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漢末之大漢雄風》無題
  公元187年冬,連續的暴雪將整個黃河流域覆蓋。

  這一年,劉和新成立了三隻新軍。

  一是射聲營,士卒身披皮甲,手持長弓,腰懸短劍,每人後背都背有一個裝有二十隻三棱狼牙羽箭的箭簍。大軍主將公孫續,副將林蕭,林蕭丹陽時便跟隨劉和身邊,祖孫三代住在山中打獵為生弓馬嫻熟,箭術了得。

  二是神機營,神機營以黃肩弩、臂張弩、三弓弩為主要攻擊武器。黃肩弩單兵持有輕型弩,有效殺傷范圍是二百步。臂張弩是單兵重弩,四百步內可射穿板甲。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才能拉開弩弦,掛上機括。三弓弩又稱床弩,發射弩箭需三人協作,將兩把“大弓”水平安裝在弩床上,第三把“大弓”反向水平安裝在弩床上。三把弓的線通過滑輪串聯,好處在於三把弓的力量同時發揮,並且延長了弦對箭的打擊形成。上弦方式是通過絞盤轉動。三弓弩有效殺傷范圍達到了驚人的一千步(大約1500米)。一千步內正面命中可射穿鐵甲。六千人的神機營暫時由劉和自己統領。

  三是重甲槍騎,顧名思義這是一支重騎兵,人馬盡皆身披鐵甲,騎士左手小圓盾,右手手持騎兵槍,槍長兩丈(近四米),戰馬左側掛有三隻投槍,右邊掛有長五寸的斬馬刀。規模只有三千人,統帥是伏波將軍馬騰長子馬超,副將乃是龐德。

  能夠成功組建三隻新軍,首先是洛陽機關學院對弓弩、鎧甲的改良。並州百煉鋼相對於這個時代普通的鐵器,具有更高韌性,更加輕便,關鍵是產量在持續增高。從開礦、冶煉、煆燒全部采用流水線作業。每個工人隻負責其中一項工作,容易學會,更容易熟能生巧。從原料到成品,全部都是流水線。

  並州軍械坊製作出來的兵器鎧甲非常受歡迎,劉和先將洛陽的禦林軍、羽林衛、五隻特種作戰營進行換裝。古代殺傷力最大的武器就是弩,所以劉和在軍械坊製作的弓弩達到預定規模後,迅速組建了三營新軍。

  現在百煉鋼的年產量達到的六十萬斤,將來劉和還會進一步擴大產量,在陸軍換裝完畢,劉和還準備建造鐵甲艦,甚至是戰列艦。沒有火器,可以大量使用床弩,對木質船隻可以形成碾壓之勢。不過這都是劉和的假想,目前是不可能的,一是鋼鐵產量不足,二是動力系統還未解決。

  在軍校搬遷到洛陽後,劉和讓郭嘉、李儒、沮授、賈詡四人輪換去給學員授課,當然他們的授課內容是兵法與戰陣。而武藝則是關羽,太史慈,馬超三人前去授課。劉和將軍體拳與擒拿術定為軍官必修課程。刀、槍、箭、騎三位老師都是當世一流的武將。而兵法戰陣的四位老師恐怕當世無出其右。

  對於戰陣,複雜的劉和不懂,但是在前世也是在特種部隊服役,所以對於歷史中有名的軍陣還是略知一二的,其中適合平原作戰的最著名的是馬其頓方陣劉和將它稱之為大漢方陣,亞歷山大將馬其頓方陣發展到了頂峰,基本隊形變手持6米長槍的16人縱隊、並有重騎兵和排成松散隊形的輕步兵掩護配合。各兵種有機結合成原始的多兵種混成部隊,在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再就是抗倭戚繼光的鴛鴦陣法, 適合長江以南川蜀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的複雜地形。

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回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最後一名是夥夫。“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  在八大特種作戰營之外,劉和在軍校與換裝完畢的常備軍中大力推廣大漢方陣與鴛鴦陣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