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生回到宅院,梁余子養等人立刻迎了上來,他們心中何嘗不是抱著和先友一樣的想法?
“諸卿且安,無事,無事。”申生笑著安慰道。
眾人聞言,松了一口氣的同時,也笑了,梁余子養道:“太子無事,我等也就安心了。”
而後,梁余子養好似想起來了什麽似的,面色凝重,說道“太子,羊舌大夫來了。”
申生詫異道:“哦,伊洛戎那邊可是出了什麽事?”
梁余子養說:“確實出了些事,不過不是伊洛戎,好像……臣也不是太清楚,還是讓羊舌大夫親自說與太子聽罷,羊舌大夫晝夜奔波,十分疲憊,太子又不在,所以,臣已讓他先行休息,臣這便讓人請他前來。”
申生微微頷首,道:“此事不急,讓羊舌大夫先休息一番罷,事無緩急,人為最貴。”
“唯!”
申生如此體恤下臣,梁余子養自然不會反對,做臣子的誰不希望遇見一個這樣的主君。
……
申生看完齊侯予他的木牘書信,而後將木牘交於眾人傳閱。
半刻鍾之後,申生問道:“諸卿以為如何?”
眾人聞言,都在心裡默默計較得失利弊。
魏犨道:“齊侯既有此心,臣以為太子不妨一去。”
先友道:“不可,齊侯雖然欲為太子洗刷弑君弑父之名,但若是太子親臨,則是揚君之惡,此為不忠,貶父而成子之名,此為不孝,如此,雖無弑父弑君之名,卻有不忠不孝之嫌。”
“而且……”先友冷笑兩聲,“齊侯怕也不會有如此好心罷,齊侯此舉明為為太子著想,實則是想借太子之事而成其仁義美名,不去也罷。”
狐偃跟著附和道:“確實如此,臣雖不敢說齊侯包藏禍心,但此事,齊侯確實有借我國中之事揚名之嫌,且自齊侯繼位以來,南征蔡楚,北擊山戎,存衛救邢,功為大,兵威所至,諸侯莫不仰視,唯獨晉秦路遠,齊國兵威不至,今齊侯借太子之事,或有臣我之心。”
申生沒說話,把目光投向羊舌突和梁余子養。
羊舌突道:“二三子之言固然有理,不過,二三子可曾想過,齊侯是如何得知此事的?必是君上遣使告知列國,而使者或許不願使太子背負弑君弑父惡名,這才將事情原委告知齊侯。”
“齊侯知道太子蒙受冤屈,他國諸侯能有幾人知曉?如此,太子弑君弑父之事必然已經書於列國春秋之中,若不借此機會請求列國修改,即便有朝一日太子歸國承嗣君位,遣使請列國諸侯修改此事,史官狐疑之下,或難改動,這樣一來,太子弑君弑父之名必然傳於後世……”
於是眾人沉默了,這確實是一道極難的選擇題,雖然只有兩個選項。
如果申生拒絕,那麽誰也無法保證齊侯依舊會幫助申生洗刷罪名,罪名不除,或許在此時沒什麽大的影響,也不影響申生回國繼位,但問題在於,這樣下去,申生極有可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列國春秋一句“申生弑其君”傳之後世,就足夠讓申生不斷遭人唾罵。
此時的史書其實相當簡略,記載所有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兩句話,整件事的過程完全是省略的,隻記載一個結果,比如鄭伯克段於鄢,魯國春秋就記載這六個大字,其他的什麽也沒有,後世人之所以知道過程,那是《左傳》的作者添加上去的,稱為傳。
各國春秋大致就相當於《左傳》上的經。
有關列國國內發生的大事,
完全是其他國家怎麽通報,史官就怎麽記載,至於考察原因、過程、真實性,完全不存在,如果某些人是被冤枉的,本國春秋可能會有端倪,但是其他國家的春秋則是某國使者怎麽通報,他們就怎麽寫,被冤枉那是活該。 當然了,列國春秋也是可以修改的,比如某國國君或者執政卿遣使告訴列國,某件事記錯了,事實是這樣的雲雲,就可以修改,這個修改也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有的史官覺得這事存疑,之所以提出修改是當事人不想背負罵名,史官也可能保持原來的記錄不變,總之,這些大多是是憑史官的經驗和主觀臆斷。
像後來的衛國執政大臣寧悼子就遣使請求列國春秋修改關於他父親寧惠子驅逐衛獻公的記錄,即所謂的“孫林父、寧殖出其君”,其他國家有沒有修改這條記錄不清楚,但是魯國春秋應該是修改了,因為在《左傳》的經文中找不到這條記錄,只有傳中提到了這件事。
所以,如果申生不去參加盟會,那麽他的弑父惡名就極有可能流傳到後世。
即便他上位,遣使通告列國修改記錄,但這在別人眼中是屬於當事人遮醜的行為, 能不能修改根本不確定。
現在有齊侯的幫助就不一樣了,一來他沒有上位,二來有仁義之君幫他站台,這個可信度就非常高了。
而如果申生去參加盟會,則正如先友所說的,這會讓他有不忠不孝的嫌疑。
身為人子,揚其父之惡名,這在此時人眼中就是大不孝。
此時的價值觀,應該是為其父隱惡,而不是揚惡。
即便是到了漢朝,這也是屬於主旋律。
宣帝還專門為這種隱父之惡的“孝行”修改法律,即所謂的,即便父親犯下了十惡不赦的大罪,身為人子,幫助其父隱藏逃匿,也不算犯罪。
這種法律其實相當扯淡,但是主流價值觀如此,皇帝也得退讓三分。
這並不是孤例,漢朝以孝治天下不假,但是別忘了,諸夏民族孝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
漢朝只不過是單拉出來放大了而已。
此時主流價值觀對孝的認同與漢朝相差無幾。
殺子之君常見,弑父之君並不常有。
像衛伋子、原主,這都是孝的典型代表。
申生現在無疑是處在兩難選擇之下。
歷史已經因他而改變,未來怎麽樣他也無法預料。
去,倒是不用再擔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後世的反面教材,但是卻可能要因此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
不去,不僅要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且還要背上弑君弑父的惡名。
去與不去,對他似乎都沒什麽好處。
進退兩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