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兒英雄血》第40章 老母、義妹
  初春早晨依然充滿冷意,天空中灰色的雲將太陽變得朦朧,阻擋著陽光和暖意的散發。

  小葉從被窩裡鑽出來,穿好衣服。同睡的李氏已經不在床上,但外面卻沒有響起熟悉的做飯的聲音。

  作為李家收養五年的孤女,小葉已經十二歲了,可臉上卻透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那是在生活中,苦難所磨礪出的懂事兒。

  這幾年在李家的生活並不富裕,可李氏和李嶽卻對她很好,把她當親人一般看待。

  當然,小葉也知道自己將來的使命,那就是成為大頭哥的媳婦。

  這在當時並不少見,或許也是窮人娶媳婦、傳宗接代的一個辦法。這與富人家的童養媳,有些相似。

  村上人都知道,也經常拿這事對李嶽打趣。小葉也習慣了這樣的玩笑,對此卻並不反感。

  這幾年來,李嶽聽別人打趣只是憨厚一笑,在家裡把小葉當親妹子般看顧。小葉卻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大頭哥有了越來越不一樣的感情。

  明朝的法律規定婚配年齡:男十六,女十四。但在農村,早婚現象還是普遍的,十二三出嫁也屬正常,並不會受到什麽處罰。

  小葉便見過十二三歲的小新娘,好奇和新鮮之余,也未嘗沒有憧憬過自己將來出嫁的樣子。

  可自從大頭哥被征伕拉走,這個家裡除了貧窮,更多了沉重的陰鬱。不僅很少見到李氏的笑容,偷偷抹眼淚、長籲短歎倒成了平常之事。

  昨晚陳青山和小賈的突然到來,更使李氏和小葉的擔心加重,變成了恐懼害怕。

  盡管陳青山和小賈百般寬慰,甚至賭咒發誓說李嶽肯定沒事,還讓他們捎回來銀子給李氏家用,可不祥的感覺依然濃重地籠罩在李氏和小葉心頭。

  開門走出房間,小葉便看到了對面灶間前李氏的身影。佝僂著坐在那裡,似乎在灶前燒火,可卻沒有一絲煙氣和火苗。

  小葉抿了下嘴角,暗自歎了口氣,也不知道李氏是什麽時候醒的。或許自半夜後便一直無眠,思念著兒子,擔驚受怕直到天明。

  走向灶間,小葉有意加重了下腳步,以便讓李氏覺察。

  果然,李氏聽到了,靜止的身影終於有了反應。伸手在臉上抹了一下,有些沙啞的聲音響了起來,“小葉呀,娘這就做飯,你回屋等一會兒吧!”

  “娘,我來做飯吧!”小葉柔聲說著,在旁邊進了灶間,卻沒有回頭看,生怕李氏難堪。

  李氏“嗯”了一聲,起身蹣跚著回屋。走了幾步又停下來,緩緩說道:“吃過飯你去買點糧食,不管別人走不走,咱們得在家等著。”

  停頓了一下,李氏歎了口氣,嗓音有些發哽,“要不,嶽兒回來該找不到咱們了。”

  “娘,我知道了。”小葉轉過頭來,乖巧地答應著。

  李氏沒有回頭,身子又佝僂起來,慢慢地回了屋子,關上了房門。

  小葉生起了火,似乎是煙嗆的,或許是別的原因,丫頭垂下了頭,兩滴淚水無聲地落了下來。

  雖然有了銀子,還是李氏和小葉從來也沒見過的數量,可她們寧願不要,也想李嶽能平安歸來。

  只不過,既然李嶽讓小賈把銀子捎回家,如果小賈說的是真的,那李嶽就是還活著。顯然,這樣的猜想,還是給了李氏和小葉堅持等待的希望。

  ……………..

  太陽越升越高,灰蒙蒙的雲象霧般散去,光和熱慷慨地撒了下來。

  城外的空地上,

全部換上了明軍服裝的士兵們,分成了數個戰陣,正在操練。呼喝聲、呐喊聲不時響起,刀槍映著陽光,不時漫射出刺眼的閃亮。  六千余人馬分成了四鎮,分別由李嶽、王同茂、鄧得功率領;中軍一鎮,則是郝搖旗、袁宗第親自統率。

  李嶽對於古代的戰陣不太了解,便把訓練、組織,甚至是大部的指揮權,交給了副手馬三寶。

  馬三寶也算是老資格了,甚至是最早跟隨李嶽作戰的一員。

  可這家夥,知道只有三個鎮指揮的名額,且李嶽要求派個經驗豐富的副手時,立刻主動退出,寧肯選擇副指揮一職。

  其實,不光是他,王同茂和鄧得功也爭搶副職,就是要跟在李嶽身邊。可馬三寶硬說自己資歷老,最早跟著李嶽,最了解李嶽的作戰方式,成功擠下了兩人。

  崇拜、欽佩是一方面,或許還有跟著李嶽最保險的想法在內。但這不主要,誰不想跟著無敵猛將,戰無不勝呢!

