演不能留。

   後來,施特羅海姆直接就被解雇了。

   而在《旋轉木馬》事件之後,艾爾文薩爾伯格越加的受到華納重用,人家也不含糊,直接主導並奠定了製片人中心製在好萊塢的地位,並且定義了這項制度的核心理念——控制預算,完成電影。

   這樣的想法在當時對那些電影公司,也就是投資方來說,可謂是金玉良言,是站在他們的角度出發的。

   那有什麽不能同意的呢?

   於是乎,這樣的劇組權力分配迅速的被電影業所接受,並奉為了某種意義上的規則。

   畢竟商業回報才是那些投資方第一考慮的東西嗎。

   什麽藝術追求、什麽題材創作、什麽角色深度統統靠邊站。

   製片人們受此理念,也是更為看重影片的類型、演員主創的市場反應、內容題材的商業性,乃至於更加強調視覺、聽覺的觀眾感官,更加注重故事的節奏以及流暢性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他們所關注的一切也都不是從個人審美的喜好出發,甚至不是為了電影本身,而是市場要求、市場潮流、特定人群的觀影趨勢。是有目的性的拍片。

   也說不上來這種制度的好壞吧,但肯定是與導演有著不可避免的理念矛盾。

   而以萊曼來說,他肯定不喜歡這種指手畫腳拍攝工作的制度。

   但製片人也確實需要有。

   畢竟一位合格的製片人確實能為劇組的拍攝省下不少事。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能比導演更懂市場、比觀眾更懂流行、比投資人更懂資本。

   洛杉磯,華納製片廠三號攝影棚。

   溫子仁瞅著剛剛拍好的鏡頭,又用導演監視器調出來反覆觀看幾遍,這才滿意的點點頭。

   萊曼自然是不大管他的拍攝工作的,只要能控制分寸,隨便怎麽浪。

   而他也沒辜負那一晚萊曼對他的勸告。

   拍攝回歸正軌之後,劇組的拍攝氛圍也是肉眼可見的變好。

   進度順利,他自己也高興。

   “好,過,準備下一條。”

   連喊話的聲音都帶著欣喜與底氣。

   隨手把擴音器放到一旁,又拿起拍攝計劃繼續揣摩。

   說真的,溫子仁對待拍攝是真挺用心。

   一群人也是看在眼裡。

   他現在的心情或許就像當初萊曼第一次拍攝《活埋》時那樣吧,總是充滿乾勁。

   要不是萊曼前世就有過好幾年片場經驗,說不定也會跟他一樣胡來。

   第一次嗎,總不能苛求太多。

   何況,劇組的預算是夠的,如果真是前世那可憐的120萬美金,相信他被逼急了,也不會產生什麽新的想法。

   萊曼拍攝《活埋》時,不就常常為錢發愁嗎。

   心裡隻想著怎麽順利完成,那自然也沒心思思考角色的動機與行事邏輯了。

   回過頭來,看看那部作品,萊曼也是能找到不少提升的點。

   人嗎,總得有一個提升的過程。

   萊曼是相信等溫子仁多拍幾部電影,有了經驗後,會更加成熟的。

   畢竟人家的天賦擺在那裡,拍攝技巧與審美理念也獨有一套。

   至少,萊曼就很懷疑如果讓他來拍攝《電鋸驚魂》的話,會不會比他做得更好。

   那些精巧的殺人機關與線索安排,還是挺讓人佩服的。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