  一鎮千五百人,又分為三個營,營分三個總旗,以下則是哨、隊、什、伍的編制,分別由任命的守備、把總、哨官、隊長、什長、伍長統領。

  而按照正常的編制,一鎮官兵差不多要達到三千人,現在還差了一半才算滿編。

  盡管“鎮”這個編制並不十分確定,有多也有少,但按李嶽的想法,三千人應該是最合適。而且,他喜歡“鎮”這個稱呼。

  重新整編還算不上多麻煩,令洪育鼇等人感到頭痛的,卻是授予李嶽的官職。馬三寶等人還好說,本來就是小軍官,一下子升為遊擊,並沒有什麽不滿。

  可李嶽作為永王殿下的使者,還立下諸多功勞,又一直被稱呼為“將軍”,便不好安排了。

  經過商議,洪育鼇認為給李嶽一個武將的最高銜——總兵,表示其可以獨領一軍,才算是對永王殿下的尊重。

  除總兵銜外,再掛將軍印,在稱呼上也就不必更改,能夠讓李嶽不致失落。

  洪育鼇到底是讀過書的,從南朝梁的二十四班軍職中選出了一個名號——蕩虜將軍。韃虜嘛,對異族人的篾稱,正好針對滿洲兵將和清廷政權。

  其實,洪育鼇等人都想多了。

  李嶽並不在乎多大的官銜,是否威風的名號,只要他不覺得憋屈,能夠發揮所長,便已滿足了。

  當然,象現在這樣,既能以總兵銜獨領一軍,又能以掛印將軍的身份參與最高層的軍情商議,他自然是更無不滿。

  雖然李嶽把部隊訓練的擔子交給了馬三寶,可他也沒偷懶,一直在隊前看著。學習是必須的,這可是半熱半冷,或者說是大冷小熱的戰爭時代。

  火炮、火槍早就有了,部隊中也有不少,可李嶽發現作戰時卻應用不多。或許是七拚八湊的緣故,軍隊中還沒有獨立建制的火槍兵。

  所以,在訓練間隙,李嶽便向馬三寶詢問了這個問題。

  “回將軍,火槍用於防守尚可,野戰沒多大用處。”馬三寶的回答也很乾脆利落。

  李嶽眨巴眨巴眼睛,覺得應該猜到了火槍不受重視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火槍裝填繁瑣,在防禦戰中有地池或工事依托,還可以比較從容的射擊。

  而在野戰中,你射過一槍,敵人差不多就要衝到跟前了,沒裝上火藥子彈的空槍,跟燒火棍也沒啥區別。

  用三段射、四段射或許能夠解決些問題,但訓練起來卻很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讓士兵既能遠程射擊,近身作戰也不致於掄起燒火棍。

  刺刀,一個並不複雜的輔件的發明,卻成為了火槍逐漸淘汰冷兵器的一個關鍵因素。

  比如說火槍方陣剛形成的時候,基本上都混有長槍兵加以保護。刺刀出現後,火槍兵不再需要冷兵器部隊的保護,長槍兵的比例便越來越少,最後完全消失。

  當然,在歷史上,刺刀的樣式也是經過多次改進後, 才達到了最佳最實用的程度。

  準確地說,是管套式刺刀的出現,兼顧到了刺殺和射擊,才使火槍兵能組成密集的陣型對付騎兵,宣告了冷兵器時代的終結。

  盡管李嶽想到了用刺刀來解決火槍所面臨的最大缺陷,但他也知道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工作。

  在當時要普及刺刀,可不全是思維上的局限,更重要的是技術上的革新和進步。原因很簡單,就是製造工藝的精度和公差,達不到標準化的要求。

  說得再直白一點,要給火槍配上刺刀,就得一把槍一把槍地交給工匠,按照火槍的實際尺寸,一把刺刀一把刺刀的打造。

  否則,你按照一個樣式和精度打造,發給火槍兵也沒用。不是松,就是緊,根本配不上嘛。

  李嶽撓頭,有辦法不能用,還真是苦惱。左思右想了一會兒,李嶽做了決定,跑去找郝搖旗、洪育鼇等人,說出自己要組織一隊火槍兵的想法。

  不能裝備刺刀固然是個重大的缺陷,但火槍兵卻必須設置,必須常加訓練。待到時機成熟,這些火槍兵便能作為低級軍官,或者是教習,掃平擴編的障礙。

  郝搖旗等人雖是不太理解,也說了自己對火槍的品評,但見李嶽態度堅決,火槍營的編制又不大,但同意下來。

  李嶽立刻領令行動,從各部官兵中抽調選取火槍手。到了下午,三百人的火槍營便齊裝滿員了。

  盡管在明清戰爭中,火器已經普遍使用。但令雙方重視的,主要是各種型號的火槍,象鳥銃這樣的單兵火器,裝備比例並不太高。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